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308544发布日期:2023-09-02 14:24阅读:24来源:国知局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建筑,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1、在建筑技术领域中,为了便于生产加工以及减少施工时间,常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拼合的方式来保证预制桩的长度。为了使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之间能够方便牢固地接合,一般采用连接组件来连接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内部的钢筋。但是,现有的连接组件结构件复杂,组装不便,卡接方式和卡接面积不足,整体抗拉伸性能欠佳。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2、一种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连接套筒及插杆,所述第二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筒状限位部和筒状延伸部,所述筒状限位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筒状延伸部的内径,所述筒状限位部与所述筒状延伸部之间具有限位台阶,所述连接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弹性部;

3、所述插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筒,所述插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套筒的第一连接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侧;

4、所述连接套筒能够随所述插杆一同插入至所述第二套筒内,所述弹性部能够弹性收缩以进入所述第二套筒,并且能够弹性扩张抵接于所述限位台阶。

5、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组件能够通过插接的方式,使弹性部通过弹性收缩随插杆一同插入中间套筒的筒状限位部,在插杆插接到位后,弹性部则进入内径大于筒状限位部的筒状延伸部,进而能够弹性扩张抵接于筒状延伸部与所述筒状限位部之间的限位台阶处,达到快速连接第一套筒及第二套筒的作用,且限位台阶与弹性部之间为环形面接触,卡接限位的面积大,抗拉伸性能强;换言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组件能够通过插接的方式实现两个混凝土预制桩之间的快速连接,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预制桩之间的对接顺畅性、准确性和牢固性,有效缩短施工时间,保证不同预制桩之间的接合强度,且连接组件的结构件数量少、易组装,整体制作成本低廉,适用性广,经济效益优良。

6、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台阶包括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筒状限位部的内周壁和所述筒状延伸部的内周壁,所述弹性部包括多个弹片,多个所述弹片环向间隔围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所述第一抵接面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弹片端面的宽度。

7、如此设置,相邻两个弹片之间间隔设置能够为弹片的收缩及扩张提供让位空间,使弹性部更易进入筒状限位部内;插杆插接到位后,第一抵接面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弹片端面的宽度能够保证限位台阶对弹性部起到可靠的限位和卡接效果,避免出现弹性部向第一套筒脱出的情况。

8、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未受力状态下,所述弹性部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的外径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抵接面的外径。

9、如此设置,弹性部在弹性扩张后既能够在轴向方向上被第一抵接面抵接限位,又能够在径向方向上依靠自身的弹性与筒状延伸部的内周壁保持弹性抵接,进一步增加连接组件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

10、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台阶包括具有高度差的第二抵接面和第三抵接面,所述第三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二抵接面的内周,且所述第三抵接面位于所述第二抵接面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侧,所述弹性部弹性扩张后能够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接面或者所述第三抵接面。

11、如此设置,当多个连接组件一同对接时,部分连接组件的弹性部弹性扩张后能够抵接于第二抵接面,部分连接组件因装配产生的公差累积出现错位情况时,该部分连接组件的弹性部仍能够抵接于相对靠内且与第二抵接面具有高度差的第三抵接面,有效保证全部连接组件的弹性部均能够被有效限位,降低或者避免多个连接组件一同对接时,部分连接组件因装配公差累积出现错位而产生弹性部断裂失效的风险,保证多个连接组件的连接强度和可靠性。

12、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包括多个弹片,多个所述弹片环向间隔围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所述第三抵接面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弹片端面的宽度。

13、如此设置,相邻两个弹片之间间隔设置能够为弹片的收缩及扩张提供让位空间,使弹性部更易进入筒状限位部内;多个连接组件对接时,第三抵接面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弹片端面的宽度能够进一步保证对弹性部的限位和卡接效果,有效避免出现弹性部向第一套筒脱出的情况。

14、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抵接面的宽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抵接面的宽度;及/或,所述第二抵接面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弹片端面的宽度;及/或,所述高度差的范围为0.8mm-1.2mm。

15、如此设置,第二抵接面的宽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三抵接面的宽度能够保证在多个对接组件同时对接时,部分对接组件的弹性部能够根据插接情况顺利地过渡至第三抵接面被第三抵接面抵接,避免出现部分弹片因拉拔测力导致损坏的情况;第二抵接面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弹片端面的宽度则能够保证与第二抵接面相抵接的弹性部能够被有效限位;第二抵接面与第三抵接面之间的高度差在0.8mm-1.2mm范围内能够使弹性部更易过渡至与第三抵接面抵接,避免高度差过大导致弹性部与第三抵接面抵接时出现应力损伤的风险。

16、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未受力状态下,所述弹性部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的外径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抵接面的外径。

17、如此设置,弹性部在弹性扩张后既能够在轴向方向上被第二抵接面或者而第三抵接面抵接限位,又能够在径向方向上依靠自身的弹性与筒状延伸部的内周壁保持弹性抵接,进一步增加连接组件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

18、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台阶还包括过渡面,所述过渡面位于所述第三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之间,且所述过渡面与所述第三抵接面及所述第二抵接面之间的夹角为直角或钝角。

19、如此设置,过渡面与第三抵接面及第二抵接面之间的夹角为直角便于加工成型,过渡面与保第三抵接面及第二抵接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能够使过渡面起到引导作用,便于将弹性部导向至与第三抵接面相抵接,避免弹片因受到的拉伸应力较大,产生弹片断裂失效的现象。

20、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杆的外周壁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的外径尺寸大于所述筒状限位部的内径尺寸,所述凸起的两侧能够分别卡抵于所述第一套筒的端部和所述筒状限位部的端部。

21、如此设置,凸起能够起到定位效果,提高安装精度,使第一套筒与插杆之间能够旋接到位,以及使插杆能够带动连接套筒插接到位,保证弹性部能够在中间套筒顺利行弹性扩张以抵接于限位台阶,此外,凸起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插杆承受压力及拉拔力的能力,降低插杆损坏失效的风险。

22、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杆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连接部、小径部、大径部及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小径部对应于所述弹性部,所述大径部对应于所述筒状限位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套筒固定连接;

23、所述大径部与所述小径部之间具有台阶面,所述弹性部在轴向方向与所述台阶面之间具有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用于给所述弹性部在径向弹性收缩时让位,所述高度差小于或者等于所述避让空间的高度。

24、如此设置,能够通过避让空间给所述弹性部在径向弹性收缩时让位,且第二抵接面与第三抵接面的高度差小于或者等于所述避让空间的高度能够避免筒状限位部的内周壁阻碍弹性部的径向弹性扩张,保证弹性部能够顺利与第二抵接面或者第三抵接面抵接。

25、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大径部靠近所述台阶面的一侧设置有环形倒角。

26、如此设置,环形倒角能够起到导向作用,便于大径部进入筒状限位部内。

27、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状限位部的内周壁呈倾斜设置,所述筒状限位部内周壁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套筒一端的内径大于相对远离所述第一套筒一端的内径;所述插杆对应于所述筒状限位部的外周壁为圆台状,且与所述筒状限位部内周壁的倾斜角度相匹配。

28、如此设置,筒状限位部倾斜设置的内周壁具备导向作用,能够与插杆的大径部配合,使插杆更顺畅地插入中间套筒内,且两者之间倾斜角度相匹。

29、一种建筑结构,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以及上述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一桩体的一端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桩体的一端对应地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套筒,所述第一桩体与所述第二桩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30、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结构组装便捷、制作成本低,具有可靠的连接强度,能够大幅加快工程进度,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

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组件,组装简单,对接便捷,能够可靠的连接两个工程零件,有效降低工程用时,降低建筑成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