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箱虹吸破坏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72577阅读:684来源:国知局
水箱虹吸破坏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箱虹吸破坏装置,包括止回阀Ⅰ(2)、止回阀Ⅱ(3)和出水管路(5),位于水箱(1)底部的水箱出水口通过管路与排水泵(7)的入口端连通,排水泵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止回阀Ⅰ的入水端连接,止回阀Ⅰ正向连接,止回阀Ⅰ的出水端通过管路与位于出水管路距离地面最高位置的三通接头的一路连通连接,三通接头的另外两路分别通过管路与止回阀Ⅱ、地漏(6)连接,止回阀Ⅱ逆向安装,止回阀Ⅱ的另一端安装有截止阀(4),截止阀的另一端与外界大气连通、且截止阀处于常开状态。本水箱虹吸破坏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在不采用额外电动控制的前提下实现对虹吸现象破坏的目的,进而实现防止水箱被吸空、保护排水泵。
【专利说明】
水箱虹吸破坏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箱虹吸破坏装置,具体是一种可在水栗停机情况下防止因管路负压将水箱内的水倒吸流出的水箱虹吸破坏装置,属于给水排水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虹吸是利用液面高度差的作用力现象,将液体充满一根倒U形的管状结构内后,将开口高的一端置于装满液体的容器中,容器内的液体会持续通过虹吸管从开口于更低的位置流出,虹吸的实质是因为重力和分子间粘聚力而产生,装置中管内最高点液体在重力作用下往低位管口处移动,在U型管内部产生负压,导致高位管口的液体被吸进最高点,从而使液体源源不断地流入低位置容器。
[0003]工业用或民用水箱通常为了便于快速排水而在水箱的排水管路上设置排水栗,因此工业用或民用水箱当水箱内的水位与排水管路排水口存在高度差、且在排水栗停止工作状态时就会存在形成虹吸现象的条件,虹吸现象通常会使水箱内的水位不断减少,当水箱内水位过低时空气即自水箱排水口进入排水管、进而造成排水管内排空,这样就极易造成再次启动排水栗时排水栗空转损坏;同时,针对工业用水箱内通常设有水位监测装置,水位过低时排水系统监测到水位过低会使整个生产线停机,进而造成经济损失。
[0004]基于上述原因,通常需在水箱上设置水箱虹吸破坏装置以破坏虹吸现象对设备及系统的损害,现有的破坏虹吸现象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排水管的最高点位置安装虹吸破坏阀,在排水管内产生负压时及时断开虹吸以保障栗阀及设备的安全,但虹吸破坏阀通常是采用电磁控制,需单独设置电控箱,使用不经济;还有一种常用的方式是在排水栗出口位置安装电动阀门,这种方式需要电动阀门与排水栗联动控制,同样不经济。

【发明内容】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箱虹吸破坏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在不采用额外电动控制的前提下实现对虹吸现象破坏的目的,进而实现防止水箱被吸空、保护排水栗,同时避免生产线因水箱水位过低造成停机的危害。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水箱虹吸破坏装置包括止回阀1、止回阀Π和出水管路;
[0007]位于水箱底部的水箱出水口通过管路与排水栗的入口端连通,排水栗的出水端通过管路与止回阀I的入水端连接,止回阀I正向连接,止回阀I的出水端通过管路与位于出水管路距离地面最高位置的三通接头的一路连通连接,三通接头的另外两路分别通过管路与止回阀Π、地漏连接,止回阀Π逆向安装,止回阀Π的另一端安装有截止阀,截止阀的另一端与外界大气连通、且截止阀处于常开状态。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地漏至止回阀Π之间的出水管路的长度尺寸小于地漏至止回阀I之间的出水管路的长度尺寸。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止回阀I和止回阀Π均是旋启式结构止回阀。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排水栗的出水端与止回阀I之间也设置截止阀。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排水栗的入口端与水箱出水口之间也设置截止阀。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水箱虹吸破坏装置由于设有止回阀I和止回阀Π,且止回阀I正向安装在排水栗的出口端的出水管路上、止回阀Π逆向安装在止回阀I的出水端的三通接头上,因此当排水栗停机后,位于地漏上方的出水管路内的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形成虹吸现象产生负压,负压逐步增大的同时使止回阀I和止回阀π的阀芯动作,当空气经截止阀和止回阀Π进入出水管路时大气压将止回阀I的阀芯推至截止状态、且位于地漏上方的出水管路内泄压排空,进而形成空气封堵,实现水箱出水口至止回阀I这段出水管路内保持存水状态,从而实现破坏虹吸现象、保护排水栗及排水系统的目的;本水箱虹吸破坏装置通过两个异向安装的止回阀实现破坏出水管路内的虹吸现象,不采用额外电动控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便于维护保养。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水箱,2、止回阀I,3、止回阀Π,4、截止阀,5、出水管路,6、地漏,7、排水栗。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16]如图1所示,本水箱虹吸破坏装置包括止回阀12、止回阀Π 3和出水管路5。
