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型建筑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134347发布日期:2023-05-12 11:25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型建筑桩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型建筑桩。


背景技术:

1、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建筑工程中打基桩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能够提高建筑的强度,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桩基可以大量减少施工现场工作量和材料的消耗。

2、目前,市场上常规的基桩只是将钢筋等通过混凝土埋进地下,抗震性能不够,因此在遇到强力外力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市场上常规的基桩只是将钢筋等通过混凝土埋进地下,抗震性能不够,因此在遇到强力外力容易损坏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型建筑桩,包括前座和设置安装在前座外部的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打底组件和支撑组件;

3、所述打底组件包括后座、通孔、横筋和纵筋,所述前座的后方安装有后座,且前座和后座的内部均开设有通孔,所述前座的右侧焊接有横筋,且横筋的边侧焊接有纵筋;

4、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前十字筋、前钢板、长h型钢、后十字钢和后钢板,所述前座的上方焊接有前十字筋,且前十字筋的边侧焊接有前钢板,所述前钢板的后方焊接有长h型钢,且长h型钢的后方焊接有后钢板,所述后钢板的后方焊接有后十字钢。

5、所述前钢板的边侧焊接有短h型钢,且短h型钢的内部开设有钢孔,所述横筋的上方设置有加固机构,且加固机构的外部填充有混凝土,所述混凝土的外部开设有基坑。

6、优选的,所述前座和后座均通过通孔构成镂空结构,且通孔在前座的内部均匀分布,并且前座和后座之间关于纵筋的中心线对称。

7、优选的,所述前十字筋贯穿前座的内部,且前钢板均匀焊接在前十字筋的外部,并且前钢板与前十字筋之间相互垂直。

8、优选的,所述前钢板通过长h型钢与后钢板之间为固定连接,且长h型钢通过钢孔构成镂空结构。

9、优选的,所述加固机构包括外圈钢筋、内圈钢筋和固定筋,所述外圈钢筋的内部设置有内圈钢筋,且外圈钢筋和内圈钢筋的中部均焊接有固定筋。

10、优选的,所述外圈钢筋与内圈钢筋在横筋的上方阵列分布,且外圈钢筋与内圈钢筋之间的圆心相互重合。

11、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1、通过设置前座和后座,使得前座和后座能够固定安装在基坑的底部,前座和后座的体积较大能够增强底部的重量,使得装置更加稳定,同时前座和后座的内部均开设有贯穿的通孔,就能够在填充混凝土的时候使混凝土也填充到通孔的内部,使得装置整体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13、2、通过设置外圈钢筋和内圈钢筋,使得外圈钢筋和内圈钢筋能够增强装置内部钢筋密度,从而在填充混凝土之后使得装置更加稳定,能够避免装置受到外力就倾斜或歪斜的问题,提高装置的强度抗震能力,并且外圈钢筋和内圈钢筋的中部还焊接有固定筋,就能够使外圈钢筋和内圈钢筋在填充之前竖直,避免外圈钢筋和内圈钢筋歪斜影响装置使用。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型建筑桩,包括前座(1)和设置安装在前座(1)外部的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打底组件和支撑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型建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钢板(7)的边侧焊接有短h型钢(8),且短h型钢(8)的内部开设有钢孔(9),所述横筋(4)的上方设置有加固机构(13),且加固机构(13)的外部填充有混凝土(14),所述混凝土(14)的外部开设有基坑(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型建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座(1)和后座(2)均通过通孔(3)构成镂空结构,且通孔(3)在前座(1)的内部均匀分布,并且前座(1)和后座(2)之间关于纵筋(5)的中心线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型建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十字筋(6)贯穿前座(1)的内部,且前钢板(7)均匀焊接在前十字筋(6)的外部,并且前钢板(7)与前十字筋(6)之间相互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型建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钢板(7)通过长h型钢(10)与后钢板(12)之间为固定连接,且长h型钢(10)通过钢孔(9)构成镂空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型建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机构(13)包括外圈钢筋(1301)、内圈钢筋(1302)和固定筋(1303),所述外圈钢筋(1301)的内部设置有内圈钢筋(1302),且外圈钢筋(1301)和内圈钢筋(1302)的中部均焊接有固定筋(130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型建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钢筋(1301)与内圈钢筋(1302)在横筋(4)的上方阵列分布,且外圈钢筋(1301)与内圈钢筋(1302)之间的圆心相互重合。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型建筑桩,包括前座和设置安装在前座外部的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打底组件和支撑组件;所述打底组件包括后座、通孔、横筋和纵筋,所述前座的后方安装有后座,且前座和后座的内部均开设有通孔,所述前座的右侧焊接有横筋,且横筋的边侧焊接有纵筋。通过设置前座和后座,使得前座和后座能够固定安装在基坑的底部,前座和后座的体积较大能够增强底部的重量,使得装置更加稳定,同时前座和后座的内部均开设有贯穿的通孔,就能够在填充混凝土的时候使混凝土也填充到通孔的内部,使得装置整体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涛,纪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弘海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13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