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面食加工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4576阅读:8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效的面食加工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的面食加工机,包括机座、搅拌系统、挤压成型系统及驱动系统,所述搅拌系统包括盛面桶、搅拌钩,搅拌钩伸入盛面桶内,所述挤压成型系统包括挤压腔、螺杆、成型模头,盛面桶的下部设有开口,所述螺杆位于挤压腔内,所述挤压腔的一端和盛面桶的开口联通,另一端与成型模头连接,所述螺杆包括输送部、进料部,所述输送部和进料部上设有挤压螺旋,所述进料部对应开口设置,所述进料部上设有回料曲面,所述回料曲面是由螺杆的杆体延伸至挤压螺旋所形成的曲面,所述回料曲面的一端延伸至进料部挤压螺旋的起始端,所述回料曲面的另一端与螺杆的端面挡板相连,在螺杆的进料部设置回料曲面后,能够提升螺杆在搅拌过程中的回料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高效的面食加工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具体地说是一种面食加工机。

【背景技术】
[0002]自动家用面条机已经广泛使用多年。一般地,自动面条机包括搅拌腔,搅拌腔内设有搅拌元件,面粉与水在搅拌腔内部被搅拌元件搅拌混合,然后混合后的材料例如面团被输送到螺杆挤出部,螺杆使得混合后的材料通过成型模具来获得各种面食。
[0003]但是现有的面条机在搅拌过程中基本都是搅拌元件单独进行搅拌,螺杆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搅拌过程,对于搅拌过程也进行旋转的螺杆缺乏利用。


【发明内容】

[0004]有鉴于此,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的面食加工机。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的面食加工机,包括机座、搅拌系统、挤压成型系统及驱动系统,所述搅拌系统包括盛面桶、搅拌钩,搅拌钩伸入盛面桶内,所述挤压成型系统包括挤压腔、螺杆、成型模头,盛面桶的下部设有开口,所述螺杆位于挤压腔内,所述挤压腔的一端和盛面桶的开口联通,另一端与成型模头连接,所述螺杆包括输送部、进料部,所述输送部和进料部上设有挤压螺旋,所述进料部对应开口设置,所述进料部上设有回料曲面,所述回料曲面是由螺杆的杆体延伸至挤压螺旋所形成的曲面,所述回料曲面的一端延伸至进料部挤压螺旋的起始端,所述回料曲面的另一端与螺杆的端面挡板相连。
[0006]进一步的,所述回料曲面由螺杆的杆体延伸至挤压螺旋的顶端。
[0007]进一步的,所述回料曲面平滑过渡。
[0008]进一步的,所述挤压螺旋的起始端的小径与大径之比为1:1.4至1:2,所述挤压螺旋的小径与大径沿进料部向输送部方向逐渐增大。
[0009]进一步的,所述进料部的挤压螺旋的起始端顶端开设有回料缺口。
[0010]进一步的,所述螺杆的挤出端面设有挤压缺口,所述挤压缺口由挤压螺旋终止端延伸至挤出端面形成。
[0011]进一步的,所述螺杆设有两条挤压螺旋,每条挤压螺旋分别形成有回料曲面和挤压缺口。
[0012]进一步的,所述搅拌钩包括连接驱动系统的卡接端、搅动物料的螺旋部、钩状搅拌头,所述螺旋部包括向搅拌钩轴心外扩展的外旋部、向搅拌钩轴心内收拢的内旋部,所述钩状搅拌头形成于内旋部的底端,所述钩状搅拌头底端与进料部的挤压螺旋顶端之间的距离为 6mm 至 12mm0
[0013]进一步的,所述螺旋部与盛面桶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由外旋部向内旋部逐渐减小,所述间隙最小为3_至12_。
