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岸坡用生态修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81307发布日期:2023-04-19 00:51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道岸坡用生态修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河道岸坡修复,特别涉及一种河道岸坡用生态修复结构。


背景技术:

1、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在汛期,由于河水上涨的冲刷,造成河道岸坡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河道岸坡的生态系统平衡,河道旁平地的垃圾会下落到河道的岸坡和河道内,进一步破坏河道岸坡的生态平衡。

2、目前,公开号为:cn217078631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河道岸坡用生态修复结构,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所述一种河道岸坡用生态修复结构包括岸坡一、岸坡二、平地以及位于在岸坡一和岸坡二之间的中间梯层,所述平地靠近岸坡一的边缘处安装有防护组件,所述岸坡一和岸坡二的顶端均设置有生态恢复组件,所述中间梯层的顶端和靠近岸坡二的侧面设置有石墙层,所述岸坡一的生态恢复组件的顶端连接有植被网,所述岸坡二的生态恢复组件的顶端连接有网格状的混凝土加固层,且混凝土加固层的顶端也连接有植被网,两个所述植被网的顶端均覆盖有泥土层,可为植物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便于岸坡一和岸坡二恢复生态环境,且减小平地的垃圾对岸坡一和岸坡二的生态环境的影响。

3、目前的河道岸坡生态修复结构主要采用传统的塑料网阻挡水土流失,在加上碎石砂砾植被根系,从而来缓慢修复,但是传统的塑料网很难被降解,长时间塑料网粉化后混合在泥土中会破坏植物的根系,影响植物生长,甚至造成植物死亡,同时由于河道岸坡的沙土地无法蓄积水分,植物在种植前期需要人工定期的浇水,大面积的河道岸坡浇水劳动强度大,且效率较低,并且人工很难定量,过量的浇水,反而会加重水土流失。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岸坡用生态修复结构,其优点是防止传统塑料网粉化后影响植物生长和可以自动定期为植被浇水的功能。

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河道岸坡用生态修复结构,包括基层,所述基层的内部和一侧均浇筑有水泥桩,所述基层的顶部铺设有碎石层,所述基层和碎石层之间铺设有植物纤维网,所述基层和植物纤维网之间铺设有朽木屑蓄水层,所述基层内部的一侧设置有洒水机构。

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植物纤维网和朽木屑蓄水层铺设在基层的顶部,在长时间后植物纤维网和朽木屑蓄水层均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实现了防止传统塑料网粉化后影响植物生长的效果,而且不仅不会影响植物的生产,并且分解后还可以变为植被的养分,使植物生长的更加良好,提高植被存活率;通过开启电动伸缩杆将升降杆顶出支撑管的内部,使水源通过第一水管的输送,最终从升降杆的内部喷出,对基层顶部的植被进行定期浇水的设置,达到了可以自动定期为植被浇水的功能,从而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效率。

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洒水机构包括同基层固定连接的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同支撑管滑动连接的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内部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一水管。

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自动定期为植被浇水,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效率。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水管远离升降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喷头,所述升降杆靠近喷头的一侧开通有通孔。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水源洒出的更加均匀,减少过量的浇水,防止加重水土流失。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喷头的表面固定套粘有同升降杆粘接的密封垫。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密封性,避免水源回渗。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管的内部粘接有同升降杆滑动连接的橡胶套。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升降杆收回时,对升降杆的表面进行密封,减少灰尘的进入。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水管远离升降杆的一端固定连通有同基层固定连接的第二水管。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将第一水管连接到水泵上。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管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同第一水管贯穿滑动连接的隔板。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对电动伸缩杆的下落进行阻挡,使阻挡后的空间可以防止多余的第一水管。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层和朽木屑蓄水层之间填充有淤土层。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增加植物的养分,使植物生产更加良好。

1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1、通过采用植物纤维网和朽木屑蓄水层铺设在基层的顶部,在长时间后植物纤维网和朽木屑蓄水层均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实现了防止传统塑料网粉化后影响植物生长的效果,而且不仅不会影响植物的生产,并且分解后还可以变为植被的养分,使植物生长的更加良好,提高植被存活率;

20、2、通过开启电动伸缩杆将升降杆顶出支撑管的内部,使水源通过第一水管的输送,最终从升降杆的内部喷出,对基层顶部的植被进行定期浇水的设置,达到了可以自动定期为植被浇水的功能,从而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河道岸坡用生态修复结构,包括基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1)的内部和一侧均浇筑有水泥桩(2),所述基层(1)的顶部铺设有碎石层(3),所述基层(1)和碎石层(3)之间铺设有植物纤维网(4),所述基层(1)和植物纤维网(4)之间铺设有朽木屑蓄水层(5),所述基层(1)内部的一侧设置有洒水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岸坡用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洒水机构包括同基层(1)固定连接的支撑管(6),所述支撑管(6)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7),所述电动伸缩杆(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同支撑管(6)滑动连接的升降杆(8),所述升降杆(8)的内部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一水管(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岸坡用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管(9)远离升降杆(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喷头(10),所述升降杆(8)靠近喷头(10)的一侧开通有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河道岸坡用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头(10)的表面固定套粘有同升降杆(8)粘接的密封垫(1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岸坡用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6)的内部粘接有同升降杆(8)滑动连接的橡胶套(1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岸坡用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管(9)远离升降杆(8)的一端固定连通有同基层(1)固定连接的第二水管(14)。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岸坡用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同第一水管(9)贯穿滑动连接的隔板(1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岸坡用生态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1)和朽木屑蓄水层(5)之间填充有淤土层(13)。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岸坡用生态修复结构,应用于河道岸坡修复技术领域,本技术通过采用植物纤维网和朽木屑蓄水层铺设在基层的顶部,在长时间后植物纤维网和朽木屑蓄水层均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实现了防止传统塑料网粉化后影响植物生长的效果,而且不仅不会影响植物的生产,并且分解后还可以变为植被的养分,使植物生长的更加良好,提高植被存活率;通过开启电动伸缩杆将升降杆顶出支撑管的内部,使水源通过第一水管的输送,最终从升降杆的内部喷出,对基层顶部的植被进行定期浇水的设置,达到了可以自动定期为植被浇水的功能,从而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杨利华,毛献杨,蒋宁,万俊,李娟,黄闪勋,毕庆瑞,郭知灼,张旖纯,贺嘉,秦子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省围海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6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