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回填工艺及基坑清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942180发布日期:2024-05-11 00:21阅读: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坑回填工艺及基坑清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基坑回填,具体为一种基坑回填工艺及基坑清底装置。


背景技术:

1、回填,是建筑工程的填土,主要有地基填土、基坑(槽)或管沟回填、室内地坪回填、室外场地回填平整等。

2、在对基坑清底的过程中会清理出较多的垃圾,在对基坑进行清底时大多采用吊兜对垃圾进行转运,但是在转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垃圾散落的情况,从而影响基坑清底效率和质量,在对进坑进行回填时采用回填土进行夯实回填,但是在回填区域狭窄的深基坑回填时,回填效率较低,因此需要一种基坑回填工艺及基坑清底装置对上述问题做出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在转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垃圾散落的情况,从而影响基坑清底效率和质量,在对进坑进行回填时采用回填土进行夯实回填,但是在回填区域狭窄的深基坑回填时,回填效率较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坑回填工艺及基坑清底装置,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基坑清底装置,包括基坑清底设备,所述基坑清底设备包括承装底架,所述承装底架的前上侧左右对应设置有装载支杆,所述装载支杆的上端设置有承托架,所述承托架的后上侧设置有加固框板,所述加固框板的上侧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上侧设置有卷扬电机,所述卷扬电机的驱动端设置有收卷轮,所述承托架的上侧中间处设置有转接架,所述转接架上安装有引导轮,所述承托架的前侧面上安装有输送组件;

4、所述输送组件包括清底承装斗,所述清底承装斗的背面上侧设置有定位架,所述定位架的中间处安装有转接座,所述定位架上基于转接座为中心左右对应设置有第一承重轴,所述第一承重轴的外端安装有第一限位轮,所述清底承装斗的下侧设置有装载框架,所述承装框架的背面下侧左右对应设置有第二承重轴,所述第二承重轴的外端设置有的外端设置有第二限位轮,所述装载框架的下侧设置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的下侧左右对应设置有第三承重轴,所述第三承重轴的外端设置有第三限位轮,所述所述装载框架的侧面上靠近第二承重轴的一侧拐角处设置有第四承重轴,所述第四承重轴的外端设置有第四限位轮,所述装载框架的内部设置有卸料机构;

5、所述卸料机构包括密闭中转箱,所述密闭中转箱的两端侧面设置有加固座,所述密闭中转箱的内部通过加固座安装有卸料轴,所述密闭中转箱的内部通过卸料轴安装有卸料滚筒,其中一组所述加固座上安装有卸料电机。

6、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承托架倾斜设置,所述承托架与承装底架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0°。

7、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加固框板的下侧面左右对应设置有加固支板,所述加固支板的下端与承装底架对应转接。

8、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限位轮、第二限位轮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设置,所述第一限位轮、第二限位轮与承托架的内腔槽对应转接设置。

9、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第四限位轮与承托架的框面对应设置,所述承托架、加固框板上与第三限位轮对应开设有限位槽口。

10、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收卷轮、引导轮、转接座位于同一水平面设置,所述收卷轮、引导轮、转接座之间采用绳索绳连接。

11、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密闭中转箱与清底承装斗的下侧排料口对应设置,所述卸料电机的驱动端采用联轴器与卸料轴对应转接。

12、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卸料滚筒与密闭中转箱的内腔体相适配设置,所述卸料滚筒的侧视横截面呈星形结构设置。

13、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装载框架的内部与密闭中转箱对应开设有相适配的腔槽,所述密闭中转箱的两端通过加固座与装载框架连接。

14、一种基坑回填工艺,用于实现权利要求书1-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坑清底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15、s1,回填区域清理:通过将基坑清底设备进行吊装下放置基坑内部的侧边,工人将基坑底、换撑板上的垃圾、地下室外墙保温板碎片、草皮、树根杂物清理干净,并且清除坑穴淤泥、松软土层,其具体步骤如下:在对基坑进行清底对基坑清底设备进行使用时,首先通过钢索绳将转接座、引导轮、收卷轮之间进行运行转接,通过卷扬电机对钢索绳进行调控,使清底承装斗在承托架上进行上下调控,当清底承装斗移动至下侧时,工人将清理堆积的垃圾清理至清底承装斗中,然后通过卷扬电机将清底承装斗进行提升越过基坑深度,当清底承装斗提升至高出后,通过卸料电机对卸料轴进行旋转调控,然后在卸料滚筒的作用下对清底承装斗内部的垃圾进行间歇式卸料清理,通过清底承装斗的反复驱动,实现对基坑清底产生的垃圾进行清理输送;

