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式可回收锚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14166发布日期:2023-07-27 22:57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螺旋式可回收锚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岩土工程的,特别是涉及一种螺旋式可回收锚杆。


背景技术:

1、土质基坑或土质边坡是岩土支护工程最常见的支护类型之一。

2、土质基坑支护常常因传统锚杆超用地红线且不可回收而无法采用放坡开挖支护形式而必须采用代价高昂的支护桩+内支撑的支护形式,可回收锚杆锚索成为现代基坑支护的重要补充支护形式。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旋式可回收锚杆,属于回转型回收技术,相较于目前的其他回转型可回收锚杆锚索,具有抗拔力大且打拔施工过程简单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螺旋式可回收锚杆,锚杆由锚头杆、中间杆和末端杆组成;锚头杆置于锚杆的最前端,各杆节间通过螺纹连接,末端杆尾部螺栓处通过螺帽及承压板施加预应力与支护结构紧密连接。

3、进一步地,所述锚头杆顶部设置尖锥形锚头。

4、进一步地,所述锚头杆自尖锥形锚头以后杆身周边均设置螺旋翼,靠近尖锥形锚头部位的螺旋翼为零,随后过渡至螺旋翼直径为正常直径。

5、进一步地,所述螺旋翼采用钢板缠绕焊制,螺旋翼采用等螺距布置。

6、进一步地,各个杆节采用实心钢棒或空心钢管加工焊制,其共同特征为杆节尾部均设置外螺纹连接件,头部除锚头杆外均设置长度与杆尾一致的内螺纹连接件,杆节间的螺纹连接扭动方向均为顺时针为拧紧方向。

7、进一步地,杆节螺纹与螺旋翼具有共同的公约数。

8、进一步地,外螺纹连接件设置活动卡榫,内螺纹连接件设置凹槽,且凹槽处设置卡榫控制孔,活动卡榫与凹槽的卡死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9、进一步地,活动卡榫与外螺纹连接件采用插销及限位弹簧连接。

10、进一步地,外螺纹连接件内部加工逆时针内螺纹。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本装置适用于较短的土质锚杆,相较于传统的可回收锚杆锚索,其长度较短可适用于锚固力及锚固长度较短的基坑工程,如土钉墙等;

12、(2)该锚杆具有灵活性,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调整中间杆的数量的方式来调节锚杆的总长度;

13、(3)该锚杆施工快,工期短,且可采用通用性的锚杆钻机施工,通用性强,可作为应急抢险装置,当基坑将产生可预见的失稳时,可快速采用该设备进行抢险工作,且即刻见效,无需注浆及等待浆液凝固;

14、(4)该锚杆可回收,可供重复使用,当工作完成后,按步骤解除支护回收设备,全部构件可供重复使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型,对节能减排、开源节流具有重要作用。

15、(5)该锚杆无需注浆,通过螺旋翼即可获得较大的截面面积从而获得较大的抗拔力,相较于传统的可回收锚杆锚索施工更加简便、具有工期短、无污染、无残留结构、经济性好的优点。



技术特征:

1.一种螺旋式可回收锚杆,锚杆由锚头杆(2)、中间杆(10)和末端杆(14)组成;其特征在于,锚头杆(2)置于锚杆的最前端,各杆节间通过螺纹连接,末端杆(14)尾部螺栓处通过螺帽(6)及承压板(5)施加预应力与支护结构紧密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式可回收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头杆(2)顶部设置尖锥形锚头(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螺旋式可回收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头杆(2)自尖锥形锚头(1)以后杆身周边均设置螺旋翼(3),靠近尖锥形锚头(1)部位的螺旋翼(3)为零,随后过渡至螺旋翼(3)直径为正常直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螺旋式可回收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翼(3)采用钢板缠绕焊制,螺旋翼(3)采用等螺距布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螺旋式可回收锚杆,其特征在于,各个杆节采用实心钢棒或空心钢管加工焊制,其共同特征为杆节尾部均设置外螺纹连接件(4),头部除锚头杆(2)外均设置长度与杆尾一致的内螺纹连接件,杆节间的螺纹连接扭动方向均为顺时针为拧紧方向。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螺旋式可回收锚杆,其特征在于,杆节螺纹与螺旋翼(3)具有共同的公约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螺旋式可回收锚杆,其特征在于,外螺纹连接件(4)设置活动卡榫(7),内螺纹连接件设置凹槽(9),且凹槽(9)处设置卡榫控制孔(8),活动卡榫(7)与凹槽(9)的卡死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螺旋式可回收锚杆,其特征在于,活动卡榫(7)与外螺纹连接件(4)采用插销(12)及限位弹簧(11)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螺旋式可回收锚杆,其特征在于,外螺纹连接件(4)内部加工逆时针内螺纹(13)。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岩土工程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螺旋式可回收锚杆,属于回转型回收技术,相较于目前的其他回转型可回收锚杆锚索,具有抗拔力大且打拔施工过程简单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锚杆由锚头杆、中间杆和末端杆组成;锚头杆置于锚杆的最前端,各杆节间通过螺纹连接,末端杆尾部螺栓处通过螺帽及承压板施加预应力与支护结构紧密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何俊澜,吕超,张鹏,罗继勇,杨春,黄泽安,李鹏,杨毅,何珍明,丘柏权,磨柯吉,苏继世,周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桂禹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4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