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人工挖孔桩桩身混凝土浇筑的方法

文档序号:10647038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人工挖孔桩桩身混凝土浇筑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人工挖孔桩桩身混凝土浇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混凝土的拌制;(2)开球;(3)浇筑埋深控制;(4)无振捣与振捣的转换;(5)桩头浇筑处理。本浇筑方法相比传统的清水桩浇筑法和干桩浇筑法优点为:1.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较传统的干桩浇注法,无需分层浇注与振捣,减少了人工孔下作业的风险,提高了浇筑效率。2.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无需向孔内进行注水,对渗透性较大高寒冰碛层减小了对周边孔的影响,安全性提高。3.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其可视性较好,质量容易保证。4.浇筑过程中出现堵管和导管提空等现象不会导致断桩等质量事故。
【专利说明】
一种适用于人工挖孔桩桩身混凝土浇筑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人工挖孔粧的粧身混凝土浇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现人工挖孔粧粧身混凝土安全、高效、质量可控的浇筑方法。【背景技术】
[0002]目前,国内人工挖孔粧多采用干粧浇筑法和清水粧浇筑法进行浇筑,其中干粧浇筑适用保水性较差的地层,该法具有施工可视性好的特点,但其施工效率低,工序转换频繁,施工人员孔下作业时间长安全风险大,粧身混凝土浇筑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清水粧浇筑法适用保水性较好的地层,相对于干粧浇筑法,其效率较高,工序转换较少,无须施工人员长时间的孔下作业,但该法可视性较差,容易出现堵管、导管提空反水等一系列施工问题,从而影响粧身质量。而对于人工挖孔粧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则结合以上两种传统施工工艺的优点,其具有可视性好、效率高、安全性好、质量可控、施工问题易处理等优点, 大大节约了施工成本。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此提供一种适用于人工挖孔粧粧身混凝土浇筑的方法,及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它不仅适用于高寒冰磧层地带,而且对于其他适合人工挖孔的场地同样适用该法。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浇筑过程安全高效且质量可控,节约了施工成本。
[0004]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适用于人工挖孔粧粧身混凝土浇筑的方法,利用混凝土自身重量和下冲力达到粧身混凝土密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混凝土的拌制: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所采用的混凝土有特定的要求,混凝土配合比应采用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C30混凝土配合比为:水(164kg):水泥(320kg):碎石 (1047kg):砂(790kg):减水剂(3 ? 6kg):粉煤灰(80kg)。混凝土设计坍落度180?220mm;步骤二:开球:首盘混凝土浇筑时,导管口距孔底40?50cm,开球无需考虑导管埋深,仅要求混凝土供应连续,确保表层混凝土处于未初凝状态;步骤三:浇筑埋深控制: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粧身混凝土主要通过混凝土的自重和下冲力达到密实,浇筑过程导管埋深过大会导致管外混凝土自重过大翻浆困难而堵管,埋深过小表层混凝土容易因导管内浇筑混凝土的冲击力过大而离析,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的导管埋深易控制在2?5m;步骤四:无振捣与振捣的转换:整个浇筑过程存在无振捣浇筑和振捣浇筑工艺的转换, 其主要因混凝土浇筑至孔口附近由于管内浇筑混凝土下冲高差减小,下冲力相应变小,而且管外混凝土埋深较浅,上层混凝土自重产生的压实力变小,导致孔口附近混凝土不能密实,故需采用干粧浇筑的方式进行人工振捣。
[0005]步骤五:粧头浇筑处理:粧基顶部混凝土浇筑属于粧头浇筑区,其是与上部结构直接联系的部位,浇筑时需精确把控,才能确保粧头混凝土的质量并和后期下部结构有效连接。当浇筑至粧顶时确保将浮浆清理干净,并超浇10?20cm。
[0006]根据本发明所述的采用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进行人工挖孔粧粧身混凝土浇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采用的混凝土具有特定的要求,配合比应采用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C30混凝土配合比为:水(164kg):水泥(320kg):碎石(1047kg):砂(790kg):减水剂(3.6kg):粉煤灰(80kg)。混凝土设计i丹落度180?220mm;步骤四中,整个饶筑过程存在无振捣浇筑和振捣浇筑工艺的转换,其主要考虑到管内混凝土下冲力和管外上层混凝土自重是否满足使下层混凝土密实的要求。
[0007]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相比传统的浇筑工艺优点为:1、相对于干粧浇筑法,其施工效率高,工序转换少,无需作业人员长时间的孔下作业, 安全风险低。
