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5320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都市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都市十字路口的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属于市政交通道路建设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车辆的普及使用,以车代步提高了现代人的
办事速度和效率,而都市普遍设有几座或十几座立交桥,这对整个城市的交通来说,无疑于
杯水车薪,其前面各路口的瓶颈_红灯阻断了蜿蜒行使的车龙,大都市严重的塞车局面已
经到了非实施全面整治(技改)十字路口不可的地步,尤其是在北京、广州、上海、深圳等车
流、人流比较密集、集中的现代化大都市,最为严重的是每天的上下班高峰时间段。 而造成塞车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由于各个路口的交通灯轮返,终断行车所致,如按
红灯60秒转换一次、车速30km/h计算,则30秒阻挡了 16. 5台车的前进,少行了 83m,导致
如广州黄埔立交桥从早上7点40分至9点50分长达130分钟时间的塞车,车龙一直延续
至暨大、员村等地;番禺方向早上进入广州大道的车辆,从早上7点30分至10点10分长达
160分钟时间的塞车,给都市交通带来极大的压力,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地不便。 为了缓解交通的压力,目前都市整治交通的做法是在各大主干路口架设几座多层
的立交桥,它能免除十字路口的红灯实现四个方向同时行车畅通,对车流疏导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然而,由于内街十字路口的红灯仍然24小时不间断地发挥着作用,城区车辆的不
断轮返被阻于红灯之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再则,现有立交桥的建筑设计模
式投资大、多层、工期长、高大雄伟、占地面积大,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景观视野,带来高空
噪音等不利因素,仅适宜于建造在市区各大主干线道路的十字路口或城郊开阔地带的交通
主干线道,作为疏导各区域车流的交通枢纽,而不适宜改建时建造在内街道路等的十字路□。 总之,如果都市塞车的局面得不到改善,一方面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商贸竞争 世界,必将有不少的工贸巨商会弃穗而去,另一方面消防车、救护车等必将不能以最快的速 度赶到现场,导致悲剧的发生,而如果都市的各主干线道的交通灯不能免除,那将不能从根 本上解决交通的拥挤、堵塞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免除红灯、提高行车速度、 从根本上摆脱塞车局面,为城市的繁荣发展营造良好发展平台的大都市十字路口十六方向 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大都市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包括相互交叉 的第一机动车道和第二机动车道,所述第一机动车道包括第一机动车道正向道、第一机动 车道逆向道,所述第二机动车道包括第二机动车道正向道和第二机动车道逆向道,其中,所述第一机动车道架设拱桥跨越第二机动车道,所述第二机动车道穿越拱桥的部分设置有向 下凹陷的凹道;所述拱桥下方第二机动车道的两侧引桥座洞分别设置成桥洞道出入口,设 成左、右变线任意道,该桥洞道出入口的两端均设置成"人"字形,以便于车辆任意变线、向 左或向右转道而行驶,其中,位于拱桥东南方向的分叉其一路向东南方向延伸连通第一机 动车道正向道,另一路向东北方向延伸连通第二机动车道逆向道;位于拱桥西南方向的分 叉其一路向西南方向延伸连通第一机动车道逆向道,另一路向西北方向延伸连通第二机动 车道逆向道;位于拱桥西北方向的分叉其一路向西北方向延伸连通第一机动车道逆向道,
另一路向西南方向延伸连通第二机动车道正向道;位于拱桥东北方向的分叉其一路向东北 方向延伸连通第一机动车道正向道,另一路向东南方向延伸连通第二机动车道正向道;所
