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间隧道范围加固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171465发布日期:2024-03-01 12:18阅读:14来源:国知局
区间隧道范围加固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技术涉及建筑加固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区间隧道范围加固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1、隧道作为目前道路交通中利用地下空间的唯一形式,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地质以及位置等因素遇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素。尤其是随着城市的发展,隧道往往会临近或穿过已修筑好的建筑或市政建筑,例如楼房、道路以及地下市政管道等。

2、因此,现有技术中,为了规避隧道施工对已修筑好建筑的影响,往往需要对已修筑好建筑的地下部分进行加固处理。例如将锚管倾斜一定角度后采用横插的方式或直接水平插入至土体内,使得锚管的部分伸入至已修筑好建筑的下方,然后在锚管内灌注混凝土或砂浆,通过混凝土或砂浆对锚管进行防护,并在锚管位于地面外的端部修筑混凝土或砂浆支撑构筑物,从而通过锚管配合混凝土或砂浆构筑物直接对建筑下方的地基起到支撑的效果。

3、而在实际加固的过程中,前述的加固方法会受到地质情况的限制,尤其是在遇到地势相对较为平坦的区域,此时则需要将锚管朝向竖直的角度转动,使得锚管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变小,此后再将锚管插入至土体内,以用于起到支撑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会导致锚管的长度显著的增长,不仅会增加锚管插打时的施工难度,还会因为锚管的角度倾斜角度过大,导致建筑下方地基与锚管支撑部的角度过大,极易发生塌陷的可能性。而若是采用较大的倾斜角度,则锚管靠近地面的部分无法相对稳定的将载荷传递至地下稳定的结构内。因此如何在地势较为平缓区域对临近隧道的建筑进行有效的加固,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在地势相对较为平缓的区域对临近隧道的建筑有效的进行加固,本技术提供一种区间隧道范围加固施工方法。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区间隧道范围加固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区间隧道范围加固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定位:在建筑与隧道之间的位置定位若干加固点,加固点呈阵列分布设置。

5、安装注浆管:在加固点位置钻孔并安装注浆管,注浆管呈倾斜设置,并逐次自建筑的侧部倾斜伸入至建筑地基的下方。

6、注浆加固:通过若干注浆管逐次注浆并向注浆管周侧的土体灌注混凝土或砂浆,并在若干注浆管周侧位置的土体内形成倾斜设置的加固带。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加固的过程中,通过注浆管灌注的混凝土或砂浆,能够使得相邻注浆管周侧的土体通过混凝土或砂浆固结的同时,还能够相互联结,从而能够形成倾斜且以多个注浆管为中心的加固带,以能够相对稳定的承载建筑的载荷,并在此过程中,载荷能够通过加固带相对均匀的传递至加固带下侧整体的土体,相较于直接通过横梁加固,能够减小因下雨等导致土体流动性增强而产生局部凹陷甚至塌陷的可能性;此外,由于加固带为通过注浆渗透形成,还能够通过注浆管将混凝土或砂浆灌注至稳定岩层等深度,以实现土体内部相对稳定的加固带的施工。

8、可选的,多个所述加固点分为多排并沿建筑与隧道的分布方向分布,且相邻两个所述加固点错位分布。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相邻加固点之间的混凝土或砂浆能够相对充分的相互渗透,进一步形成更加稳定的加固带。

10、可选的,所述注浆管的倾斜角度为60°。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将部分建筑的载荷相对稳定的传递至下侧土体的同时,还能够部分转化为水平方向的分力,以优化使用时的稳定性。

12、可选的,在步骤注浆加固中,注浆管注浆时自下而上逐次分层注浆。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较于整体注浆,针对注浆管局部注浆,能够有效的减小注浆时需要的压力,同时,还能够减小因不同深度压力不同,导致底部注浆相互渗透不足,而注浆管顶部相互渗透过剩的情况出现,有效的新车结构均匀且稳定的加固带。

14、可选的,所述注浆管的管壁开设有多组自下而上分布的注浆孔,同组的所述注浆孔环绕注浆管的中心轴线分布设置,所述注浆管内设置有注浆机构并用于自下而上逐次对不同组的注浆孔灌注混凝土或砂浆。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注浆时,通过注浆机构逐次分别对不同组进行注浆处理,且自下而上注浆时的注浆压力逐次减小,以使得加固带的结构相对稳定且统一。

