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河道清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30901发布日期:2023-02-14 16:43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利河道清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利河道清淤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水利工程中,为了提高河道泄洪、 分流、运输等功能,常需要对积淤严重的河道进行清淤,使河道畅通。
3.现有公告号为cn21637971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用河道清淤装置,包括船体,船体上设置有淤泥收集槽以及支撑架,支撑架上安装有抽泥泵,抽泥泵的进口端连接有延伸至河道内的第四管道,抽泥泵的出口端连接有延伸至淤泥收集槽内的第三管道,且淤泥收集槽内连通有连接管道,连接管道连接有水泵,连接管道与水泵的进水端连通,水泵的出水端连通有换向管道。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抽泥泵将河道内的淤泥抽吸至淤泥收集槽内,淤泥在淤泥收集槽静置与水分层,换向管道通过水泵与连接管道将淤泥收集槽内静置分层出的水输至河道中,但发明人认为淤泥与水的分层需要静置较久的时间,并且沉淀后的淤泥层中还会含有较多的水分,对淤泥与水的分离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淤泥与水的分离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利河道清淤装置。
6.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利河道清淤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水利河道清淤装置,包括船体、所述船体上设置有支撑架以及开口朝上的收集箱,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抽泥泵,所述抽泥泵进口端连接有延伸至河道内的抽泥管,所述抽泥泵出口端连接有与收集箱相对的出泥管,所述收集箱外壁上设置有围挡筐,所述围挡筐与收集箱外壁共同围合成集水空间,所述收集箱与围挡筐相对的外壁上设置有滤水孔,且所述围挡筐底部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收集箱上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下活动连接有能够进入收集箱内的配重压板,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驱动配重压板上下活动的驱动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重压板向下移动进入收集箱内时能够对收集箱内积蓄的淤泥进行挤压,从而使得淤泥中的积水能够通过滤水孔进入集水空间内,并在集水空间内通过排水管排出,从而提高淤泥与水的分离效率。
9.可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安装于安装架上的第一气缸,以及设置于配重压板上表面的滑移套,所述第一气缸活塞杆端部套设有行程块,所述滑移套远离配重压板的一端设置有供行程块上下滑动的行程槽,且所述滑移套远离配重压板的一端设置有限制连接块滑出滑移套的限位环。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气缸与滑移套的配合使得配重压板能够进入收集箱中,且第一气缸活塞杆的移动不易受到收集箱中淤泥厚度的限制。
11.可选的,所述收集箱底部设置有开口朝上的收集池,所述收集箱包括外壳以及活动连接于外壳底部的启闭板,所述外壳围合成上下连通的内腔,且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用于
驱动启闭板移动以使外壳底部开口或闭口的动力源。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闭板将外壳底部开口能够使收集箱中过滤好的淤泥送入收集池中,启闭板对外壳底部闭口能够重新在收集箱内积蓄淤泥,从而使得过滤好的淤泥不与重新充水。
13.可选的,所述动力源包括与外壳连接的第二气缸,所述启闭板一端延伸出外壳并与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相连。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气缸活塞杆的伸出与收回带动启闭板对外壳底部闭口或开口。
