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海水潜水泵的仿生红树林新型防波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92667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海水潜水泵的仿生红树林新型防波堤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海水潜水泵的仿生红树林新型防波堤,包括若干个底部固定在基座中的充水气囊,相邻的充水气囊之间通过缆绳相连接,每个充水气囊的底部设有气囊固定环,每个基座上设置有基座固定环,充水气囊和基座通过气囊固定环和基座固定环相互固定连接;充水气囊的底部安装有充水阀门和海水潜水泵,充水气囊的内壁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充水气囊的顶部连接有浮箱;本实用新型能够更有效分散和耗散波浪能量,更好地达到消波减浪的效果。压力传感器达到一定的压力阈值,充水阀门就会关闭,海水潜水泵停止工作,大大减少耗电。一旦充水气囊发生问题,浮箱便无法浮出水面,工作人员根据缺少的浮箱编码便可快速确定故障所在。
【专利说明】
一种基于海水潜水泵的仿生红树林新型防波堤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防波堤工程和仿生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海水潜水栗的仿生红树林新型防波堤。
【背景技术】
[0002]防波堤可分为重型防波堤(斜坡堤、直墙堤、混成堤)和轻型防波堤(透空堤、浮堤、喷气堤和射水堤)。重型防波堤在符合设计标准的情况下,有很好的阻碍波浪功能,但存在对地基要求高、耗材大、工程浩大等缺点;轻型防波堤可以做到节省材料,但对长周期波的掩护效果差,局限性很大。
[0003]目前,海水潜水栗可以做到整个机组在海水中工作,并且技术成熟,耐海水腐蚀,造价也不高,具有经济性。
[0004]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的红树林被公认为“绿色海岸卫士”,可以有效地消浪缓流、保护海岸,这主要得益于发达的根系和茂密的枝叶结构,若通过运用仿生学的知识将红树林运用到防波堤工程中,则可以在节省材料的同时很好地抵御长周期波,消波防浪。
【实用新型内容】
[0005]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海水潜水栗的仿生红树林新型防波堤,通过海水潜水栗的使用实现快速施工,模仿红树林的根系结构合理布置堤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轻型防波堤对长周期波的掩护效果差的问题。
[0006]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种基于海水潜水栗的仿生红树林新型防波堤,包括若干个底部固定在基座6中的充水气囊3,相邻的充水气囊3之间通过缆绳11相连接,每个充水气囊3的底部设有气囊固定环10,每个基座6上设置有基座固定环9,所述充水气囊3和基座6通过气囊固定环10和基座固定环9相互固定连接;所述充水气囊3的底部安装有充水阀门7和海水潜水栗8,所述充水气囊3的内壁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4,所述充水气囊3的顶部连接有浮箱2。
[0008]进一步的,每个充水气囊3的外侧壁上均设置有一圈等间距的连接环5。
[0009]优选的,每个充水气囊3的外侧壁上均设置有四个连接环5。
[0010]进一步的,相邻的充水气囊3之间通过连接环5用缆绳11相互连接。
[0011 ]进一步的,所述海水潜水栗8分别连接充水阀门7和海水采集管口 12;优选的,所述海水潜水栗8的一端与充水阀门7相连,所述海水潜水栗8的上端与海水采集管口 12相连。
[0012]进一步的,所述压力传感器4与海水潜水栗8通过导线相连,且所述压力传感器4和海水潜水栗8均外接埋在海底的电缆;优选的,所述压力传感器4的线路与所述海水潜水栗8的开关线路相连,两者的电源均来自埋在海底的电缆。
[0013]优选的,所述充水气囊3的材料为耐海水腐蚀的丁基橡胶。
[0014]优选的,所述基座6为混凝土基座。
[0015]进一步的,所述浮箱2上设有浮箱编码I,所述浮箱2优选为红色的长方形箱体,浮箱编码I的颜色优选为黄色。
[0016]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I)仿生模拟红树林的根系结构,整体性好,能够更有效分解和耗散波浪能量,更好地达到消波减浪的效果。
[0018](2)施工快速,节能省电。只要基座建设完成,充水气囊安装后便可立即启动海水潜水栗往充水气囊内充水,充水完毕便可工作;充水气囊内壁的压力传感器到了一定的压力阈值,充水阀门就会关闭,潜水栗停止工作,大大减少耗电。
[0019](3)每个单元堤体相互独立,个别故障依旧不影响防浪效果,并且发生故障易于发现和检修。一旦充水气囊发生问题,浮箱便无法浮出水面,工作人员根据缺少的浮箱编码便可快速确定故障所在。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
[0021 ]图2是本实用新型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0022]其中:丨-浮箱编号;2-浮箱;3-充水气囊;4-压力传感器;5-连接环;6_基座;7_充水阀门;8-海水潜水栗;9-基座固定环;10-气囊固定环;11-缆绳;12-海水采集管口 ; 13-波浪作用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0024]如图1和2所示,一种基于海水潜水栗的仿生红树林新型防波堤,包括若干个底部固定在基座6中的充水气囊3,相邻的充水气囊3之间通过缆绳11相连接,每个充水气囊3的底部设有气囊固定环10,每个基座6上设置有基座固定环9,所述充水气囊3和基座6通过气囊固定环10和基座固定环9相互固定连接;所述充水气囊3的底部安装有充水阀门7和海水潜水栗8,所述充水气囊3的内壁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4,所述充水气囊3的顶部连接有浮箱2;本实用新型的防波堤由若干个充水气囊3呈矩阵排布,排布为η行m列,整体防波堤与波浪作用力方向13相互垂直。
