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排下水器导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10823发布日期:2023-03-24 23:58阅读:89来源:国知局
墙排下水器导流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下水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墙排下水器导流管。


背景技术:

2.下水器是指浴缸、面盆下水道等处安放用于将浴缸、面盆中水流排入至下水管道的排水装置,具有排水、蓄水的功能,下水器按按类型可分为弹跳下水、翻板下水和提拉下水等。
3.但是在传统的排水管道中面盆等的下水管直接与排水的管道连接,而排水管道再长期的使用中会滋生细菌从而发出异味,但是现有的下水器大都不具备防臭的效果,从而降低了整体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起到防臭且用于下水器中的导流管。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墙排下水器导流管,包括:
6.管本体,管本体的底部呈两个互为对称的弧状底;
7.进水口,在管本体的上端设置有进水口;
8.出水口,在管本体的下端设置有其中一个弧状底上。
9.在本技术方案中,与导流管配合的下水器外壳呈桶装,其带有进水端,在其侧壁靠中部向上的位置形成有出水端,管本体插入下水器中且底部端面低于出水端所在的位置,水通过进水端从管本体的进水口流入,后通过出水口流至下水器外壳的底部,后再下水器外壳内积累至水位达到出水端的位置,在排出下水器,从而能达到良好的防止反臭的效果。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还包括:
11.隔水筋,在管本体侧壁外向管本体的中上部形成有弧状的隔水筋,且隔水筋朝远离出水口的一侧方向向上延伸。
12.在本技术方案中,隔水筋从管本体的下端朝向水器外壳的出水端的中部延伸,也可以延伸至出水端的上侧;使得水沿着隔水筋下侧流至出水端,从而对水起到了良好的导流,且能在下水器水流较大的情况下防止水溢出下水器。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还包括:
14.防水筋,在所述管本体侧壁且靠近出水口的一侧向下延伸形成有弧形的防水筋,且防水筋与出水口位于同一侧。
15.在本技术方案中,防水筋的设置能在水流较大的情况下防止水从防水筋的一侧溢出从而从流出出水管的出水口。
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防水筋及隔水筋的外轮廓正投影均呈半圆形。
17.在本技术方案中,上述结构的防水筋及隔水筋能更好的起到导向及防水的效果。
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还包括:
19.支撑沿,在管本体位移进水口的一端形成有凸出的环状的支撑沿。
20.在本技术方案中,支撑沿的设置能便于管本体卡在下水器外壳上。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还包括:
22.密封槽,在支撑沿的侧壁上设置有环状的密封槽;
23.密封圈,在密封槽上设置有密封圈。
24.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密封槽与密封圈的设置能保证导流管与下水器之间的密封性能,从而更好起到防臭密封的效果。
2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6.1.通过导流管的设置能保证下水器的防臭效果;
27.2.隔水筋的设置能起到良好的导流效果;
28.3.密封圈的设置能进一步提高导流管与下水器之间的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实用新型与下水器配合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本实用新型与下水器配合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中采用的导流管的仰视图;
33.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采用的导流管的仰视图;
34.图中标记表示为:1-管本体、2-进水口、3-出水口、4-隔水筋、5-防水筋、 6-支撑沿、7-密封圈、8-下水器外壳、9-出水端。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6.实施例1:
3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墙排下水器导流管,包括:
38.管本体1,管本体1的底部呈两个互为对称的弧状底;
39.进水口22,在管本体1的上端设置有进水口22;
40.出水口3,在管本体1的下端设置有其中一个弧状底上。
41.在本实施例中,与导流管配合的下水器外壳8呈桶装,其带有进水端,在其侧壁靠中部向上的位置形成有出水端9,管本体1插入下水器中且底部端面低于出水端9所在的位置,水通过进水端从管本体1的进水口22流入,后通过出水口3流至下水器外壳8的底部,后再下水器外壳8内积累至水位达到出水端9 的位置,在排出下水器,从而能达到良好的防止反臭的效果。
42.实施例2:
4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墙排下水器导流管,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44.还包括:
45.隔水筋4,在管本体1侧壁外向管本体1的中上部形成有弧状的隔水筋4,且隔水筋4朝远离出水口3的一侧方向向上延伸。
4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隔水筋4从管本体1的下端朝向水器外壳的出水端9的中部延伸,同时在隔水筋4的端部向出水端9延伸处有导水管筋如图5 所示;如图3所示也可以延伸至出水端9的上侧;使得水沿着隔水筋4下侧流至出水端9,从而对水起到了良好的导流,且能在下水器水流较大的情况下防止水溢出下水器。
47.实施例3:
4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墙排下水器导流管,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49.还包括:
50.防水筋5,在所述管本体1侧壁且靠近出水口3的一侧向下延伸形成有弧形的防水筋5,且防水筋5与出水口3位于同一侧。
51.在本实施例中,防水筋5的设置能在水流较大的情况下防止水从防水筋5 的一侧溢出从而从流出出水管的出水口3。
52.实施例4:
5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墙排下水器导流管,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54.防水筋5及隔水筋4的外轮廓正投影均呈半圆形。
55.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结构的防水筋5及隔水筋4能更好的起到导向及防水的效果。
56.实施例5:
5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墙排下水器导流管,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58.还包括:
59.支撑沿6,在管本体1位移进水口22的一端形成有凸出的环状的支撑沿6。
60.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沿6的设置能便于管本体1卡在下水器外壳8上。
61.实施例6:
6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墙排下水器导流管,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外,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63.还包括:
64.密封槽,在支撑沿6的侧壁上设置有环状的密封槽;
65.密封圈7,在密封槽上设置有密封圈7。
6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密封槽与密封圈7的设置能保证导流管与下水器之间的密封性能,从而更好起到防臭密封的效果。
67.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是可以相互组合的,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