[0014]进一步的,所述钩状搅拌头与盛面桶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最小为Imm至 3mm。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6]1、在螺杆的进料部设置回料曲面后,能够提升螺杆在搅拌过程中的回料效果,物料由开口处落入螺杆后随螺杆一起旋转,螺杆的本体以及挤压螺旋能起到一定的搅拌作用,之后又被螺杆重新送回开口处,由于回料曲面由杆体向挤压螺旋延伸能将螺杆内的物料上翻一个更高的高度,物料更容易可以回到盛面桶,搅拌钩在盛面桶内进一步搅拌和揉搓物料,这样一来物料就得到充分得循环搅拌,从而使得搅拌出的面团更加均匀、劲道,回料曲面还可以避免部分物料在搅拌过程中由于无法被推回盛面桶而长时间残留在螺杆内不参加或很少参加搅拌循环,一方面物料残留在螺杆内后使挤压螺旋的挤压力会降低,不利于之后进入的物料的流动,另一方面存留在螺杆槽中形成余量,在挤出后产生的废料或低品质成品。所述回料曲面由螺杆的杆体延伸至挤压螺旋的顶端,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将物料推回盛面桶,使得物料充分得循环搅拌,所述回料曲面平滑过渡则能使得回料曲面与挤压腔之间产生一个挤压空间逐渐减小的效果,从而使得挤压力逐渐增大,物料在螺杆内被更好的挤压搅拌。
[0017]2、所述挤压螺旋的起始端的小径与大径之比为1:1.4至1:2,所述挤压螺旋的小径与大径沿进料部向输送部方向逐渐增大,限定挤压螺旋的起始端的小径与大径之比主要是为了保证挤压螺旋与螺杆本体间形成的螺杆槽的深度,两者之比过小,则螺杆槽的深度过浅,这样一来进入螺杆内循环的物料就会减少而影响物料的搅拌效果,两者之比过大,则螺杆槽的深度过深,一则螺杆自身的强度会有一定影响,二则螺杆槽如果太深即便有回料曲面也无法完全将螺杆槽内部的物料推回,这样就会影响挤压螺旋的挤压力,不利于之后进入的物料的流动,在挤出后可能产生的废料或低品质成品,挤压螺旋的小径与大径沿进料部向输送部方向逐渐增大螺杆成略锥台的形状,这样可以扩大挤出端面的面积,从而适当减小挤出时对成型模头产生的挤压力,避免挤压力过大对成型模头产生损坏。
[0018]3、所述进料部的挤压螺旋的起始端顶端开设有回料缺口。便于物料在搅拌过程中从此缺口处流回盛面桶内,避免循环过程中螺杆的扭矩增加过多,影响工作使用。
[0019]4、所述螺杆的挤出端面设有挤压缺口,所述挤压缺口由挤压螺旋终止端延伸至挤出端面形成。形成在螺杆的挤出端面的挤压缺口能够保证面团在挤压缺口处聚集,在由螺杆流向成型模头时有足够的空间,聚集足够多的面团避免挤出时料不足或不均匀。
[0020]5、所述搅拌钩包括连接驱动系统的卡接端、搅动物料的螺旋部、钩状搅拌头,所述螺旋部包括向搅拌钩轴心外扩展的外旋部、向搅拌钩轴心内收拢的内旋部,所述钩状搅拌头形成于内旋部的底端,所述钩状搅拌头底端与进料部的挤压螺旋顶端之间的距离为6mm至12_。这个距离范围下能够减少物料的残留,物料结团的体积有限,物料与周围的粘接力或压力有限,在螺杆转动和搅拌钩的转动下可以有使空间内的物料顺利的搅拌、挤出,两者距离太远会导致两者间无法配合工作或配合的效果下降,搅拌过程中无法形成搅拌循环,挤出过程中挤出力下降物料容易残留在盛面桶内,两者距离太近,物料成团太小,并且两者产生的挤压力互相影响,在搅拌挤出过程中相互产生的作用力过大且循环变化,容易产生材料疲劳,影响各部件寿命。
[0021]6、所述螺旋部与盛面桶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由外旋部向内旋部逐渐减小,所述间隙最小为3mm至12mm。外旋部的主要作用是在物料的粉状阶段均匀的搅动物料,使其与水逐渐混合形成面团,故其与桶侧壁之间形成的间隙可以较大,将物料更多的向盛面桶中心搅动,而内旋部的不仅在物料的粉状阶段搅动物料,在形成面团也更多的参与搅拌过程,故其与桶侧壁之间形成的间隙较小,使得盛面桶侧壁与内旋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面团进行搅拌,产生更好的搅拌效果,所述钩状搅拌头与盛面桶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最小为Imm至3mm,钩状搅拌头位于搅拌钩的下端,对面团面筋网络的形成起较大作用,故将其与盛面桶侧壁之间的间隙设置在1_至3_,以更大限度的提高钩状搅拌头与盛面桶侧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搅拌效果。

【附图说明】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螺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螺杆的截面图;
