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场升压站挡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697751发布日期:2024-04-23 11:15阅读:8来源:国知局
风电场升压站挡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新能源工程中的挡水墙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风电场升压站挡墙结构。


背景技术:

1、在沿海滩涂地区,关于风电场升压站挡墙结构,其要求为施工周期短,满足一定承载力,且具有一定耐久性。此外,通常该挡墙结构需要面临涨潮落潮的情况,这对于挡墙结构要求具有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而该区域一般会面临常规修筑材料包括碎石和粘土匮乏的情况,需寻求可替代的修筑材料以及可快速修筑的挡墙结构。在修筑材料方面,由于位于海积或冲击平原地区,在河道或浅海区域中通常拥有大量的含有一定粘土成分的砂土,此砂土透水性较好,可作为挡墙墙背区域主要填筑材料。在挡墙结构方面,在滩涂区域普遍为低洼地区,属于软弱地基,且地下水位经常高于原始地面,而挡墙基础通常需要修建在这些软弱地基上,由于软弱地基承载力较低,如果对软弱地基采用常规地基处理方式以提高承载力,会导致造价成本偏高,且周期较长,因此需要寻求一种对于地基承载力要求不高,且施工便捷的挡墙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施工便捷、成本低的风电场升压站挡墙结构。

2、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风电场升压站挡墙结构,包括换填碎石地基以及设置于换填碎石地基上表面的挡墙主体,挡墙主体包括自下往上依次布置的水下砂土回填层、中部砂土回填层、上部砂土回填层和顶部路面结构层,挡墙主体的迎面水一侧具有斜坡面,且挡墙主体的迎面水一侧设置有土工格室,土工格室包括在换填碎石地基上表面自下往上依次布置的水下碎石填充土工格室和碎砖填充土工格室,水下碎石填充土工格室的内侧与水下砂土回填层相抵靠,碎砖填充土工格室的内侧与中部砂土回填层、上部砂土回填层和顶部路面结构层分别相抵靠;水下砂土回填层中分层设置有土工格栅,中部砂土回填层中分层设置有土工格栅,上部砂土回填层中分层设置有土工格栅;土工格栅沿水平向延伸至土工格室所在区域,土工格栅的端部由土工格室压紧固定。

3、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换填碎石地基的高度不小于0.5m。

4、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水下砂土回填层中的土工格栅竖向间距为0.25m~0.35m。

5、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中部砂土回填层中的土工格栅竖向间距为0.5m~0.6m。

6、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上部砂土回填层中的土工格栅竖向间距为0.95m~1.05m。

7、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挡墙主体的底部宽度为4m~5m,土工格室的宽度为0.9m~1.1m。

8、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单层土工格栅的筋带横向间距和纵向间距为0.3m~0.5m。

9、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顶部路面结构层为碎砖面层。

10、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顶部路面结构层为碎砖砂土混合料结构层。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以换填碎石地基作为挡墙结构的基础层,土工格栅设置在各砂土回填层的中部能增强砂土填筑材料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并且土工格栅与土工格室之间形成可靠连接,从而保证挡墙结构的稳定性;水下碎石填充土工格室能保证挡墙下部结构在常水位中的耐久性,碎砖填充土工格室采用碎砖作为土工格室的填充材料,能有效节约工程造价;碎石或碎砖填充土工格室形成的边坡一般不缓于1:0.5,可有效节约占地;顶部碎砖面层用于直接承受围墙、人的荷载。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在沿海滩涂区域,当常规筑路材料严重匮乏,且施工工期要求特别短、满足一定承载力、具有一定耐久性的风电场升压站挡墙结构的施工。本实用新型结构稳定,可有效保证在水下软弱地基上快速便捷施工以及风电场升压站边坡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了造价成本和时间成本。



技术特征:

1.风电场升压站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换填碎石地基(1)以及设置于换填碎石地基(1)上表面的挡墙主体,挡墙主体包括自下往上依次布置的水下砂土回填层(2)、中部砂土回填层(3)、上部砂土回填层(4)和顶部路面结构层(6),挡墙主体的迎面水一侧具有斜坡面,且挡墙主体的迎面水一侧设置有土工格室,土工格室包括在换填碎石地基(1)上表面自下往上依次布置的水下碎石填充土工格室(7)和碎砖填充土工格室(8),水下碎石填充土工格室(7)的内侧与水下砂土回填层(2)相抵靠,碎砖填充土工格室(8)的内侧与中部砂土回填层(3)、上部砂土回填层(4)和顶部路面结构层(6)分别相抵靠;水下砂土回填层(2)中分层设置有土工格栅(5),中部砂土回填层(3)中分层设置有土工格栅(5),上部砂土回填层(4)中分层设置有土工格栅(5);土工格栅(5)沿水平向延伸至土工格室所在区域,土工格栅(5)的端部由土工格室压紧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场升压站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换填碎石地基(1)的高度不小于0.5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场升压站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水下砂土回填层(2)中的土工格栅(5)竖向间距为0.25m~0.35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场升压站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中部砂土回填层(3)中的土工格栅(5)竖向间距为0.5m~0.6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场升压站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上部砂土回填层(4)中的土工格栅(5)竖向间距为0.95m~1.05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场升压站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挡墙主体的底部宽度为4m~5m,土工格室的宽度为0.9m~1.1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场升压站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单层土工格栅(5)的筋带横向间距和纵向间距为0.3m~0.5m。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风电场升压站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顶部路面结构层(6)为碎砖面层。

9.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风电场升压站挡墙结构,其特征在于:顶部路面结构层(6)为碎砖砂土混合料结构层。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新能源工程中的挡水墙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电场升压站挡墙结构。本技术包括换填碎石地基以及设置于换填碎石地基上表面的挡墙主体,挡墙主体包括自下往上依次布置的水下砂土回填层、中部砂土回填层、上部砂土回填层和顶部路面结构层,挡墙主体的迎面水一侧具有斜坡面,且挡墙主体的迎面水一侧设置有土工格室,土工格室包括在换填碎石地基上表面自下往上依次布置的水下碎石填充土工格室和碎砖填充土工格室;水下砂土回填层、中部砂土回填层、上部砂土回填层中均分层设置有土工格栅;土工格栅沿水平向延伸至土工格室所在区域,土工格栅的端部由土工格室压紧固定。本技术结构稳定,施工便捷,且成本低。

技术研发人员:许海楠,张明磊,周全胜,尹剑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08
技术公布日:2024/4/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