[0025]每个充水气囊3的外侧壁的中间位置上均设置有一圈等间距的连接环5。
[0026]每个充水气囊3的外侧壁上均设置有四个连接环5,每个充水气囊3的四个方向均可以连接另一个充水气囊,使其呈矩阵排布。
[0027]相邻的充水气囊3之间通过连接环5用缆绳11相互连接,缆绳11穿过相邻充水气囊3上的连接环5从而连接相邻的充水气囊3。
[0028]所述海水潜水栗8分别连接充水阀门7和海水采集管口12;优选的,所述海水潜水栗8的一端与充水阀门7相连,所述海水潜水栗8的上端与海水采集管口 12相连;只要基座6建设完成,充水气囊3安装后便可立即启动海水潜水栗8往充水气囊3内充水,充水完毕便可工作;当压力传感器4达到一定的压力阈值,充水阀门7就会关闭,海水潜水栗8停止工作,因此本实用新型大大减少了耗电。
[0029]所述压力传感器4与海水潜水栗8通过导线相连,且所述压力传感器4和海水潜水栗8均外接埋在海底的电缆;优选的,所述压力传感器4的线路与所述海水潜水栗8的开关线路相连,两者的电源均来自埋在海底的电缆。
[0030]所述充水气囊3的材料为耐海水腐蚀的丁基橡胶。
[0031]所述基座6为混凝土基座。
[0032]所述浮箱2上设有浮箱编码I,所述浮箱2优选为红色的长方形箱体,浮箱编码I的颜色优选为黄色;一旦充水气囊3发生问题,红色浮箱2便无法浮出水面,工作人员根据缺少的浮箱编码I便可快速确定故障所在。
[0033]本实用新型仿生模拟红树林的根系结构,整体性好,能够更有效分散和耗散波浪能量,更好地达到消波减浪的效果。施工快速,节能省电。只要基座6建设完成,充水气囊3安装后便可立即启动海水潜水栗8往充水气囊3内充水,充水完毕便可工作;充水气囊3内壁的压力传感器4达到一定的压力阈值,充水阀门7就会关闭,海水潜水栗8停止工作,大大减少耗电。每个单元堤体相互独立,个别故障依旧不影响防浪效果,并且发生故障易于发现和检修。一旦充水气囊3发生问题,红色浮箱2便无法浮出水面,工作人员根据缺少的浮箱编码I便可快速确定故障所在。
[003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基于海水潜水栗的仿生红树林新型防波堤,包括若干个底部固定在基座(6)中的充水气囊(3),相邻的充水气囊(3)之间通过缆绳(I I)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每个充水气囊(3)的底部设有气囊固定环(10),每个基座(6)上设置有基座固定环(9),所述充水气囊(3)和基座(6)通过气囊固定环(10)和基座固定环(9)相互固定连接;所述充水气囊(3)的底部安装有充水阀门(7)和海水潜水栗(8),所述充水气囊(3)的内壁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4),所述充水气囊(3 )的顶部连接有浮箱(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水潜水栗的仿生红树林新型防波堤,其特征在于:每个充水气囊(3)的外侧壁上均设置有一圈等间距的连接环(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海水潜水栗的仿生红树林新型防波堤,其特征在于:每个充水气囊(3)的外侧壁上均设置有四个连接环(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海水潜水栗的仿生红树林新型防波堤,其特征在于:相邻的充水气囊(3)之间通过连接环(5)用缆绳(11)相互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水潜水栗的仿生红树林新型防波堤,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潜水栗(8)分别连接充水阀门(7)和海水采集管口( 1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水潜水栗的仿生红树林新型防波堤,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传感器(4)与海水潜水栗(8)通过导线相连,且所述压力传感器(4)和海水潜水栗(8)均外接埋在海底的电缆。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水潜水栗的仿生红树林新型防波堤,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水气囊(3)的材料为耐海水腐蚀的丁基橡胶。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水潜水栗的仿生红树林新型防波堤,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6)为混凝土基座。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水潜水栗的仿生红树林新型防波堤,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箱(2)上设有浮箱编码(I)。
【文档编号】E02B3/06GK205475077SQ201620252854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0日
【发明人】张芯瑜, 刘健渠, 孟庆军
【申请人】河海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