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和站粉罐软弱地质基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424037发布日期:2023-09-13 13:19阅读:50来源:国知局
拌和站粉罐软弱地质基座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软弱地基拌和站装配式基础施工领域,具体是拌和站粉罐软弱地质基座。


背景技术:

1、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软弱地基区域地质较差,承载力较低,后期沉降难以保证稳定。

2、现有的软弱地基拌和站基础施工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桩配合大体积混凝土基础使用。该方法工序繁琐,施工成本高,工期长,不可回收利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在软弱地基上配建拌和站由于地质较差,承载力较弱,并有大概率发生沉降问题的影响,导致拌和站存在施工困难并且不可回收利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拌和站粉罐软弱地质基座,通过将点支撑的方式改变为面支撑的方式,有效分散支撑力并提高支撑稳定性,从而使得承载力增强,并且能够在使用后拆卸,达到可回收利用的目的。

2、本发明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3、拌和站粉罐软弱地质基座,包括若干块地基模块和拌和站,在所述地基模块上固定有加强梁,所述拌和站通过所述地基模块支撑,所述地基模块与地面以平面接触,所述地基模块以所述拌和站为中心均匀分布,在所述地基模块的上方设有侧面支撑杆,所述侧面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地基模块铰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拌和站铰接。

4、目前,由于建设需要,软弱地基也需要进行有效利用,而在软弱地基上搭建拌和站的时候,由于拌和站的重量极大,所以为了避免塌陷,会采用大量钢筋混凝土来进行基础建设,但钢筋混凝土的缺点在于不能记性重复利用,而且施工过程复杂,最后形成的承载能力主要依赖于材料强度和施工质量,现有技术施工成本高,工期长,不可回收利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5、本发明中采用若干块地基模块作为拌和站的支撑基础,通过将承载力分散到地基模块的面上,避免点受力,从而提高软弱地基的支撑力,并且在本发明中所述地基模块以所述拌和站为中心均匀分布,从而使得拌和站受到多方向的支撑力,使得拌和站对地基模块施加的载荷更加分散,从而使得单点承受载荷较低,促使承载能力的增强,而所述侧面支撑杆能够通过杆件的辅助,增加受力点,从而增加更多的地基模块,使得软弱地质的承载面积得到有效的增加,承载面积扩大后,单点承载载荷又会进一步的减少,从而增强承载能力,而以所述地基模块和侧面支撑杆的形式作为承载基础,其采用的部件是能够进行拆卸的,所以能够进行回收再利用,有效的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在本发明中,所述地基模块将针对拌和站载荷单点承载的形式改变为若干个相互独立的面承载的形式,有效的将载荷分散开,并通过侧面支撑杆来增加地基模块的数量从而增加承载面积,使得载荷的分散更加彻底,通过对载荷的分散达到增强承载能力并提高支撑稳定性的目的。

6、进一步的,所述地基模块包括组合钢平台,在组合钢平台的下方设有若干根均匀分布的钢管桩,所述钢管桩之间固定有桩间工字钢。

7、在本发明中,所述组合钢平台作为支撑主体,能够有效的将承载的载荷分散到地面上,并且所述钢管桩能够通过对地面的嵌入,有效的增强所述组合钢平台的抗倾覆能力,而所述桩间工字钢能够有效的抵抗组合钢平台所受到的剪应力,从而保障地基模块的稳定性。

8、进一步的,所述组合钢平台包括两层厚钢板,所述厚钢板之间固定有板间工字钢;

9、所述板间工字钢的轴线均朝向所述拌和站。

10、本发明中的组合钢平台的底面直接与地面接触能够有效的将载荷分散开,并且通过两层厚钢板的叠放能够有效的避免沉降导致地基模块无法拆卸,并且通过板间工字钢的连接,在有效的减轻地基模块重量的前提下,增强对所受载荷的承载能力,将所述板间工字钢的轴线朝向拌和站,能够有效的增强对剪应力的抵抗能力,避免工字钢的局部过载。

11、进一步的,所述侧面支撑杆包括液压伸缩杆,所述液压伸缩杆靠近所述地基模块的一端固定有第一液压连接腔,所述液压伸缩杆靠近所述拌和站的一端固定有第二液压连接腔;

12、在所述第一液压连接腔内设有第一浮动球铰,所述第一浮动球铰和所述地基模块固定,在所述第二液压连接腔内设有第二浮动球铰,所述第二浮动球铰和所述拌和站固定。

13、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液压连接腔和第二液压连接腔能够有效的通过液压的控制,调节侧面支撑杆对所述拌和站的支撑能力,所述液压伸缩杆能够通过液压的变化改变自身的长度,从而达到适应拌和站和所述地基模块间距的能力,而所述第一浮动球铰和第二浮动球铰不仅能够通过球铰改变所述侧面支撑杆对所述拌和站的支撑角度,还能通过球铰的浮动有效的达到减震的作用,通过第一浮动球铰和第二浮动球铰的浮动能力,能够有效的在受到地震影响的时候在铰接处通过浮动缓冲的方式抵消震动带来的冲击,从而达到增强本发明抗震能力的目的。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液压连接腔的侧面设有第一连通管,相邻的所述第一液压连接腔通过所述第一连通管连通;