[002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二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7]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二螺旋部位于靠近盛面桶侧壁的位置的示意图;
[0028]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二钩状搅拌头位于靠近盛面桶侧壁的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正转和反转只是指明两者是一种相反的旋转状态,并不是特指正转是顺时针旋转,反转是逆时钟旋转。
[0030]实施方式一:
[0031]如图1至3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一种高效的面食加工机,包括机座10、搅拌系统11、挤压成型系统12及驱动系统13。所述搅拌系统11包括盛面桶111、搅拌钩112,搅拌钩112与伸入盛面桶111内。所述挤压成型系统12包括挤压腔121、螺杆122、成型模头123,盛面桶111的下部设有与挤压腔121连通的开口 113。螺杆122包括输送部124、对应开口 113的进料部125,输送部124和进料部125上设有挤压螺旋126。所述驱动系统13包括搅拌钩电机131和螺杆电机132,搅拌钩电机131驱动搅拌钩112转动,螺杆电机132驱动螺杆122转动。搅拌过程中,搅拌钩112搅拌盛面桶111内的物料,螺杆122正转,其进料部125将开口 113处的物料推向盛面桶111内;挤出过程中,搅拌钩112推动盛面桶111内的物料经开口 113由进料部125进入挤压腔121,螺杆122反正,其输送部124将进入挤压腔121内的物料经成型模头123输出。
[0032]参照图2、图3,所述进料部125上设有回料曲面21,所述回料曲面21是由螺杆122的杆体延伸至挤压螺旋126所形成的曲面,所述回料曲面21 —端延伸至进料部125的挤压螺旋的起始端,所述回料曲面21的另一端与端面挡板22相连,本实施例中,所述回料曲面21是一个平滑过渡的曲面,回料曲面21由螺杆122的杆体一直延伸到挤压螺旋126的顶端;所述进料部125的挤压螺旋的起始端顶端还开设有回料缺口 23,本实例中,挤压螺旋126在起始端形成一段外径小于端面挡板22的螺旋延伸,从而形成回料缺口 23 ;所述螺杆122的挤出端面设有挤压缺口 24,所述挤压缺口 24由挤压螺旋126终止端延伸至挤出端面形成。
[0033]在螺杆122的进料部125设置回料曲面21后,能够提升螺杆122在搅拌过程中的回料效果,物料由开口 113处落入螺杆122后随螺杆122 —起旋转,螺杆122的本体以及挤压螺旋126能起到一定的搅拌作用,之后物料又被螺杆122重新送回开口 113处,由于回料曲面21由螺杆122的本体向挤压螺旋126延伸能将螺杆122内的物料上翻一个更高的高度,物料更容易可以回到盛面桶111内,搅拌钩112在盛面桶111内进一步搅拌和揉搓物料,这样一来物料就得到充分得循环搅拌,从而使得搅拌出的面团更加均匀、劲道,回料曲面21还可以避免部分物料在搅拌过程中由于无法被推回盛面桶111而长时间残留在螺杆122内不参加或很少参加搅拌循环,一方面物料残留在螺杆122内后使挤压螺旋126的挤压力会降低,不利于之后进入的物料的流动,另一方面物料残留在螺杆122的螺旋槽中形成余量,在挤出后产生的废料或低品质成品,回料曲面21由螺杆122的杆体一直延伸至挤压螺旋126的顶端,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将物料推回盛面桶111,使得物料充分得循环搅拌,回料曲面21平滑过渡则能使得回料曲面21与挤压腔121之间产生一个挤压空间逐渐减小的效果,从而使得挤压力逐渐增大,物料在螺杆122内被更好的挤压搅拌。
[0034]挤压螺旋126的起始端的小径h与大径H之比为1: 1.4至1: 2,例如1: 1.5、1: 1.6、1:1.7、1:1.8、1:1.9等,限定挤压螺旋126的起始端的小径h与大径H之比主要是为了保证进料部125的挤压螺旋与螺杆122的本体间形成的螺杆槽的深度,两者之比过小,则螺杆槽的深度过浅,这样一来进入螺杆122内循环的物料就会减少而影响物料的搅拌效果,两者之比过大,则螺杆槽的深度过深,一则对螺杆122自身的强度会有一定影响,二则螺杆槽如果太深即便有回料曲面21也无法完全将螺杆槽内部的物料推回,这样就会影响挤压螺旋126挤压力,不利于之后进入的物料的流动,在挤出后可能产生的废料或低品质成品,本实例中采用的小径h为28mm,大径H为46mm,两者之比为1: 