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过鱼建筑物,具体涉及一种鱼道诱鱼口表层补水装置。
背景技术:
1、鱼道进口通常采用较大的流速以吸引鱼类,但鱼道进口流速需要在鱼类的耐受范围之内,应大于感应流速,小于临界流速。传统鱼道的诱鱼口,会出现流速较低,鱼类感应不到,不能起到诱鱼作用,从而降低鱼道的诱鱼效果。因此需要对鱼道诱鱼口,进行补水,达到诱鱼流速,提高鱼道的过鱼效果。根据水工程经验可知,鱼道诱鱼口采用表层补水的方式,诱鱼效果最优。现有的鱼道诱鱼口补水方式一般为固定水位补水,补水管路末端出水口不会随着下游水位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实现始终保持表层补水,不能达到最优的诱鱼效果。例如,公告号为cn205259148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鱼道进口集中补水系统,包括补水总管,所述补水总管连接有至少一根补水支管,所述补水总管的取水口从上游水库取水,所述补水支管的出水口设置在鱼道进口,所述补水支管的出水口设置在鱼道进口底部的补水槽内,由固定设置的补水槽进行补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提高诱鱼效果的鱼道诱鱼口表层补水装置。
2、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鱼道诱鱼口表层补水装置,包括鱼道诱鱼口和设于鱼道诱鱼口内的补水导流槽,鱼道诱鱼口的两侧壁板分别设置有浮筒限位槽,浮筒限位槽的轴线竖向设置,浮筒限位槽的内腔与鱼道诱鱼口的内腔底部相连通,浮筒限位槽内设置有浮筒,补水导流槽的两侧通过支架与浮筒固定连接,浮筒限位槽的侧壁设置有供支架穿过并允许支架上下移动的通槽。
3、为使得导向结构更稳定可靠,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浮筒和浮筒限位槽的径向截面均为圆形。
4、为使得结构简单可靠,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每一个侧壁板设置有两个浮筒,位于同一侧壁板的两个浮筒通过连接杆或者竖向连接板固定相连接,补水导流槽两侧的支架与连接杆固定连接。
5、为便于装配,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支架具有轴线沿鱼道诱鱼口宽度方向设置的螺杆,竖向连接板具有供螺杆穿过的条形孔,条形孔的长度方向沿竖向设置,通过螺母与螺杆的配合将支架与连接杆固定连接。
6、为简化补水系统,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补水导流槽配设有补水系统,补水系统包括补水总管,补水总管连接有至少一根补水支管,补水支管的出水口设于补水导流槽内。
7、为提高补水效率以及补水的均匀性,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补水支管的出水方向为竖向朝下,补水导流槽内对应设置有多根补水支管。
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浮筒可随着鱼道诱鱼口的水位变化而上下浮动,进而带动补水导流槽上下浮动,确保补水导流槽可以一直维持表层补水效果,从而提高诱鱼效果。
1.鱼道诱鱼口表层补水装置,包括鱼道诱鱼口和设于鱼道诱鱼口内的补水导流槽(2),其特征在于:鱼道诱鱼口的两侧壁板分别设置有浮筒限位槽(4),浮筒限位槽(4)的轴线竖向设置,浮筒限位槽(4)的内腔与鱼道诱鱼口的内腔底部相连通,浮筒限位槽(4)内设置有浮筒(1),补水导流槽(2)的两侧通过支架与浮筒(1)固定连接,浮筒限位槽(4)的侧壁设置有供支架穿过并允许支架上下移动的通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道诱鱼口表层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浮筒(1)和浮筒限位槽(4)的径向截面均为圆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道诱鱼口表层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侧壁板设置有两个浮筒(1),位于同一侧壁板的两个浮筒通过连接杆或者竖向连接板固定相连接,补水导流槽(2)两侧的支架与连接杆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鱼道诱鱼口表层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架具有轴线沿鱼道诱鱼口宽度方向设置的螺杆,竖向连接板具有供螺杆穿过的条形孔,条形孔的长度方向沿竖向设置,通过螺母与螺杆的配合将支架与连接杆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鱼道诱鱼口表层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补水导流槽(2)配设有补水系统,补水系统包括补水总管(3),补水总管(3)连接有至少一根补水支管(5),补水支管(5)的出水口设于补水导流槽(2)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鱼道诱鱼口表层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补水支管(5)的出水方向为竖向朝下,补水导流槽(2)内对应设置有多根补水支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