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填区基坑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23378发布日期:2023-11-17 14:38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回填区基坑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基坑排水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回填区基坑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1、现在建筑工地,普遍存在深基坑,而基坑降水作为深基坑开挖的必要准备工作,集水井降水又作为最常用的降水方式,而在集水井降水的过程中,由于渗水,井壁极容易坍塌以及泥沙堵塞水泵。

2、本深基坑集水井油桶井壁降水系统,原材均使用施工现场的废旧油桶、油漆桶、钢筋,制作简单,节约成本,符合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可适应一定深度的降水井,能有效防止井壁坍塌与保护水泵。

3、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回填区基坑排水装置,具有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地防止井壁坍塌,保护水泵,节约成本,绿色环保,适用基坑及地下室施工阶段,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回填区基坑排水装置。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回填区基坑排水装置,包括基坑主体,所述基坑主体的表面设置有基坑顶部截水沟,所述基坑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基坑底部排水沟,所述基坑底部排水沟的内部设置有降水井,所述基坑主体的底部安装有油桶井,所述油桶井的外侧设置有环形保护框,所述油桶井的内部设置有孔洞。

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4、所述基坑主体的顶部1m~1.5m处开挖设置有截水沟,且截水沟的底面比基坑主体坡顶面低0.5m,且与坡顶线之间喷射混凝土。

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6、所述基坑底部排水沟在基坑主体的坡脚边缘且离边坡坡脚的距离为0.3m,所述基坑底部排水沟的高度低于挖土面0.4m。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所述基坑顶部截水沟一体化连接在基坑主体的表面,所述基坑顶部截水沟和基坑底部排水沟的沟底坡度大于0.3%,所述降水井的数量为若干个。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油桶井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环形保护框固定连接在油桶井的外壁上,所述环形保护框的尺寸大于基坑主体的尺寸,所述孔洞开设在油桶井的内部与外壁上,所述孔洞的数量为若干个。

11、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中,能够有效地防止井壁坍塌,保护水泵,节约成本,绿色环保,适用基坑及地下室施工阶段。

13、边坡及基坑坡脚边缘离边坡坡脚不小于0.3m设置排水沟,排水沟的底面应比挖土面低0.4m,且与坡脚线之间应喷射混凝土硬化,用施工现场废旧油桶、油漆桶,在其侧壁上开孔,将过滤网固定在其内壁,多个焊接组合,既方便又快捷,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特征:

1.一种回填区基坑排水装置,包括基坑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主体(1)的表面设置有基坑顶部截水沟(2),所述基坑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基坑底部排水沟(3),所述基坑底部排水沟(3)的内部设置有降水井(4),所述基坑主体(1)的底部安装有油桶井(5),所述油桶井(5)的外侧设置有环形保护框(7),所述油桶井(5)的内部设置有孔洞(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填区基坑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主体(1)的顶部1m~1.5m处开挖设置有截水沟,且截水沟的底面比基坑主体(1)坡顶面低0.5m,且与坡顶线之间喷射混凝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填区基坑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底部排水沟(3)在基坑主体(1)的坡脚边缘且离边坡坡脚的距离为0.3m,所述基坑底部排水沟(3)的高度低于挖土面0.4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填区基坑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顶部截水沟(2)一体化连接在基坑主体(1)的表面,所述基坑顶部截水沟(2)和基坑底部排水沟(3)的沟底坡度大于0.3%,所述降水井(4)的数量为若干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填区基坑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桶井(5)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环形保护框(7)固定连接在油桶井(5)的外壁上,所述环形保护框(7)的尺寸大于基坑主体(1)的尺寸,所述孔洞(6)开设在油桶井(5)的内部与外壁上,所述孔洞(6)的数量为若干个。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回填区基坑排水装置,在边坡及基坑坡顶离坡顶开挖线1m~1.5m处设置截水沟,截水沟的底面应比坡顶面低0.5m左右,且与坡顶线之间应喷射混凝土硬化;在边坡及基坑坡脚边缘离边坡坡脚不小于0.3m设置排水沟,排水沟的底面应比挖土面低0.4m,且与坡脚线之间应喷射混凝土硬化;截、排水沟的沟底坡度设置不宜小于0.3%,排水方向根据施工场地现场地势起伏条件确;沿排水沟每隔30m应设置一个集水井,集水井底面应比排水沟底面低0.8m以上,本技术中,能够有效地防止井壁坍塌,保护水泵,节约成本,绿色环保,适用基坑及地下室施工阶段,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研发人员:刘家智,龚锦,冯高雷,易文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0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