1.64,所述挤压螺旋126的小径与大径沿进料部125向输送部124方向逐渐增大,螺杆122成略微锥台的形状,这样可以扩大挤出端面的面积,从而适当减小挤出时对成型模头123产生的挤压力,避免挤压力过大对成型模头123产生损坏,本实例中挤压螺旋126的小径的增加速度大于大径的增加速度,这样一来挤压螺旋126与螺杆122的本体间形成的螺杆槽深度就逐渐减小,挤压力逐渐增大,有利于将面团压实,从而提高挤出面食的品质,本实例中挤压螺旋126的采用截面为梯形的螺旋,所述梯形螺旋向挤出方向形成斜度较大的斜面,反向则形成斜度较小的斜面,挤出方向形成斜度较大的斜面主要起将面推向成型模头123的挤出作用,反向形成斜度较小的斜面则加强搅拌作用。
[0035]形成在进料部125的挤压螺旋上的回料缺口 23能够便于物料在搅拌过程中从回料缺口 23流回盛面桶111内,这样一来能够降低挤压螺旋126与搅拌钩112同时作用于物料的挤压力,防止循环过程中螺杆122受到物料的反作用力后产生的扭矩过大,而影响螺杆122的工作使用。形成在螺杆122的挤出端面的挤压缺口 24能够保证面团在挤压缺口24处聚集,在由螺杆122流向成型模头123时有足够的空间,从而聚集足够多的面团避免挤出时料不足或不均匀,本实例中螺杆122采用两条挤压螺旋126,每条挤压螺旋126上分别形成有回料曲面21、回料缺口 23、挤压缺口 24,采用双螺旋的结构挤出时流入螺杆122的挤出端面的物料更加均匀,产生更好的挤出效果。
[0036]可以理解的,所述挤压螺旋也可以是单条或者3条、4条等更多条。
[0037]实施方式二:
[0038]如图4至6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所述搅拌钩112与盛面桶111为偏心设置。搅拌钩电机131带动搅拌钩112围绕盛面桶111的中心做行星式转动(即搅拌钩112自转的同时也围绕盛面桶111中心做公转)。搅拌钩112向下依次形成有连接搅拌钩电机131的卡接端114、搅动物料的螺旋部115、钩状搅拌头116,所述螺旋部115向下依次形成有向搅拌钩112的轴心外扩展的外旋部117、向搅拌钩112的轴心内收拢的内旋部118,钩状搅拌头116形成于内旋部118的底端,钩状搅拌头116的端部设有向搅拌钩112的轴心倾斜的钩部119。
[0039]参照图4,所述钩状搅拌头116底端与进料部125的挤压螺旋顶端之间的距离L为6mm至12mm,例如7mm、8mm、9mm、10mm、Ilmm等,这个距离范围下能够减少物料的残留,物料结团的体积有限,物料与周围的粘接力或压力有限,在螺杆122转动和搅拌钩112的转动下可以有使空间内的物料顺利的搅拌、挤出,两者距离L太远会导致两者间无法配合工作或配合的效果下降,搅拌过程中无法形成搅拌循环,挤出过程中挤出力下降物料容易残留在盛面桶111内,两者距离L太近,物料成团太小,并且两者产生的挤压力互相影响,在搅拌挤出过程中相互产生的作用力过大且循环变化,容易产生材料疲劳,影响各部件寿命。
[0040]参照图5,为搅拌钩112做行星式转动过程中,螺旋部,此时所述螺旋部115与盛面桶111侧壁之间的间隙S最小,间隙S的范围为3mm至12mm,并由外旋部117向内旋部118逐渐减小,例如间隙s最大处间隙为10mm,最小处间隙为3mm ;间隙s最大处间隙为9mm,最小处间隙为3mm ;间隙s最大处间隙为11mm,最小处间隙为4mm ;间隙s最大处间隙为10mm,最小处间隙为5mm等等,外旋部117的主要作用是在物料的粉状阶段均匀的搅动物料,使其与水逐渐混合形成面团,故其与盛面桶111侧壁之间形成的间隙可以较大,从而将物料更多的向盛面桶111中心搅动,而内旋部118的不仅在物料的粉状阶段搅动物料,在形成面团也更多的参与搅拌过程,故其与盛面桶111侧壁之间形成的间隙较小,这样使得盛面桶111侧壁与内旋部118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面团进行搅拌,产生更好的搅拌效果。
[0041]参照图6,为搅拌钩112做行星式转动过程中,钩状搅拌头116位于靠近盛面桶111侧壁的位置,此时所述钩状搅拌头116与盛面桶111侧壁之间的间隙m最小,所述间隙m的范围为Imm至3mm,例如1.5mm、2mm、2.5mm,钩状搅拌头116位于搅拌钩112的下端,对面团面筋网络的形成起较大作用,故将其与盛面桶111侧壁之间的间隙设置在1_至3_,以更大限度的提高钩状搅拌头116与盛面桶111侧壁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搅拌效果。