述拱桥引桥座的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方向分别设置有连通第一机动车道正向道与第 二机动车道逆向道、第一机动车道逆向道与第二机动车道逆向道、第二机动车道正向道与 第一机动车道逆向道、第一机动车道正向道与第二机动车道逆向道的分流车道;所述上述 地域相邻、行车方向相同的车道局部段可以共用。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述隧凹桥的有效行车高度由所述拱桥的垂直高度和所 述凹道的垂直凹陷深度组合而成,其中,所述拱桥的垂直高度和所述凹道的垂直凹陷深度 均为1.8至2. 5米。 此外,为了便于军车、警车、消防车等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快速、方便地进行调头,本 发明可以在十字路口附近的第一机动车道、第二机动车道的正、反方向四个车道中间,分别 设置四个用于双向调头通行的应急道口。这些道口可以通过无线电遥控报警进行即开即 关。 另外,为了能使行人和机动车穿行,本发明的第一机动车道、第二机动车道与四条 分流车道分而割成的四个区域与机动车道的连接地带设置有连通过街天桥或过街隧道的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其中非机动车道设置在人行道和机动车道之间。 处于安全考虑,本发明的同一条机动车道的正向车道和逆向车道之间、地域相邻
的不同机动车道之间、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均设置有防护栏网带。 此外,可以在闹市区中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或人行隧道设置电动扶梯,以方便市
民出行。 还可以在所述凹道中设置排水机或洗沙机,以防止凹道积水或堆积沙尘,影响车 辆行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 通过一条机动车道架设拱桥的方式跨越另一条机动车道,四条向左变道设置在拱桥的引桥 底与桥脚转弯处,真正实现了十字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行车速度,为 任意驾车一刻不停直奔目的地而赢得了时间。由于解除了红灯,从根本上解决了交通的瓶 颈问题,摆脱了塞车的局面,而机动车道穿越拱桥部分的凹道与拱桥而组成的隧道式有效 通车高度的结构,有效地降低了 50%桥梁爬高的垂直高度、跨度和凹道下坡的深度,节约了 人力物力,也不会由于拱桥的高度而影响市容市貌和景观视野,不会带来高空噪音等不利 因素,保持了周围环境的协调优雅,为城市的繁荣营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而在同一条机动 车道的正向车道和逆向车道之间、地域相邻的不同机动车道之间、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 之间加设置防护栏网带,再加之人行天桥或隧道的设计,隔绝了不同方向的机动车之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接触,从根本上杜绝了车撞行人的惨剧发生,极
大地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机率,从而缓解了交通警力的繁忙与劳累,并可裁减交警值勤 的警力去支援公安,增强公安的警力去维护社会繁荣平安。本发明大都市十字路口十六方 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能完全满足现行的靠左行驶和靠右行驶两种模式,其实施 必将给全世界的交通枢纽带来一次大提速,能促进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与深化交往,给全 人类的出行带来福音,广泛适用于交通路口的兴建,特别适用于大都市旧城闹市区十字路 口的整改和改造。


图l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2是桥底道路分布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俯视图; 图4是图3中C处的放大图; 图5是从第一机动车道逆向道到第一机动车道正向道的路线图;以及 图6是从第一机动车道逆向道到第二机动车道逆向道的路线图。 其中,图中的标号5为非机动车道、6为人行道、7为过街天桥、8为过街隧道、9为
凹道、10为辅助车道。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图2,大都市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适宜于 由两条相互交叉的双向机动车道构成的十字路口,其中南北走向的被定义为第一机动车道 A,东西走向的被定义为第二机动车道B,面向西方,第二机动车道B右边的单行道被定义为 第二机动车道正向道B1,左边的单行车道被定义为第二机动车道逆向道B2 ;面向北方,第 一机动车道A右边的单行车道被定义为第一机动车道正向道A1,左边的单行车道被定义为 第一机动车道逆向道A2,所述第一机动车道A架设拱桥跨越第二机动车道B,所述第二机动 车道B穿越拱桥的部分设置有向下凹陷的凹道9 ;所述拱桥下方第二机动车道B的两侧引 桥座洞分别设置成桥洞道出入口 ,设成左、右变线任意道,该桥洞道出入口的两端均设置成 "人"字形,以便于车辆任意变线、向左或向右转道而行驶,其中,位于拱桥东南方向的分叉 其一路向东南方向延伸连通第一机动车道正向道A1,另一路向东北方向延伸连通第二机动 车道逆向道B2 ;位于拱桥西南方向的分叉其一路向西南方向延伸连通第一机动车道逆向 道A2,另一路向西北方向延伸连通第二机动车道逆向道B2 ;位于拱桥西北方向的分叉其一 路向西北方向延伸连通第一机动车道逆向道A2,另一路向西南方向延伸连通第二机动车道 正向道B1 ;位于拱桥东北方向的分叉其一路向东北方向延伸连通第一机动车道正向道A1, 另一路向东南方向延伸连通第二机动车道正向道B1 ;所述拱桥引桥座的东南、西南、西北、 东北四个方向分别设置有连通第一机动车道正向道A1与第二机动车道逆向道B2、第一机 动车道逆向道A2与第二机动车道逆向道B2、第二机动车道正向道B1与第一机动车道逆向 道A2、第一机动车道正向道A1与第二机动车道逆向道B2的分流车道;所述上述地域相邻、 行车方向相同的车道局部段可以共用。