16、可选的,所述注浆机构包括用于灌注混凝土或砂浆至注浆管的注浆内管和设置于注浆内管的封堵组件,所述注浆内管的管壁开设有若干对应同组注浆孔的出浆孔,且所述注浆内管滑动设置于注浆管内,所述封堵组件用于限制自出浆孔溢出的混凝土或砂浆朝向注浆管底部和顶部流动。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注浆的过程中,通过注浆内管沿注浆管滑移,使得出浆孔与注浆孔连通,即可实现对应位置的单独注浆,同时,通过封堵组件限制混凝土或砂浆朝向注浆概念底部和顶部流动,从而减小因注浆范围过大导致所需注浆压力过大的可能性。

18、可选的,所述封堵组件包括两个封堵圈,所述封堵圈外套并固定于注浆内管,且所述封堵圈外圈滑动贴合于注浆管的内壁,若干所述出浆孔位于两个封堵圈之间。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灌注混凝土或砂浆的过程中,两个封堵圈能够限制混凝土或砂浆流出至两个封堵圈相远离一侧的位置,以实现分层注浆的目的。

20、可选的,所述封堵圈包括外套并卡设于注浆内管的封堵内圈和封堵外圈,所述封堵外圈由封堵内圈远离出浆孔的一侧边沿朝向出浆孔一侧折弯设置,所述封堵外圈的壁厚自外圈朝向内圈逐次增大设置,且所述封堵外圈贴合于注浆管的内壁。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得注浆内管相对注浆管滑移的过程中,封堵圈依旧能够限制混凝土或砂浆的流动。

22、可选的,所述注浆内管朝向注浆管底部的端部设有若干环向分布的填充孔,所述注浆内管的端部设置有滑动时打开填充孔且注浆时封堵填充孔的控制组件;控制组件,包括若干固定连接于注浆内管外壁的控制拨片,所述控制拨片为采用弹性材料并一一对应朝向填充孔折弯形成有封堵部,所述封堵部滑移连接于注浆内管的端面,所述控制拨片朝向外部弹性折弯并保持朝向远离填充孔折弯的趋势,且所述注浆管对应出浆孔的位置设有用于拨动控制拨片朝向填充孔移动并通过封堵部封堵填充孔的控制环。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注浆内管与注浆管之间通过封堵圈密封设置,且注浆管外侧灌注有混凝土,因此在注浆内管相对注浆管滑移的过程中,极易导致注浆管底部已关注混凝土或砂浆的位置出现返流的可能性,此时,在注浆内管滑移的过程中,控制拨片会朝向外侧转动并带动封堵部远离填充孔,以使得混凝土或砂浆能够灌注至注浆管底部,而在滑移至对应组的注浆孔位置时,控制环会拨动多个控制拨片朝向注浆管中心一侧转动,使得封堵部封堵于填充孔,减小填充孔对注浆压力的影响。

24、可选的,所述注浆内管的外壁以及端面一一对应控制拨片开设有用于容纳控制拨片的控制槽,且所述封堵部插设并滑移连接于控制槽位于注浆内管端面的部分。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槽能够使得封堵部相对注浆管滑动设置,以便于封堵部封堵填充孔。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7、在加固的过程中,通过注浆内管自下而上逐次滑移,并实现自下而上分层逐次朝向注浆管周侧灌注混凝土或砂浆,使得相邻注浆管周侧的土体通过混凝土或砂浆固结的同时,还能够相互联结,从而能够形成倾斜且以多个注浆管为中心的加固带,以相对稳定的承载建筑的载荷,并在此过程中,载荷能够通过加固带相对均匀的传递至加固带下侧整体的土体,相较于直接通过横梁加固,能够减小因下雨等导致土体流动性增强而产生局部凹陷甚至塌陷的可能性;此外,由于加固带为通过注浆渗透形成,还能够通过注浆管将混凝土或砂浆灌注至稳定岩层等深度,以实现土体内部相对稳定的加固带的施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