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治理,具体涉及一种岩质边坡的绿化与主动网防护相结合的治理结构。
背景技术:
1、对于高陡岩质边坡的绿化方法现阶段主要采用挂网喷播植被混凝土、人工植生槽等措施,其中喷播植被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高,配比需根据场地条件动态调整,同时无法保证有效土壤厚度,后期维护困难,喷播表面发生剥落后修复困难;而采用人工植生槽施工成本高,需大量搭设脚手架,措施费较高,安全风险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拟提供一种岩质边坡的绿化与主动网防护相结合的治理结构,将绿化技术与主动网防护结合,不仅简化施工,同时还降低生态修复的难度和成本。
2、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岩质边坡的绿化与主动网防护相结合的治理结构,包括通过固定组件铺设在岩质边坡上的若干个生态片袋,所述生态片袋包括袋体,所述袋体上设置有用于装耕植土和草籽的开口,所述袋体朝向岩质边坡的底面上设置有与袋体外轮廓相匹配的一圈主绞线,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垂直岩质边坡打入的若干排和若干列的锚杆,任意相邻的锚杆之间设置有连接索,所述连接索上设置有挂钩,所述主绞线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供挂钩勾挂的扣环,且相邻生态片袋上重叠边缘通过对应扣环勾挂在同一挂钩上固定。
3、作为上述方案中的优选,所述袋体包括从内到外依次设置的透气网层、遮阳网层和承重网层。
4、进一步优选,所述袋体朝向岩质边坡的底面上还设置有位于主绞线内的若干根副绞线。
5、进一步优选,所述锚杆刚好位于生态片袋的外轮廓上。
6、进一步优选,所述袋体设置为矩形,所述主绞线设置为矩形,所述扣环设置在主绞线上每条边的两端和中间位置处,多根副绞线形成“米”字结构。
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连接索和勾挂在连接索上的生态片袋形成了岩质边坡的主动网防护结构,同时在生态片袋内装有耕植土和草籽,使得生态片袋也能作为岩质边坡的绿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不仅简化了现场施工,还降低生态修复的难度和成本,并且在后期维护时,维护简便,只需对损坏的生态片袋进行更换即可。
1.一种岩质边坡的绿化与主动网防护相结合的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固定组件铺设在岩质边坡(2)上的若干个生态片袋(1),所述生态片袋(1)包括袋体(1a),所述袋体(1a)上设置有用于装耕植土和草籽的开口(1b),所述袋体(1a)朝向岩质边坡(2)的底面上设置有与袋体(1a)外轮廓相匹配的一圈主绞线(3),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垂直岩质边坡打入的若干排和若干列的锚杆(4),任意相邻的锚杆(4)之间设置有连接索(5),所述连接索(5)上设置有挂钩,所述主绞线(3)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供挂钩勾挂的扣环(6),且相邻生态片袋(1)上重叠边缘通过对应扣环(6)勾挂在同一挂钩上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岩质边坡的绿化与主动网防护相结合的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1a)包括从内到外依次设置的透气网层、遮阳网层和承重网层。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岩质边坡的绿化与主动网防护相结合的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1a)朝向岩质边坡(2)的底面上还设置有位于主绞线(3)内的若干根副绞线(7)。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岩质边坡的绿化与主动网防护相结合的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4)刚好位于生态片袋(1)的外轮廓上。
5.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岩质边坡的绿化与主动网防护相结合的治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1a)设置为矩形,所述主绞线(3)设置为矩形,所述扣环(6)设置在主绞线(3)上每条边的两端和中间位置处,多根副绞线(7)形成“米”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