[0042]可以理解,所述搅拌系统还包括刮面杆,该刮面杆的运动轨迹穿过钩状搅拌头与螺旋部之间的搅拌空间,通过刮面杆转动并穿过钩状搅拌头与螺旋部之间的搅拌空间,能够提高揉面效果并减少面团在搅拌钩上的残留。
[0043]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高效的面食加工机,包括机座、搅拌系统、挤压成型系统及驱动系统,所述搅拌系统包括盛面桶、搅拌钩,搅拌钩伸入盛面桶内,所述挤压成型系统包括挤压腔、螺杆、成型模头,盛面桶的下部设有开口,所述螺杆位于挤压腔内,所述挤压腔的一端和盛面桶的开口联通,另一端与成型模头连接,所述螺杆包括输送部、进料部,所述输送部和进料部上设有挤压螺旋,所述进料部对应开口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部上设有回料曲面,所述回料曲面是由螺杆的杆体延伸至挤压螺旋所形成的曲面,所述回料曲面的一端延伸至进料部挤压螺旋的起始端,所述回料曲面的另一端与螺杆的端面挡板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的面食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料曲面由螺杆的杆体延伸至挤压螺旋的顶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的面食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料曲面平滑过渡。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的面食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螺旋的起始端的小径与大径之比为1:1.4至1:2,所述挤压螺旋的小径与大径沿进料部向输送部方向逐渐增大。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的面食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部的挤压螺旋的起始端顶端开设有回料缺口。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的面食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的挤出端面设有挤压缺口,所述挤压缺口由挤压螺旋终止端延伸至挤出端面形成。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效的面食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设有两条挤压螺旋,每条挤压螺旋分别形成有回料曲面和挤压缺口。8.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高效的面食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钩包括连接驱动系统的卡接端、搅动物料的螺旋部、钩状搅拌头,所述螺旋部包括向搅拌钩轴心外扩展的外旋部、向搅拌钩轴心内收拢的内旋部,所述钩状搅拌头形成于内旋部的底端,所述钩状搅拌头底端与进料部的挤压螺旋顶端之间的距离为6_至12_。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效的面食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部与盛面桶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由外旋部向内旋部逐渐减小,所述间隙最小为3mm至12mm。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效的面食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钩状搅拌头与盛面桶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最小为Imm至3_。
【文档编号】A21C1-14GK204292073SQ201420693434
【发明者】王旭宁, 杨照彬, 朱广 [申请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