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新型压座井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56836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体式新型压座井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井体封闭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随着城市规模的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对城市每天所产生的生活废水的排除,需要修建越来越多的地下排污管道,同时也需要设置越来越多的井口,但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对设置在大道上的井口,每天大量的汽车驶过,长期下来我们经常发现井盖的周边路面会不同程度的出现裂纹甚至会出现塌陷,其原因在于在向下压井盖的时候,井圈晃动,井圈的横向环向上不断的翘起,对上部结构进行不断的敲击,而现有的设计是井圈横向环上部为和沥青路面连在一起的沥青,并没有设置环形压座,沥青本身的强度较弱,况且此处沥青和下部的结构并没有连接在一起,在长期承受击打力的作用下就会逐渐的发生损坏。
[0003]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井封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体式新型压座井封结构,该井封结构设有环形压座并且与环形梁之间连接有连接筋,能够很好的将井圈固定,整体稳定性较好,防止发生震动破坏。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体式新型压座井封结构,该井封结构包括砖砌墙、环形梁、井圈、环形压座、井盖和沥青路面,所述砖砌墙位于井体的下部,所述砖砌墙为围绕井体砌筑的环形结构,在砖砌墙的上部为环形梁,所述环形梁带有与井体对正的通孔,所述通孔的上部为沉孔,在所述沉孔处设有井圈,所述井圈带有井盖,所述井圈包括止口环、竖向环和横向环,所述横向环与沉孔的孔底面接触,所述竖向环的内侧与通孔的内壁齐平,所述环形压座位于沉孔内且压在横向环上,所述环形压座的顶面与沉孔的上部边缘齐平,在所述横向环上设有过筋孔,所述环形压座和环形梁均为混凝土材质,在环形压座和环形梁之间设有穿过过筋孔的连接筋,所述连接筋的两端分别浇筑在环形压座和环形梁内部,所述沥青路面位于环形压座和环形梁的上部,在止口环的下方设有截面为圆环形的顶筒,所述顶筒的底部与连接筋连接。
[0006]优选的,井圈的横向环上过筋孔的数量为8个,所述过筋孔沿着横向环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所述连接筋为倒置的U形形状,所述连接筋的下部的两端点处分别连接有横向筋,其中一个端点处连接的横向筋伸出环形梁之外并与顶筒的底部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沥青路面的顶部与井圈的竖向环的顶端齐平,所述井盖的表面也与井圈的竖向环的顶端齐平。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该井封结构为一体式结构,为了防止井盖向下压动止口环而使另一侧的横向环不断的向上敲击而造成的破坏,特意设置了混凝土材质的环形压座,其和环形梁之间设有连接筋,并且浇筑在一起,形成整体结构且强度较大,能有效的防止横向环晃动并且抗震能力强,并且在另一侧还设有顶筒,顶筒能够对止口环起到推顶作用,其从下部顶住止口环,防止止口环在井盖的压力下而晃动,所以该井封结构为一体式结构,整体结构牢固,抗震效果好,保证了长期无损伤使用。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图1中环形梁的剖视图;
[0011]图3为图1中井圈的俯视图;
[0012]图4为图1中连接筋和顶筒的结构示意图。
[0013]其中,1、砖砌墙,2、环形梁,3、环形压座,4、井盖,5、沥青路面,6、井体,7、通孔,8、沉孔,9、止口环,10、竖向环,11、横向环,12、过筋孔,13、连接筋,14、顶筒,15、横向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体式新型压座井封结构,该井封结构包括砖砌墙1、环形梁2、井圈、环形压座3、井盖4和沥青路面5,所述砖砌墙I位于井体6的下部,所述砖砌墙I为围绕井体6砌筑的环形结构,在砖砌墙I的上部为环形梁2,所述环形梁2带有与井体6对正的通孔7,所述通孔7的上部为沉孔8,在所述沉孔8处设有井圈,所述井圈带有井盖4,所述井圈包括止口环9、竖向环10和横向环11,所述横向环11与沉孔8的孔底面接触,所述竖向环10的内侧与通孔7的内壁齐平,所述环形压座3位于沉孔8内且压在横向环11上,所述环形压座3的顶面与沉孔8的上部边缘齐平,在所述横向环11上设有过筋孔12,所述环形压座3和环形梁2均为混凝土材质,在环形压座3和环形梁2之间设有穿过过筋孔12的连接筋13,所述连接筋13的两端分别浇筑在环形压座3和环形梁2内部,所述沥青路面5位于环形压座3和环形梁2的上部,在止口环9的下方设有截面为圆环形的顶筒14,所述顶筒14的底部与连接筋13连接。