所述拱桥的垂直高度和所述凹道的垂直凹陷深度均为1. 8至2. 5米,所述高度和 深度相加,构成所述隧凹桥的有效行车高度,也就是说,所述隧凹桥的有效行车高度为3. 6 至5米。同时,在拱桥和凹道两侧的A1、A2、B1和B2四个车道之间分别设置有用于双向调 头通行的应急道口 11-14 。这些道口可以设置全自动的无线电遥控报警设备,用于在示警相 关路段的车辆停行的同时,打开有关道口 ,并在警车等通过后自动关闭道口 ,恢复该路段车 辆的正常行驶。 为了防止各地不同的气候对车辆行驶造成的影响,在南方的多雨城市,可以在所 述凹道中设置排水机;而在一些风沙较大的北方地区,如内蒙古,则可以在所述凹道中设置 吸沙机。当然,也可以在所述凹道中同时设置排水机和洗沙机。 本发明的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四条向左变道设置在 拱桥的引桥底与桥脚转弯处,真正实现了十字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的目的,如从图5中的D 点到E点,可在拱桥的出口处右转,穿过拱桥引桥底的桥洞道出入口后再右转,然后过桥驶 达;如从图6中的F点到G点,可在拱桥引桥的出口处右转,拱桥引桥底的桥洞道出入口后 再左转驶达,极大地提高了行车速度,为任意驾车一刻不停直奔目的地而赢得了时间。由于 解除了红灯,从根本上解决了交通的瓶颈问题,摆脱了塞车的局面,该城市必将蕴藏着极强 劲的综合产业竞争力。 而机动车道穿越拱桥部分的凹道与拱桥组成的隧道式有效通车高度的结构,有效 地降低了 50%桥梁爬高的垂直高度、跨度和凹道下坡的深度,节约了人力物力,也不会由于 拱桥的高度而影响市容市貌和景观视野,不会带来高空噪音等不利因素,保持了周围环境 的协调优雅,为城市的繁荣营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由于引桥底的桥洞道出入口的长度有限,从桥上绕下的车辆和引桥底的车辆可能 在变道时存在交叉,该问题可采用通过将桥洞道出入口向两侧延展、增长车道长度的方法 来解决,如图3、图4所示,以便车辆有足够的距离来调整内外道,起到高速流通的目的。
拱桥与凹道的高低、深度,可根据大、中、小街道的类型而允许的车流的高度而 设计。 一般情况下,如中、小街道应以达到消防车通行的高度为宜,可设计拱桥的高度为
1. 8-1. 9m,凹道的深度1. 8-1. 9m,凹道至拱桥底的高度为3. 6-3. 8m,完全能满足消防车通 行;如大街道、环城路则要考虑大型工业车、国防军用车的通行,可设计拱桥的高度应在
2. 1-2. 3m、深度应在2. 1-2. 3m之间,这样凹道至拱桥底的高度为4. 2_4. 6m,完全能满足工
业、军用特种车的通行。 一般地,四条向左变道的通行高度以适宜通行的士和小汽车即可, 大车可绕其它的道路行驶,也可伸长拱桥的主拱或增宽凹道以满足大车通行,在设计中应
务实、尽量控制拱桥的高度,以增强市容的视野、节约用地面积,是瓶颈技改畅通工程的准 绳。 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如遇地下埋藏着重要的设施而又不能向周边移动搬迁、或 遇文物景观或象征性的重要建筑物的特定位置,就不适合建造隧凹桥,可采用增加拱桥的 高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对于由于建筑物等的限制,不适合建造拱桥的,则可建设隧道来解 决,而对于十字口的地下埋藏着深浅不一的电缆、水管影响凹道建设的问题,在施工中可将 其向两边移迁或再向下方挖深等进行改造复通(含地下河)。 为了能使行人和机动车通行而不对交通造成影响,本发明的第二机动车道B或第 一机动车道A的沿线设置有非机动车道,横跨或横穿各自机动车道的行人过街天桥7或过街隧道8 ;如果条件允许,可在闹市区中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或人行隧道设置电动扶梯,
使长者减轻体力、便于外出游玩。第一机动车道A、第二机动车道B与四条向左变道分而割 成的四个区域与机动车道的连接地带设置有连通过街天桥7或过街隧道8的非机动车道5 和人行道6,其中非机动车道设置在人行道6和机动车道5之间,而对于横穿机动车道的行 人和非机动车均可通过过街天桥或过街隧道安全通过。 处于安全考虑,本发明的同一条机动车道的正向车道和逆向车道之间、地域相邻 的不同机动车道之间、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均设置有防护栏网带,也可在遂凹桥引 桥桥底可开通人行道与转弯车道的人行隧道连通。这样经过整改的都市道路车速可以提 高,有如高速路的行车,有效解决了都市塞车的现象而奉献于社会,隔绝了行人、非机动车 过马路,从根本上杜绝了车撞行人的惨剧发生,从而缓解了交通警力的繁忙与劳累,并可裁 减交警值勤的警力去支援公安,增强公安的警力去维护社会繁荣平安。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如果受整改的街道路口与原来车道通行的流量大体保持不