15.可选的,所述外壳内壁上设置有与启闭板相对的导向条,所述导向条上设置有供启闭板滑动的导向槽。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槽与启闭板的配合能够对启闭板的移动进行导向。
17.可选的,所述收集箱设置有两个,所述出泥管包括与抽泥泵相连的连接管,以及转动连接于连接管上的换向管,所述连接管与换向管连通,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换向管转动的转动件,以使所述换向管远离连接管的一端在两个收集箱之间来回移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收集池能够在其中一个收集池过滤淤泥水分时,另一个收集池持续吸入淤泥,从而能够在对淤泥排水时同时吸入淤泥,提高工作效率。
19.可选的,所述转动件包括安装于支撑架上的电机、与电机输出端相连的第一齿轮,以及套设于换向管外壁上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带动第一齿轮转动,使得第二齿轮同步转动,从而带动换向管转动换向。
21.可选的,所述围挡筐底部向下超出收集箱底部。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围挡筐底部向下超出收集箱底部能够使进入集水空间内的水不易反流至收集箱中。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24.1.收集箱内淤泥中的积水通过滤水孔排入集水空间内,并通过排水管排走,且收集箱中的淤泥能够通过配重压板的压力加快排水速度;
25.2.通过设置两个收集箱且换向管的转动,能够在其中一个收集箱内淤泥排水时,持续将淤泥吸入另一个收集箱中,从而使得对淤泥排水的同时能够执行河道的清理工作。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收集箱隐藏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体现滑移套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30.图5是图4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船体;2、支撑架;3、收集箱;31、外壳;32、启闭板;4、抽泥泵;5、抽泥管;6、出泥管;61、连接管;62、换向管;621、转动管;622、弯折管;7、围挡筐;8、集水空间;9、滤水孔;10、排水管;11、安装架;12、配重压板;13、驱动件;131、第一气缸;132、滑移套;14、行程块;15、行程槽;16、限位环;17、收集池;18、内腔;19、动力源;191、第二气缸;20、连
接架;21、通口;22、导向条;23、导向槽;24、转动件;241、电机;242、第一齿轮;243、第二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水利河道清淤装置。参照图1和图2,水利河道清淤装置包括船体1,船体1上固定有开口朝上的收集池17,收集池17呈方形结构,收集池17的池壁上表面固定有开口朝上的收集箱3。收集池17一侧外部具有安装于船体1上的支撑架2,支撑架2上固定安装有抽泥泵4,抽泥泵4进口端连接有抽泥管5,抽泥管5远离抽泥泵4的一端延伸至河道内,抽泥泵4出口端连接有出泥管6,出泥管6远离抽泥泵4一端延伸至收集箱3上方与收集箱3相对,抽泥泵4能够将河道内的淤泥抽吸至收集箱3内。
34.参照图3,收集箱3包括方形外壳31,以及沿水平方向活动连接于外壳31底部的启闭板32,外壳31围合成上下连通的内腔18,且外壳31相对两侧的下表面分别固定于收集池17相对两侧池壁的上表面。外壳31沿收集池17长度延伸方向一端的外壁上固定有连接架20,连接架20上设置有驱动启闭板32移动的动力源19。
35.动力源19包括固定安装于连接架20上的第二气缸191,第二气缸191的活塞杆沿收集箱3长度延伸方向延伸并朝向外壳31,启闭板32靠近第二气缸191的一端穿设出外壳31并与第二气缸191的活塞杆固定,外壳31上开设有供启闭板32滑动的通口21。
36.当第二气缸191的活塞杆回收时,带动启闭板32向靠近第二气缸191的方向移动,此时启闭板32使外壳31底部开口,内腔18内积蓄的淤泥能够掉落至收集池17中。当第二气缸191的活塞杆伸出时,带动启闭板32远离第二气缸191的一端抵接至外壳31远离第二气缸191的一端内壁上,此时启闭板32使外壳31底部闭口,淤泥能够在外壳31的内腔18内积蓄。
37.进一步的,外壳31在内腔18相对两内壁上分别固定有与启闭板32相对两侧对应的导向条22,两个导向条22相对的一面上均开设有供启闭板32侧边滑动的导向槽23,导向槽23沿水平方向延伸,从而导向条22能够在启闭板32滑动时对启闭板32进行导向,提高启闭板32的稳定性。