15、所述第二液压连接腔的侧面设有第二连通管,相邻的所述第二液压连接腔通过所述第二连通管连通。

16、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液压腔均互相连通,从而使得第一液压腔内的压力稳定,而所述侧面支撑杆若遇到局部过大的外力,则能够通过连通的第一液压腔传递到所有的地基模块上,从而避免单点承载载荷过大,而所述第二液压腔互相连通后,在与所述拌和站的连接点能够通过油压平衡,避免拌和站的重量倾轧在单一方向,能够有效的保障拌和站的位置,避免拌和站发生侧翻。

17、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液压缸,若干个所述第一液压连接腔连通后均连接到第一液压缸;

18、还包括第二液压缸,若干个所述第二液压连接腔连通后均连接到第二液压缸。

19、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液压腔内的液压油均与第一液压缸连通,所述第二液压连接腔内的液压油均与第二液压缸连通,通过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液压连接腔和第二液压连接腔内的油压均处于稳定状态,由于所述拌和站的重量较大,所以在发生受力变化时,所涉及到的力的变化量较大,而所述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便能够有效的提供液压油的压力平衡并缓解外力急速变化带来的冲击,从而达到提高侧面支撑杆稳定性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侧面支撑杆的承载能力。

2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浮动球铰包括铰接钢球,所述铰接钢球部分嵌入所述第一液压连接腔内,在所述铰接钢球嵌入第一液压连接腔内的部分外设有浮动隔膜,所述浮动隔膜与所述铰接钢球之间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钢珠;

21、所述第二浮动球铰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浮动球铰相同。

22、本发明中的第一浮动球铰通过浮动隔膜达到适应铰接钢球受力变化的目的,所述浮动隔膜既能够分隔开液压油和铰接钢球,又能够利用液压油的压力变化达到对铰接钢球形成有效支撑的作用,并且所述浮动隔膜并不与所述铰接钢球连接,通过钢珠的中间接触,使得铰接钢球能够通过改变滑动摩檫为滚动摩擦的方式,有效的在提高浮动承载能力的同时避免对铰接处的角度改变造成影响。

23、进一步的,所述液压伸缩杆包括能够从中间分裂的套管,在所述套管内设有隔离管,所述隔离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液压连接腔连通,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液压连接腔连通;

24、所述隔离管的中间部分设有波纹段,所述波纹段能够自由伸缩。

25、在本发明中,通过调节所述隔离管内的液压油的压力大小,控制波纹段的拉伸或者伸缩,提高本发明中所述侧面支撑杆的长度适应范围,并且由于隔离管外还设有套管,通过套管的保护,避免隔离管直接于外界接触,这样使得隔离管的使用寿命得到有效的提升,所述隔离管内的液压油压力大小通过所述第一液压连接腔和第二液压连接腔内液压油的注入情况确定。

26、进一步的,相邻的地基模块均可拆卸固定连接。

27、本发明中通过将相邻的所述地基模块可拆卸的固定,能够有效的将地基模块的承载面受力结合起来,避免单块地基模块受到较大外力时发生沉降现象,而地基模块的可拆卸固定也方便在使用后进行拆卸,在提高整体承载能力的同时并不会影响对地基模块的再利用。

28、进一步的,所述地基模块绕所述拌和站环形分布,所述侧面支撑杆与所述拌和站的连接点以所述拌和站重心为中心均匀分布。

29、本发明中采用环形分布的形式排布地基模块,使得地基模块与拌和站的位置分布更加均匀,受力也更加均匀。

30、综上所述,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1、(1)本发明中所述地基模块将针对拌和站载荷单点承载的形式改变为若干个相互独立的面承载的形式,有效的将载荷分散开,并通过侧面支撑杆来增加地基模块的数量从而增加承载面积,使得载荷的分散更加彻底,通过对载荷的分散达到增强承载能力并提高支撑稳定性的目的。

32、(2)本发明通过板间工字钢的连接,在有效的减轻地基模块重量的前提下,增强对所受载荷的承载能力,将所述板间工字钢的轴线朝向拌和站,能够有效的增强对剪应力的抵抗能力,避免工字钢的局部过载。

33、(3)本发明中的第一浮动球铰通过浮动隔膜达到适应铰接钢球受力变化的目的,所述浮动隔膜既能够分隔开液压油和铰接钢球,又能够利用液压油的压力变化达到对铰接钢球形成有效支撑的作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