变, 一般不需要拆楼,如确实原来的路口太窄,而必须增加或拓宽车道的情况下,对于左右
的转弯无足够余地的情况,可适当征用转弯处的一楼作为弯道的改造或开挖转弯的隧道而
达到工程的完满成功,但其基本不影响商往的大体,也可对无红灯的小街不予整改。 对于都市十字路技改十六方向向同时行车畅通工程的投资费用,可采用财政投资
和融资的方法。 在我国,由于该项工程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与辉煌的世界首创畅通工程,如 此艰巨而光荣的创世纪之作应归功于党和中国人民,资金的投入应由政府财政开支,这样 可充分体现中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而造福于人民。 对于以股份制融资的方式改建、兴建的存在如何收费回本的问题,显然设卡收费 是不可行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应用现代已经成熟的计算机监控收费技术来实现,可通过在 十字路口设置自动监控器,将通卡车辆的具体数据记忆并传输返回数据库,由计算机程序 归纳至各车的档案中,再向车主核收通卡的费用,而对于外地的车辆,可在进城的关卡设立 进城车辆档案库,用计算机摄录等功能记录进城车辆的数据,并预收进城通卡(十字卡)预 付款,进城车辆数据库与城内十字口自动监控器连通,记录处将外市车通卡数据返回数据 库归入外车档案中,当外市车辆离城通关时,自动记忆程序可清楚显示该车在城内所通卡 的数据详细记录,并分列费用找补的数目。 本发明大都市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能完全满足现行 的靠左行驶和靠右行驶两种模式,其实施必将给全世界的交通枢纽带来一次大提速,能促 进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与深化交往,给全人类的出行带来福音,广泛适用于交通路口的兴 建,特别适用于大都市旧城闹市区十字路口的整改和改造,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可因地制 宜,根据街道的大小、车流量等综合因素而设计隧凹桥的通行流量与其规模,如建造四方向 同时畅通、八方向同时畅通、十六方向同时畅通等隧凹桥枢纽系统设施的改建,以起到疏导 车流的目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发明中诸如第一机动车道A、第二机动车道B、第一机动车 道正向道A1、第二机动车道逆向道B2以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定义只是为了更直观地说 明本发明的内容,并不代表实际中的行车方向或地域方位,只要是依照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所做的均等修饰与变化,仍属于本发明创造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一种大都市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机动车道(A)和第二机动车道(B),所述第一机动车道(A)包括第一机动车道正向道(A1)、第一机动车道逆向道(A2),所述第二机动车道(B)包括第二机动车道正向道(B1)和第二机动车道逆向道(B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动车道(A)架设拱桥跨越第二机动车道(B),所述第二机动车道(B)穿越拱桥的部分设置有向下凹陷的凹道;所述拱桥下方第二机动车道(B)的两侧引桥座洞分别设置成桥洞道出入口,设成左、右变线任意道,该桥洞道出入口的两端均设置成“人”字形,以便于车辆任意变线、向左或向右转道而行驶,其中,位于拱桥东南方向的分叉其一路向东南方向延伸连通第一机动车道正向道(A1),另一路向东北方向延伸连通第二机动车道逆向道(B2);位于拱桥西南方向的分叉其一路向西南方向延伸连通第一机动车道逆向道(A2),另一路向西北方向延伸连通第二机动车道逆向道(B2);位于拱桥西北方向的分叉其一路向西北方向延伸连通第一机动车道逆向道(A2),另一路向西南方向延伸连通第二机动车道正向道(B1);位于拱桥东北方向的分叉其一路向东北方向延伸连通第一机动车道正向道(A1),另一路向东南方向延伸连通第二机动车道正向道(B1);所述拱桥引桥座的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方向分别设置有连通第一机动车道正向道(A1)与第二机动车道逆向道(B2)、第一机动车道逆向道(A2)与第二机动车道逆向道(B2)、第二机动车道正向道(B1)与第一机动车道逆向道(A2)、第一机动车道正向道(A1)与第二机动车道逆向道(B2)的分流车道;所述上述地域相邻、行车方向相同的车道局部段可以共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都市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其 特征在于,所述隧凹桥的有效行车高度由所述拱桥的垂直高度和所述凹道的垂直凹陷深度 组合而成,其中,所述拱桥的垂直高度和所述凹道的垂直凹陷深度均为1. 