一种既有工程桩的补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878480发布日期:2023-04-20 07:08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既有工程桩的补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地下室工程桩施工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既有工程桩的补强结构。


背景技术:

1、本建筑工程项目由于某些因素中途停滞,若干年后重新启动该工程,并更换了施工团队。而前施工团队已经完成了地下室主体结构的工程桩,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先对既有工程桩检测,结果发现一些工程桩存在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2、采用钻芯法对既有工程桩进行抽样检查,抽样的4根工程桩的桩身均存在缺陷,例如1号桩的第3个钻芯孔在23.9-24.2米处桩身的混凝土芯样破碎,说明桩身完整性类别为ⅲ类,而ⅲ类表示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

3、对三类桩传统补强的方法,是采用c45微膨胀细石混凝土,长度至桩底进行满灌。该方法虽然简单,但对补强后的工程桩进行抗压静载试验,结果并不理想,可见传统方法对于停滞若干年再重新施工的既有工程桩并不适用。

4、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既有工程桩的结构补强结构,来解决既有工程桩的桩身完整性有缺陷,导致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既有工程桩桩身内部存在破碎段,桩身完整性差、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既有工程桩的补强结构。

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3、一种既有工程桩的补强结构,包括沿着工程桩的桩轴线设置在工程桩的钻芯孔内的钢结构,所述钢结构包括钢棒和设置在所述钢棒一端或两端的钢筋,所述钢棒与工程桩桩身内部的破碎段位置对应,且所述钢棒的上端不低于所述破碎段的上端,所述钢棒的下端不高于所述破碎段的下端,补强结构还包括回灌浇筑于所述钻芯孔内并包覆于所述钢结构外的混凝土。

4、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钢棒上端的钢筋伸出工程桩的桩顶并与工程桩上方的承台连接。

5、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棒的顶端超出所述破碎段的上端3米及3米以上,所述钢棒的底端超出所述破碎段的下端3米及3米以上。

6、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棒与所述钢筋连接的端面上设有插孔,所述钢筋插入所述插孔内。

7、进一步的,所述插孔的孔深为10厘米。

8、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钻芯孔的孔壁设有打磨面。

9、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有益效果在于:

10、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补强用的钢结构,该钢结构包括一段结构强度极高的钢棒,并设置在桩身内部对应破碎段的高度,有效针对既有工程桩桩身不完整的区域进行结构补强,使得既有工程桩的承载力得到加强,满足承载需求;

11、且本实用新型补强用的钢结构中,在钢棒的至少一端部设置钢筋,能够节省钢棒的用料,从而减少工程项目额外的开支。



技术特征:

1.一种既有工程桩的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着工程桩的桩轴线设置在工程桩的钻芯孔内的钢结构,还包括回灌浇筑于所述钻芯孔内并包覆于所述钢结构外的混凝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工程桩的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钢棒上端的钢筋伸出工程桩的桩顶并与工程桩上方的承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工程桩的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棒的顶端超出所述破碎段的上端3米及3米以上,所述钢棒的底端超出所述破碎段的下端3米及3米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工程桩的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棒与所述钢筋连接的端面上设有插孔,所述钢筋插入所述插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既有工程桩的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的孔深为10厘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工程桩的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钻芯孔的孔壁设有打磨面。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既有工程桩的补强结构,包括沿着工程桩的桩轴线设置在工程桩的钻芯孔内的钢结构,所述钢结构包括钢棒和设置在所述钢棒一端或两端的钢筋,所述钢棒与工程桩桩身内部的破碎段位置对应,且所述钢棒的上端不低于所述破碎段的上端,所述钢棒的下端不高于所述破碎段的下端,补强结构还包括回灌浇筑于所述钻芯孔内并包覆于所述钢结构外的混凝土。本技术采用的补强用的钢结构,该钢结构包括一段结构强度极高的钢棒,并设置在桩身内部对应破碎段的高度,有效针对既有工程桩桩身不完整的区域进行结构补强,使得既有工程桩的承载力得到加强,满足承载需求,而且还降低了补桩的工程造价及耽误的施工进度。

技术研发人员:石海军,夏立元,尹毅,齐泉龙,敬小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011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