[0008]2、相对于清水粧浇筑法,其浇筑过程可视性好,出现问题容易处理,不会出现不可逆的施工问题。浇筑过程对临近孔的施工干扰小,避免因渗水导致临近孔出现安全事故。【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发明施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将结合图1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1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人工挖孔粧粧身混凝土饶筑的方法,属于一种高效、快捷、安全、质量可控、成本低的人工挖孔粧粧身混凝土浇筑方法。
[0012]下面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步骤一:混凝土的拌制: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所采用的混凝土有特定的要求,混凝土配合比应采用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C30混凝土配合比为:水(164kg):水泥(320kg):碎石 (1047kg):砂(790kg):减水剂(3 ? 6kg):粉煤灰(80kg)。混凝土设计坍落度180?220mm。[〇〇13] 步骤二:开球:首盘混凝土浇筑时,导管口距孔底40?50cm,开球无需考虑导管埋深,仅要求混凝土供应连续,确保表层混凝土处于未初凝状态,如图1所示。
[0014]步骤三:浇筑埋深控制: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粧身混凝土主要通过混凝土的自重和下冲力达到密实,浇筑过程导管埋深过大会导致管外混凝土自重过大翻浆困难而堵管,埋深过小表层混凝土容易因导管内浇筑混凝土的冲击力过大而离析,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的导管埋深易控制在2?5m。
[0015]步骤四:无振捣与振捣的转换:整个浇筑过程存在无振捣浇筑和振捣浇筑工艺的转换,其主要因混凝土浇筑至孔口附近由于管内浇筑混凝土下冲高差减小,下冲力相应变小,而且管外混凝土埋深较浅,上层混凝土自重产生的压实力变小,导致孔口附近混凝土不能密实,故需采用干粧浇筑的方式进行人工振捣。根据本工程施工效果得出结论不振捣和振捣转换易控制在据粧顶6?7m处。[〇〇16]步骤五:粧头浇筑处理:粧基顶部混凝土浇筑属于粧头浇筑区,其是与上部结构直接联系的部位,浇筑时需精确把控,才能确保粧头混凝土的质量并和后期下部结构有效连接。当浇筑至粧顶时确保将浮浆清理干净,并超浇10?20cm。[〇〇17]本浇筑方法相比传统的清水粧浇筑法和干粧浇筑法优点为:1.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较传统的干粧浇注法,无需分层浇注与振捣,减少了人工孔下作业的风险,提高了浇筑效率。2.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无需向孔内进行注水,对渗透性较大高寒冰磧层减小了对周边孔的影响,安全性提高。3.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其可视性较好,质量容易保证。4.浇筑过程中出现堵管和导管提空等现象不会导致断粧等质量事故。
[0018]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 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适用于人工挖孔粧粧身混凝土浇筑的方法,即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其特征 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混凝土的拌制: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所采用的混凝土有特定的要求,混凝土配合比应采用水下混凝 土的配合比;步骤二:开球:首盘混凝土浇筑时,导管口距孔底40?50cm,开球无需考虑导管埋深,仅要求混凝土供 应连续;确保表层混凝土处于未初凝状态;步骤三:浇筑埋深控制:无水水下混凝土浇筑法主要通过混凝土的自重和下冲力而达到密实,埋深过大会导致 管外混凝土自重过大翻浆困难而堵管,埋深过小表层混凝土容易因导管内的冲击力过大而 离析,无水灌注法的导管埋深易控制在2?5m;步骤四:无振捣与振捣的转换:整个浇筑过程存在无振捣浇筑和振捣浇筑工艺的转换,其主要考虑到管内混凝土下冲 力和管外上层混凝土自重是否满足使下层混凝土密实的要求;整个浇筑过程存在无振捣浇 筑和振捣浇筑工艺的转换,其主要因混凝土浇筑至孔口附近由于管内浇筑混凝土下冲高差 减小,下冲力相应变小,而且管外混凝土埋深较浅,上层混凝土自重产生的压实力变小,导 致孔口附近混凝土不能密实,故需采用干粧浇筑的方式进行人工振捣;步骤五:粧头浇筑处理:粧基顶部混凝土浇筑属于粧头浇筑区,其是与上部结构直接联系的部位,浇筑时需精 确把控,才能确保粧头混凝土的质量并和后期下部结构有效连接;当浇筑至粧顶时确保将 浮浆清理干净,并超浇10?20c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人工挖孔粧粧身混凝土浇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采用的混凝土具有特定的要求,配合比应采用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C30混 凝土配合比为:水164kg:水泥320kg:碎石1047kg:砂790kg:减水剂3.6kg:粉煤灰80kg;混凝 土设计i丹落度180~220mm;步骤四中,整个浇筑过程存在无振捣浇筑和振捣浇筑工艺的转换,其主要考虑到管内 混凝土下冲力和管外上层混凝土自重是否满足使下层混凝土密实的要求。
【文档编号】E02D5/38GK106013094SQ201610431091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6月17日
【发明人】徐国挺, 唐中波, 陈勉, 柏国胜, 伏冠西, 蒋锦果, 付筠杰, 邓亮
【申请人】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