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水利工程,具体涉及一种兼顾景观复绿与亲水可达性的硬质护岸生态化改造结构。
背景技术:
1、随着水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优良水环境、健康水生态、优美水景观的向往日益强烈,对河湖防洪护岸的生态亲水功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多数护岸以临水面直立或接近直立的硬质挡墙为主,其主体结构常见的有浆砌石、干砌石、混凝土等,将原本自然的河道渠化为两面光甚至三面光的矩形或者梯形断面。该种硬质护岸由于不利于水生、湿生动植物繁衍生息,水生态效果差,整体观感较为生硬;同时岸坡光滑陡直,结构单一,游人可达性差,为居民亲水、休憩带来了较大不便。
3、对现状硬质河湖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首先需要确保在施工期及完建后运行中原主体挡墙护岸的整体稳固以继续满足防洪保安全的基础功能,其次应保证不大挖大填,建设时堤外需尽量避免对水体容积的侵占,堤内需考虑减少征迁;完建后需满足居民亲水需求,实现滨水景观与现有护岸的有机融合,力求实现“花小钱办大事”工程目标。
4、据调查,近年来常用的硬质河湖岸线生态改造处理方法有:
5、1、拆除原挡墙改为自嵌式生态墙:需对现状防洪墙进行挖除,堤身扰动大,投资多;
6、2、在原墙式护岸两侧覆土改造成坡式护岸:改造成坡式护岸解决了亲水难题,但因设置缓坡入水需侵占临水侧河道行洪断面;
7、3、凿除原硬质挡墙表皮后锚固生态毯形成复绿结构:因涉及对原硬质挡墙护岸全表面凿除,施工难度大且施工质量难以控制,且仅有复绿功能,亲水可达性差。
8、因此,研发一种充分利用原护岸主体结构、不侵占河湖容积、节约工程投资、实施难度小,能够兼顾景观复绿与亲水可达性的硬质护岸生态化改造结构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顾景观复绿与亲水可达性的硬质护岸生态化改造结构,在满足防洪保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原护岸主体结构扰动小,不侵占河湖容积,节约工程投资,降低实施难度,能够兼顾景观复绿与亲水可达性。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兼顾景观复绿与亲水可达性的硬质护岸生态化改造结构,包括布置在原有硬质护岸墙面上的墙身植生槽,墙身植生槽间断、错落布置在硬质护岸上,所述硬质护岸的墙脚出设置有墙脚绿化池,墙脚绿化池远离硬质护岸的一侧设置有临水侧亲水步道,临水侧亲水步道的临水侧砌筑有生态砌石护脚,在硬质护岸的墙体顶部设置有墙顶花槽以及防护栏,硬质护岸的土质岸体顶部设置有岸顶绿道,岸顶绿道与防护栏之间设置生态缓冲带。
4、所述墙身植生槽包括植生槽身,植生槽身通过结构填补体锚固于硬质护岸。
5、所述植生槽身厚度采用10—20cm,立面高度30—50cm,内部铺设20—40cm厚耕植土以利于种植;结构填补体采用微膨胀混凝土现浇;所述植生槽身底部两侧设置有排水孔。
6、所述生态砌石护脚地面以下基础部分深度超过最大冲刷深度0.5m以上,采用埋石混凝土浇筑,地面以上部分采用天然大卵石或块石砌筑。
7、所述墙顶花槽宽度0.5—1.0m,高度0.3—0.5m,内部铺设20—40cm厚耕植土。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9、1、对原护岸主体挡墙结构扰动小,施工难度小,降低工程成本。
10、2、在原硬质护岸底部、墙身、顶部分别设置利于植物生长的植生槽(池)结构,复绿美化效果好;结构紧凑,减少水体侵占,节约用地。
11、3、在岸底临水侧设置亲水步道,在岸顶设置观景绿道,极大增强了护岸的亲水性,有利于实现“小水戏水、大水赏水”的生态便民效果。
1.一种兼顾景观复绿与亲水可达性的硬质护岸生态化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布置在原有硬质护岸墙面上的墙身植生槽,墙身植生槽间断、错落布置在硬质护岸上,所述硬质护岸的墙脚出设置有墙脚绿化池,墙脚绿化池远离硬质护岸的一侧设置有临水侧亲水步道,临水侧亲水步道的临水侧砌筑有生态砌石护脚,在硬质护岸的墙体顶部设置有墙顶花槽以及防护栏,硬质护岸的土质岸体顶部设置有岸顶绿道,岸顶绿道与防护栏之间设置生态缓冲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兼顾景观复绿与亲水可达性的硬质护岸生态化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砌石护脚地面以下基础部分深度超过最大冲刷深度0.5m以上,采用埋石混凝土浇筑,地面以上部分采用天然大卵石或块石砌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兼顾景观复绿与亲水可达性的硬质护岸生态化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顶花槽宽度0.5—1.0m,高度0.3—0.5m,内部铺设20—40cm厚耕植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