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二层定向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4120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分布式二层定向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交桥规划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代城市面临治理交通拥堵的紧要课题,由中国传统文化“东、南、西、北、中”空间观念激发灵感,致力于将矛盾化整为零、由繁变简的分布化设计,遵循可行性原则,构造创新型的立交桥。

发明内容
分布式二层定向立交桥适用于十字路口交通组织,所述立交桥由快速机动车道及多功能车道(可选车道)构成。快速机动车道属于无交织二层定向类型,将十字路口理论上必要的16个立交点分布在路口及十字形车道上,形成东(E)、南(S)、西(W)、北(N)、中(C) 5个快速机动车道立交区域(EFA、SFA、WFA、NFA、CFA),区域内的立交点紧凑关联,其中的东(E)、南(S)、西(W)、 北(N) 4个方位的外围立交区域(EFA、SFA、WFA、NFA )与中心立交区域(CFA )相隔一段保证车道在其间完成放坡的必要距离,立交桥上的全部立交点均为2层,高度不叠加,桥体最高点高度与简易型立交桥相当。快速机动车道包括东西双向、南北双向4条直行车道(ED、SD、WD、ND)、还包括东 (E)、南(S)、西(W)、北(N) 4个方向的4条左转车道(EL、SL、WL, NL)及4条右转车道(ER、 51 、11 、殿),其中的直行车道化0、50、10、冊)、左转车道化1^、51^、11^、1)均在4个外围立交区域(EFA、SFA、WFA、NFA)里改变车道排序,以路口南方(S)为例,南部外围立交区域(SFA) 以南(S)的快速机动车道由西(W)向东(E)依次排列顺序为西向南右转车道(WR)、北向南直行车道(ND)、东向南左转车道(EL)、南向西左转车道(SL)、南向北直行车道(SD)、南向东右转车道(SR),南部外围立交区域(SFA)以北(N)的快速机动车道由西(W)向东(E)依次排列变序为西向南右转车道(WR)、南向西左转车道(SL)、北向南直行车道(ND)、南向北直行车道(SD)、东向南左转车道(EL)、南向东右转车道(SR)。快速机动车道16个立交点,中心立交区域(CFA)内含有4个立交点,由东西双向直行车道(ED、WD)与南北双向直行车道(SD、ND)立交形成。其余的12个立交点分布在东 (E)、南(S)、西(W)、北(N) 4个方位的快速机动车道外围立交区域(EFA、SFA、WFA、NFA)中, 每个外围立交区域内均有3个立交点,分别为进入、驶出路口的左转车道之间的立交及它们与各自的反方向直行车道之间的立交。以路口南方(S)的外围立交区域(SFA)为例,3个立交点为⑴南向西驶入路口左转车道(SL)与东向南驶出路口的左转车道(EL)的立交、⑵ 南向西驶入路口的左转车道(SL)与北向南驶出路口的直行车道(ND)之间的立交、⑶东向南驶出路口的左转车道(EL)与南向北驶入路口的直行车道(SD)之间的立交。任何一个外围立交区域(EFA、SFA、WFA、NFA)中的3个立交点是由4条快速机动车道立交形成的,这4条快速机动车道每两条车道在外围立交区域(EFA、SFA、WFA、NFA)中的方向一致,方向一致的车道在同一高度上,方向不一致的车道相差一个立交高度。即相同行驶方向的驶入路口直行车道和驶入路口左转车道同在一个高度上,相同行驶方向的驶出路口直行车道和驶出路口左转车道同在另一高度上。以路口南方(S)的外围立交区域(SFA) 为例,南向北驶入路口直行车道(SD)和南向西驶入路口左转车道(SL)高度一致、北向南驶出路口直行车道(ND )和东向南驶出路口左转直行车道(EL )高度一致。为了减少坡道数量、缩短坡道长度,所述快速机动车道中的4个方位左转车道 (EL、SL、WL、NL)在转弯处的高度各自保持恒定,互为对角关系的左转弯道之间高度一致,互为临角关系的左转弯道之间高度不一致,即东南角处的(由东至南)与西北角处的(由西至北)左转弯道处于一个恒等高度、东北角处的(由北至东)与西南角处的(由南至西)左转弯道处于另一个恒等高度。