[0017]位于水箱I底部的水箱出水口通过管路与排水栗7的入口端连通,排水栗7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止回阀12的入水端连接,止回阀12正向连接,即止回阀12阀体上所标的箭头的方向与介质流动的方向相同,止回阀12的出水端通过管路与位于出水管路5距离地面最高位置的三通接头的一路连通连接,三通接头的另外两路分别通过管路与止回阀Π 3、地漏6连接,止回阀Π 3逆向安装,即止回阀Π 3阀体上所标的箭头的方向与介质流动的方向相反,止回阀Π 3的另一端安装有截止阀4,截止阀4的另一端与外界大气连通、且截止阀4处于常开状态。
[0018]本水箱虹吸破坏装置在正常使用时,排水栗7启动后,水箱7内的水经排水栗7增压后沿着出水管路5向地漏6流动,压力水冲开止回阀12的阀芯形成回路进入地漏6,同时压力水顶住止回阀Π 3的阀芯、压力水不溢出;如图1所示,由于出水管路5最高位置的高度尺寸Hl大于水箱内液面的高度尺寸H2,因此当排水栗7停机后,位于地漏6上方的出水管路5内的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形成虹吸现象产生负压,负压逐步增大的同时使止回阀12和止回阀Π 3的阀芯动作,当空气经截止阀4和止回阀Π 3进入出水管路5时大气压将止回阀12的阀芯推至截止状态、且位于地漏6上方的出水管路5内泄压排空,进而形成空气封堵,实现水箱出水口至止回阀12这段出水管路5内保持存水状态,从而实现破坏虹吸现象、保护排水栗7及排水系统的目的。
[0019]为了实现在排水栗7停机后空气快速经截止阀4和止回阀Π3进入出水管路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地漏6至止回阀Π 3之间的出水管路5的长度尺寸小于地漏6至止回阀12之间的出水管路5的长度尺寸,即负压先作用于止回阀Π 3。
[0020]由于旋启式止回阀的阀瓣绕转轴作旋转运动,其流体阻力一般小于升降式止回阀,适用于较大口径的场合,因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止回阀12和止回阀Π 3均是旋启式结构止回阀。
[0021]为了进一步防止排水栗7的出口端至止回阀12之间的出水管路5内的水因高度差造成回流至水箱I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排水栗7的出口端与止回阀12之间也设置截止阀4。
[0022]为了进一步防止排水栗7的入口端至水箱出水口之间的出水管路5内的水因高度差造成回流至水箱I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排水栗7的入口端与水箱出水口之间也设置截止阀4。
[0023]本水箱虹吸破坏装置由于设有止回阀12和止回阀Π 3,且止回阀12正向安装在排水栗7的出口端的出水管路5上、止回阀Π 3逆向安装在止回阀12的出水端的三通接头上,因此当排水栗7停机后,位于地漏6上方的出水管路5内的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形成虹吸现象产生负压,负压逐步增大的同时使止回阀12和止回阀Π 3的阀芯动作,当空气经截止阀4和止回阀Π 3进入出水管路5时大气压将止回阀12的阀芯推至截止状态、且位于地漏6上方的出水管路5内泄压排空,进而形成空气封堵,实现水箱出水口至止回阀12这段出水管路5内保持存水状态,从而实现破坏虹吸现象、保护排水栗7及排水系统的目的;本水箱虹吸破坏装置通过两个异向安装的止回阀实现破坏出水管路5内的虹吸现象,不采用额外电动控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便于维护保养。
【主权项】
1.一种水箱虹吸破坏装置,包括出水管路(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止回阀1(2)和止回阀Π (3),位于水箱(I)底部的水箱出水口通过管路与排水栗(7)的入口端连通,排水栗(7)的出口端通过管路与止回阀1(2)的入水端连接,止回阀1(2)正向连接,止回阀1(2)的出水端通过管路与位于出水管路(5)距离地面最高位置的三通接头的一路连通连接,三通接头的另外两路分别通过管路与止回阀Π (3)、地漏(6)连接,止回阀Π (3)逆向安装,止回阀Π(3)的另一端安装有截止阀(4),截止阀(4)的另一端与外界大气连通、且截止阀(4)处于常开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箱虹吸破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漏(6)至止回阀Π(3)之间的出水管路(5)的长度尺寸小于地漏(6)至止回阀1(2)之间的出水管路(5)的长度尺寸。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箱虹吸破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止回阀1(2)和止回阀Π (3)均是旋启式结构止回阀。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箱虹吸破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栗(7)的出口端与止回阀I (2)之间也设置截止阀(4)。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箱虹吸破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栗(7)的入口端与水箱出水口之间也设置截止阀(4)。
【文档编号】E03F3/04GK205557765SQ201620343066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2日
【发明人】梁辉, 王海棠, 李伟, 杨振
【申请人】江苏华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