8至2. 5米。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都市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 桥,其特征在于,在十字路口附近的第一车道(A)和第二车道(B)的正向、逆向四个车道中 间,分别设置有四个用于双向调头通行的应急道口 。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都市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其 特征在于,通过无线电遥控报警对所述应急道口进行即开即关。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都市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其 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动车道(B)或第一机动车道(A)设置有非机动车道,横跨或横穿各自 机动车道的行人过街天桥或过街隧道。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都市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其 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动车道(A)、第二机动车道(B)与四条分流车道分而割成的四个区域 与机动车道的连接地带设置有连通过街天桥或过街隧道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其中非机 动车道设置在人行道和机动车道之间。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大都市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其 特征在于,所述同一条机动车道的正向车道和逆向车道之间、地域相邻的不同机动车道之 间、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均设置有防护栏网带。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都市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其 特征在于,在闹市区中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或人行隧道设置电动扶梯。
9. 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大都市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道可以设置排水机或吸沙机c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十字路口十六方向同时畅通交通枢纽系统隧凹桥。它是由一条凹道再加上一条拱桥而组成行车的有效高度,四条向左变道设置在拱桥的引桥底与桥脚转弯处,真正实现了十字口十二路同时畅通,极大地提高了行车速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交通的瓶颈问题,有效地降低了50%桥梁爬高的垂直高度、跨度和凹道下坡的深度,节约了用地,也不会影响市容市貌和景观视野,保持了周围环境的协调优雅,为城市的繁荣营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而采用防护栏网带、人行天桥或隧道、非机动车道并实施人车分流,从根本上杜绝了车撞行人的惨剧发生,极大地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广泛适用于交通路口的兴建,特别适用于大都市旧城闹市区十字路口的整改和改造。
文档编号E01C1/00GK101761008SQ20081017657
公开日2010年6月30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19日
发明者莫崧桂 申请人:莫崧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