[0015]井圈的横向环11上过筋孔12的数量为8个,所述过筋孔12沿着横向环11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所述连接筋13为倒置的U形形状,所述连接筋13的下部的两端点处分别连接有横向筋15,其中一个端点处连接的横向筋15伸出环形梁2之外并与顶筒14的底部固定连接。沥青路面5的顶部与井圈的竖向环10的顶端齐平,所述井盖4的表面也与井圈的竖向环10的顶端齐平。
[0016]现在先介绍一下现有技术,在现有技术中图1中并没有设置环形压座3和连接筋13,也没有设置顶筒14,其井圈是直接放在环形梁2上面的,而井圈横向环11的上部是和沥青路面5连接在一起的沥青结构,这样的井封结构其强度太小,并不是整体的一体式结构,当井盖4受到压力不断的向下压的时候,横向环11会不断的进行震动,横向环11上方的沥青结构的强度不大,在长期击打过程中必然会造成损伤甚至塌陷,不能够做到持久使用。
[0017]所以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设置了环形压座3、连接筋13和顶筒14,环形压座3为混凝土材质,强度比沥青结构要大的多,并且环形梁2和环形压座3之间连接有连接筋13,连接筋13从横向环11的过筋孔12穿过将两者连接,首先在预制环形梁2的时候先将连接筋13预埋在环形梁2的木模内,用混凝土将连接筋13和环形梁2浇筑在一起,凝固后将带有连接筋13的环形梁2放到砖砌墙I上,此时将顶筒14焊接在从环形梁2的通孔7内侧露出的横向筋15上,然后将井圈放好,使顶筒14的上部顶住止口环9,然后往井圈的横向环11上部浇筑混凝土,一直到与沉孔8的顶部边缘齐平,形成环形压座3,这样环形压座3和环形梁2两者便通过连接筋13紧紧的连接在一起,将横向环11压在中间位置固定,整个形成一个牢固的一体式结构,整体强度非常高,最后在环形压座3的上部铺上沥青路面5即可。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该井封结构为一体式结构,为了防止井盖向下压动止口环而使另一侧的横向环不断的向上敲击而造成的破坏,特意设置了混凝土材质的环形压座,其和环形梁之间设有连接筋,并且浇筑在一起,形成整体结构且强度较大,能有效的防止横向环晃动并且抗震能力强,并且在另一侧还设有顶筒,顶筒能够对止口环起到推顶作用,其从下部顶住止口环,防止止口环在井盖的压力下而晃动,所以该井封结构为一体式结构,整体结构牢固,抗震效果好,保证了长期无损伤使用。
【主权项】
1.一体式新型压座井封结构,其特征是:该井封结构包括砖砌墙(I)、环形梁(2)、井圈、环形压座(3)、井盖(4)和沥青路面(5),所述砖砌墙(I)位于井体(6)的下部,所述砖砌墙(I)为围绕井体(6 )砌筑的环形结构,在砖砌墙(I)的上部为环形梁(2 ),所述环形梁(2 )带有与井体(6 )对正的通孔(7 ),所述通孔(7 )的上部为沉孔(8 ),在所述沉孔(8 )处设有井圈,所述井圈带有井盖(4),所述井圈包括止口环(9)、竖向环(10)和横向环(11),所述横向环(11)与沉孔(8)的孔底面接触,所述竖向环(10)的内侧与通孔(7)的内壁齐平,所述环形压座(3)位于沉孔(8)内且压在横向环(11)上,所述环形压座(3)的顶面与沉孔(8)的上部边缘齐平,在所述横向环(11)上设有过筋孔(12),所述环形压座(3)和环形梁(2)均为混凝土材质,在环形压座(3)和环形梁(2)之间设有穿过过筋孔(12)的连接筋(13),所述连接筋(13)的两端分别浇筑在环形压座(3)和环形梁(2)内部,所述沥青路面(5)位于环形压座(3)和环形梁(2)的上部,在止口环(9)的下方设有截面为圆环形的顶筒(14),所述顶筒(14)的底部与连接筋(1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新型压座井封结构,其特征是:井圈的横向环(11)上过筋孔(12)的数量为8个,所述过筋孔(12)沿着横向环(11)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所述连接筋(13)为倒置的U形形状,所述连接筋(13)的下部的两端点处分别连接有横向筋(15),其中一个端点处连接的横向筋(15)伸出于环形梁(2)之外并与顶筒(14)的底部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新型压座井封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沥青路面(5)的顶部与井圈的竖向环(10)的顶端齐平,所述井盖(4)的表面也与井圈的竖向环(10)的顶端齐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体式新型压座井封结构,涉及井体封闭装置技术领域,包括砖砌墙、环形梁、井圈、环形压座、井盖和沥青路面,在砖砌墙的上部为环形梁,环形梁带有通孔,通孔的上部为沉孔,在沉孔处设有井圈,井圈包括止口环、竖向环和横向环,环形压座压在横向环上,在横向环上设有过筋孔,在环形压座和环形梁之间设有穿过过筋孔的连接筋,连接筋的两端分别浇筑在环形压座和环形梁内部,在止口环的下方设有截面为圆环形的顶筒,顶筒的底部与连接筋连接。该井封结构设有环形压座并且与环形梁之间连接有连接筋,能够很好的将井圈固定,整体稳定性较好,防止发生震动破坏。
【IPC分类】E02D29/14, E02D29/12
【公开号】CN204825975
【申请号】CN201520573876
【发明人】张从欣, 邵华, 吕永廉
【申请人】邵华, 张从欣
【公开日】2015年12月2日
【申请日】2015年8月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