16、并且基坑清底时在基坑四周设置防护网防止垃圾、杂物再次掉入回填区域,因大风刮入的杂物应及时清理干净;

17、s2,土质检验:选用砂、粉砂、细石、碎石、砂夹石颗粒均匀、松散、通透性强的砂土作为回填料,不得采用淤泥、淤泥质土及有机质含量大于6%的土料进行回填,不应采用黏性土和粉土进行回填;

18、对运至现场的回填料进行检验,将其中的杂物、石块清理干净,对粒径大于50mm的碎石类土或爆破石渣进行破碎处理,不易破碎时应将其清除;并在压实系数≥0.94的情况下,对直接影响到压实质量的含水量和干密度进行检验,含水量控制在8-12%,干密度不应小于1.6g/cm3,含水量大于12%时,应进行翻松、晾干、风干处理;

19、s3,卸土堆填下料:待地下结构、外墙防水、保温施工完成后分层卸土回填,回填前预先划出相应的高度控制线,每回填完一层重新划定高度控制线,每层回填厚度宜控制在1m-1.5m,卸土时将自卸汽车尾部对准换撑板带预留孔,部分土体通过换撑板带预留孔填入基坑(槽)底部或已回填合格的砂土层上,部分土体堆卸在预留孔两侧的换撑板上;

20、s4,注水夯实:采用直径25mm-50mm的注水管从上向下在换撑板孔土体上注水,将回填料没入水中,一方面使颗粒均匀、松散、通透性强的砂土向相邻的换撑板带区域摊填,另一方面将土体密实,注水过程中应密切观测回填料表面的沉降,在其稳定后继续注水5-10min;

21、s5,振捣密实:将直径30-100mm的插入式振动棒插入回填料中,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边振动边向下插入,直至插入下层回填料表面以下200-300mm,停留30-60s,使上下层回填料之间能够很好地衔接,其中振动棒拔棒速度宜控制在1m/min之内,振动棒每次移动距离宜为300-400mm,每层回填料振捣次数不少于两次;

22、s6,交圈回填:待前孔卸料结束后对该孔回填料边注水边振捣,同时进行后孔的卸土堆填下料施工,实现流水交圈回填,直至最上一层土体沿换撑板带卸土堆填下料至室外地坪标高;

23、s7,找平验收:每层填土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对超出允许偏差的回填料,及时依线铲平;对低于规定高程的回填料应依线填实,并且采用环刀法对回填料密实度物理参数进行检测。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5、1.本发明中,通过基坑清底设备能够实现对输送组件进行高度调控,从而实现输送组件能够更好的对基坑清底时产生的垃圾进行清理,通过基坑清底设备中的承托架倾斜设置,能够使输送组件在承装垃圾运输时的受力稳定性更高,并且引导轮的作用下能够使收卷轮在对钢索绳进行收卷时的定位导向效果好,从而使输送组件的提升控制效果更好,受力稳定性更高,使整体在对基坑进行清底时的使用效果好,效率高。

26、2.本发明中,通过加固框板的下侧面左右对应设置有加固支板,能够使加固框板对承托架的承托支撑稳定性高,使承托架在对输送组件承托时的使用安全性高,通过限位槽口能够实现对导向板的承托定位,使垃圾在进行排放时导向板的导向稳定性高,能够有效的避免垃圾洒落,有效的提高基坑清底效率效果。

27、3.本发明中,通过输送组件能够实现对基坑底清理的垃圾进行承装输送,并且在输送组件中清底承装斗中设置有卸料机构能够实现对清底承装斗内部承装的垃圾进行间歇式卸料,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上侧输送机输送垃圾的卸料堆积散落,从而有效的避免垃圾散落至基坑周边,从而有效的提高基坑施工质量,通过卸料滚筒与密闭中转箱的内腔体相适配设置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密闭中转箱的密闭,从而有效的避免淤泥流出,提高对基坑周围的保护,通过卸料滚筒的侧视横截面呈星形结构设置,能够使卸料滚筒对清理垃圾的间歇式分段下料效果好,能够使基坑清底垃圾输送排出效果好,从而有效的提高施工质量。

28、4.本发明中,通过该基坑回填工艺利用换撑板带进行卸土堆填下料,采用分层、分孔、逐步交圈的回填方法,边填土边注水边振捣,分层回填时充分注水,在水流的作用下,使颗粒均匀、松散、通透性强的砂土向相邻的换撑板带区域摊填,同时,通过振动棒的充分振捣,加速砂土的沉降,使之回填密实,待下一层回填交圈结束后,继续上一层土体的回填,直至回填到室外地坪标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