38.参照图1和图3,外壳31沿收集池17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外壁上均固定有围挡筐7,围挡筐7底部向下超出启闭板32底部,围挡筐7与相对的外壳31外壁共同围合成集水空间8,外壳31与围挡筐7相对的侧壁上阵列开设有多个滤水孔9,外壳31内的淤泥能够通过滤水孔9将水滤至集水空间8内。
39.围挡筐7底部连通有排水管10,排水管10远离围挡筐7的一端延伸至船体1外,集水空间8内的积水通过排水管10排至河道中。在其他实施例中,排水管10上连接有抽水泵(未在图中示出),抽水泵辅助排水管10将集水空间8内的积水排至河道中。
40.参照图1和图2,为了便于在收集箱3中的淤泥排水时持续吸入淤泥,收集箱3沿收集池17长度延伸方向并列设置有两个,两个收集箱3相互靠近的一侧相抵,且出泥管6包括连接管61以及转动连接于连接管61上的换向管62,支撑架2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换向管62在两个收集箱3之间来回转动的转动件24。
41.其中,连接管61与抽泥泵4的出口端连接并沿竖直方向延伸,且连接管61与两个收集箱3的连接处相对。换向管62包括同轴转动连接于连接管61上端内壁的转动管621,以及
接续于转动管621上端的弯折管622,转动管621与换向管62连通,弯折管622与转动管621连通,且弯折管622远离转动管621的一端延伸至收集箱3上方。
42.参照图1和图2,转动件24包括固定安装于支撑架2上的电机241、与电机241输出端固定连接的第一齿轮242,以及固定套设于转动管621外壁上的第二齿轮243。电机241为正反向电机241,第一齿轮242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且第一齿轮242与第二齿轮243啮合,使得电机241带动第一齿轮242转动能够同时带动第二齿轮243转动,从而使得弯折管622远离转动管621的一端能够在两个收集箱3之间来回移动。
43.当弯折管622与其中一个收集箱3相对时,通过抽泥泵4抽吸上的淤泥能够进入其中一个收集箱3内腔18中积蓄,其中一个收集箱3集满时通过转动换向管62使弯折管622与另一个收集箱3相对,从而淤泥进入另一个收集箱3中积蓄,而其中一个收集箱3中的淤泥在另一个收集箱3积蓄淤泥时对淤泥进行排水,其中一个收集箱3淤泥排水完成后,移动启闭板32开启外壳31底部,使得滤完水的淤泥进入收集池17内收集,之后关闭外壳31底部并将换向管62重新转回与其中一个收集箱3相对,使得一个收集箱3淤泥排水时不易影响另一个收集箱3淤泥的积蓄,能够在一个收集箱3对淤泥稳定排水时持续将河道内的淤泥吸至另一个收集箱3中。
44.参照图1和图4,为了提高淤泥的排水效率,每个收集箱3上均固定有呈倒u型结构的安装架11,安装架11上下移动有配重压板12,配重压板12与收集箱3一一对应并具有一定的重量,且配重压板12呈与外壳31内腔18适配的方形结构。安装架11上具有驱动配重压板12上下活动的驱动件13,以使配重压板12挤压淤泥夹块淤泥排水。
45.驱动件13包括固定安装于安装架11上的第一气缸131,以及固定焊接于配重压板12上表面的滑移套132,每个配重压板12与两个第一气缸131对应,且第一气缸131与滑移套132一一对应。
46.参照图4和图5,第一气缸131的活塞杆与滑移套132均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气缸131活塞杆的端部外壁上固定套设有行程块14,滑移套132上端的端部开设有供对应行程块14上下滑动的行程槽15,且滑移套132上端内壁上固定有限位环16,第一气缸131的活塞杆从限位环16中部穿设过,而当第一气缸131的活塞杆移动至行程块14与限位环16相对时,限位环16限制行程块14滑出行程槽15。
47.第一气缸131活塞杆的长度小于行程槽15的行程,当第一气缸131的活塞杆回收至最短时,行程块14与限位环16相抵,且配重压板12的下表面与收集箱3上表面之间具有供弯折管622移动的空间。当第一气缸131的活塞杆伸出时,带动配重压板12向下移动,配重压板12能够移动至内腔18中与淤泥相抵,配重压板12依靠自身重力向下挤压淤泥排水,且第一气缸131活塞杆伸出时始终不会触及行程槽15靠近配重压板12的一端内壁。
4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水利河道清淤装置的实施原理为:换向管62转动至与其中一个收集箱3相对时,淤泥在其中一个收集箱3内积蓄,另一个收集箱3相对的配重压板12下压淤泥排水,另一个收集箱3中淤泥排水完成后移动启闭板32使淤泥进入收集池17内收集,然后移动另一个收集箱3中的启闭板32使收集箱3底部闭口,并上升配重压板12,之后将换向管62转动至与另一个收集箱3相对,其中一个收集箱3通过配重压板12进行淤泥排水。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