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漏纠偏组件和纠偏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559024发布日期:2024-04-18 11:21阅读:10来源:国知局
地漏纠偏组件和纠偏地漏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建筑排水配件,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地漏纠偏组件和纠偏地漏。


背景技术:

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装修效果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和重视,精细的装修设计也越来越普遍的被人们采用,设计效果所见即所得也成为人们的追求,地漏实际安装的位置是否能够满足设计就显得很必要和重要了。由于精细化的设计,卫生间的排砖定位均以毫米计算,但在实际施工中,特别是和房屋结构主体同时施工安装的排水管道,其尺寸定位精度完全达不到装修施工要求的精度。

2、传统地漏安装是严丝合缝的插入排水管道内的安装方式,这样,地漏位置完全由在先预留的排水管的位置决定,当地漏没有纠正排水管位置误差的能力时,就会使人们的追求在实际中无法很好地实现,虽然部分装修施工可以通过改管移位等方式实现纠偏,但很多由于存在高度、防水以及仅偏差几毫米几厘米等问题,这些无法通过改管实现纠偏,地漏自身应具备零到几厘米的纠偏能力就成为人们对地漏行业提出的新的技术要求。特别是装配式装修领域显得更为迫切,因为装配式装修的底板整体是按设计提前在工厂生产好的,地漏也是在工厂提前定位的,到现场要实现毫米级与排水管的精准定位,实现难度极大,而且一旦出错后,还不能像传统装修可以牺牲点效果完成施工。这个技术问题已成为极大困扰设计和安装施工的技术难题,甚至影响到了装配式装修在地面环节的发展,不少企业不得不放弃地面的装配化。也有部分方案在一定范围实现了纠偏,但其纠偏能力只能在地漏范围尺寸内完成,纠偏的尺寸受制于地漏的尺寸大小,要有更适合实际的纠偏尺寸就不得不加大地漏的尺寸。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适于传统装修和装配式装修的地漏纠偏组件和纠偏地漏。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地漏纠偏组件,包括:

3、相连接的连接板和落水管,所述连接板的周缘可转动地连接于地漏主体的内壁,所述落水管偏心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下侧;

4、连接管,包括相连接并连通的上管和下管,所述上管和所述下管偏心设置,所述上管的上端可转动地套接于所述落水管外侧,所述下管用于套接于排水管内。

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管和所述下管的中轴线平行设置,上管与下管形成形似“╚╗”二重弯折结构。

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落水管的中轴线偏离所述地漏主体的中轴线的距离等于所述下管的中轴线偏离所述上管的中轴线的距离。当然,上管的内径与下管的内径可以相同或不同,只要上管与下管交叉相通的管段符合国家排水量的标准即可。进一步地,所述上管的中轴线偏离所述下管的中轴线距离小于所述上管的半径与所述下管的半径之和;或者所述上管的中轴线偏离所述下管的中轴线的距离与所述上管的半径与所述下管的半径之和的差值大于或等于所述下管的半径的1/4(例如,1/4、1/3、1/2、1)。申请人通过实验确定交叉相通的横截面积,使地漏的水流量大于或等于国家标准的要求。

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漏纠偏组件还包括支撑件和紧固件,所述支撑件为上下两端分别开口的壳体,所述支撑件的内壁设有环形槽,所述连接板的周缘伸入所述环形槽内,所述紧固件螺纹连接于所述支撑件的上端开口处;所述紧固件未旋入至紧固位置时,所述连接板可相对所述支撑件轴向转动,所述紧固件旋入至紧固位置时将所述连接板的周缘抵紧于所述环形槽内;

8、或者,所述支撑件包括相连接且内部连通的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位于所述下壳的上方且两者同轴布设,所述上壳的内径小于所述下壳的内径,所述上壳的内径与所述连接板的直径适配;所述上壳的内壁设有凸缘,所述支撑件的内壁、所述凸缘及所述紧固件围成所述环形槽,所述紧固件螺纹连接于所述上壳的内壁,所述紧固件旋入紧固位置时将所述连接板的周缘抵紧于所述凸缘上。

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纠偏地漏,包括:

10、地漏主体;

11、地漏盖,设于所述地漏主体的上端;

12、地漏底,包括相连接的连接板和落水管,所述连接板的周缘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地漏主体的内壁,所述落水管偏心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下侧;

13、连接管,包括相连接并连通的上管和下管,所述上管和所述下管偏心设置且两者的中轴线平行布设,所述上管的上端可转动地套接于所述落水管外侧,所述下管用于套接于排水管内。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落水管的中轴线偏离所述地漏主体的中轴线的距离等于所述下管的中轴线偏离所述上管的中轴线的距离。当然,上管的内径与下管的内径可以相同或不同,只要上管与下管交叉相通的管段符合国家排水量的标准即可。进一步地,所述上管的中轴线偏离所述下管的中轴线距离小于所述上管的半径与所述下管的半径之和;或者所述上管的中轴线偏离所述下管的中轴线的距离与所述上管的半径与所述下管的半径之和的差值大于或等于所述下管的半径的1/4(例如,1/4、1/3、1/2、1)。申请人通过实验确定交叉相通的横截面积,使地漏的水流量大于或等于国家标准的要求。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漏主体包括支撑件和紧固件,所述支撑件为上下两端分别开口的壳体,所述支撑件的内壁设有环形槽,所述连接板的周缘伸入所述环形槽内,所述紧固件螺纹连接于所述支撑件的上端开口处;所述紧固件未旋入至紧固位置时,所述连接板可相对所述支撑件轴向转动,所述紧固件旋入至紧固位置时将所述连接板的周缘抵紧于所述环形槽内;或者,所述支撑件包括相连接且内部连通的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位于所述下壳的上方且两者同轴布设,所述上壳的内径小于所述下壳的内径,所述上壳的内径与所述连接板的直径适配;所述上壳的内壁设有凸缘,所述支撑件的内壁、所述凸缘及所述紧固件围成所述环形槽,所述紧固件螺纹连接于所述上壳的内壁,所述紧固件旋入紧固位置时将所述连接板的周缘抵紧于所述凸缘上。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漏主体还包括设于所述地漏盖外围的面板,所述面板盖设于所述紧固件的上侧且与所述紧固件可拆卸连接,所述地漏盖与所述面板可拆卸连接。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管内设有结构壁,所述结构壁使所述下管的内腔分隔为进水腔、上返腔、虹吸腔和排气腔,所述进水腔通过下通道与所述上返腔连通,所述上返腔通过上通道与所述虹吸腔连通,水流经过所述进水腔、所述上返腔、所述虹吸腔形成n形流水轨迹排出,所述下通道与所述上通道之间的高度差大于等于50mm;所述排气腔位于所述虹吸腔内,所述排气腔的顶部与所述虹吸腔的顶部之间具有间隔,所述虹吸腔内的水位超过所述排气腔的顶部时,所述虹吸腔顶部的一部分空气经所述排气腔排出,使所述虹吸腔内产生虹吸力;。

18、优选地,所述排气腔的出口位置低于所述虹吸腔的出口位置或者与所述虹吸腔的出口位置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19、更优选地,所述结构壁包括设于所述下管内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纵截面呈l形,所述第一隔板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横隔板和竖直设置的第一竖隔板,所述第一横隔板的一端与所述下管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横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竖隔板的一端垂直连接,所述第一竖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下管的顶壁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一竖隔板与所述下管的顶壁之间形成所述上通道;所述第二隔板的纵截面呈“7”字形,所述第二隔板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横隔板和竖直设置的第二竖隔板,所述第二横隔板的一端与所述下管的顶壁连接,所述第二横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竖隔板的一端垂直连接,所述第二竖隔板的另一端悬空设置在所述第一横隔板的上方,所述第二竖隔板与所述第一横隔板之间形成下通道;所述第三隔板竖直设置且与所述下管的内壁围成所述排气腔,所述第三隔板的顶端与所述下管的顶壁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三隔板底部的水平高度低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横隔板底部的水平高度。

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腔的过流面积大于等于所述上返腔的过流面积,所述上返腔的过流面积大于等于所述虹吸腔的过流面积与所述排气腔的过流面积之和;

21、或者,所述下通道的过流面积大于等于所述进水腔的过流面积,所述上通道的过流面积大于等于所述上返腔的过流面积。

22、本技术提供的纠偏地漏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地漏纠偏组件,连接板可转动地连接于地漏主体,连接管的上管可转动地套接于地漏底的落水管,这样连接管和连接板通过各自的轴向独立旋转定位的方式,使连接管的下管旋转调整至准确的对位位置,无需更改地漏设计位置即可使下管与排水管顺利连接,能在较大的距离范围内实现地漏的纠偏,大幅提高了地漏自身的纠偏能力,排水管即使偏离到地漏外沿尺寸以外都可以纠偏到设计位置,能满足传统装修和装配式装修中的精准定位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