多功能车道由1个环形车道和4个分流车道(M0)、4个合流车道(MI)构成。多功能车道(可选车道)适于小型汽车及非机动车的全互通行驶,为了延长多功能车道交织距离,多功能车道与快速机动车道设有24个立交点,平均分布在东(E)、南(S)、西(W) Jb(N) 4个方位的多功能车道立交区域化默、3默、·、·)内,为了降低立交桥总体高度,这些立交区域(EMA、SMA、WMA、NMA)安排在快速机动车道中心立交区域(CFA)与4个方位的快速机动车道外围立交区域(EFA、SFA、WFA、NFA)之间的当中位置。东(E)、南(S)、西(W)、北(N) 4 个方位的多功能车道立交区域(EMA、SMA、WMA、NMA)的每个区域包含6个立交点,分别为环形车道与快速直行车道的2个立交点、分流车道与快速转弯车道的2个立交点、合流车道与快速转弯车道的2个立交点。以路口南方(S)的多功能车道立交区域(SMA)为例,6个立交点由西(W)向东(E)依次排列顺序为⑴分流车道(MO)与西向南右转车道(WR)的立交、⑵ 分流车道(MO)与南向西左转车道(SL)的立交、⑶环形车道与北向南直行车道(ND)的立交、 ⑷环形车道与南向北直行车道(SD)的立交、(5)合流车道(MI)与东向南左转车道(EL)的立交、(6)合流车道(MI)与南向东右转车道(SR)的立交。


附图1为本发明不含多功能车道的俯视图。附图2为本发明含多功能车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附图1、附图2为本发明有代表性的2个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1为不含多功能车道的分布式二层定向立交桥,将十字路口理论上必要的16 个立交点分布在路口及十字形车道上,形成东(E)、南(S)、西(W)、北(N)、中(C) 5个快速机动车道立交区域(EFA、SFA、WFA、NFA、CFA),区域内的立交点紧凑关联,其中的东(E)、南 (S)、西(W)、北(N)4个方位的外围立交区域(EFA、SFA、WFA、NFA)与中心立交区域(CFA)相隔一段保证车道在其间完成放坡的必要距离,立交桥上的全部立交点均为2层,高度不叠加,桥体最高点高度与简易型立交桥相当。快速机动车道包括东西双向、南北双向4条直行车道(ED、SD、WD、ND)、还包括东 (E)、南(S)、西(W)、北(N) 4个方向的4条左转车道(EL、SL、WL、NL)及4条右转车道(ER、 51 、11 、殿),其中的直行车道化0、50、10、冊)、左转车道化1^、51^、11^、1)均在4个外围立交区域(EFA、SFA、WFA、NFA)里改变车道排序,以路口南方(S)为例,南部外围立交区域(SFA) 以南(S)的快速机动车道由西(W)向东(E)依次排列顺序为西向南右转车道(WR)、北向南直行车道(ND)、东向南左转车道(EL)、南向西左转车道(SL)、南向北直行车道(SD)、南向东右转车道(SR),南部外围立交区域(SFA)以北(N)的快速机动车道由西(W)向东(E)依次排列变序为西向南右转车道(WR)、南向西左转车道(SL)、北向南直行车道(ND)、南向北直行车道(SD)、东向南左转车道(EL)、南向东右转车道(SR)。快速机动车道16个立交点,中心立交区域(CFA)内含有4个立交点,由东西双向直行车道(ED、WD)与南北双向直行车道(SD、ND)立交形成。其余的12个立交点分布在东 (E)、南(S)、西(W)、北(N) 4个方位的快速机动车道外围立交区域(EFA、SFA、WFA、NFA)中, 每个外围立交区域内均有3个立交点,分别为进入、驶出路口的左转车道之间的立交及它们与各自的反方向直行车道之间的立交。以路口南方(S)的外围立交区域(SFA)为例,3个立交点为⑴南向西驶入路口左转车道(SL)与东向南驶出路口的左转车道(EL)的立交、⑵ 南向西驶入路口的左转车道(SL)与北向南驶出路口的直行车道(ND)之间的立交、⑶东向南驶出路口的左转车道(EL)与南向北驶入路口的直行车道(SD)之间的立交。任何一个外围立交区域(EFA、SFA、WFA、NFA)中的3个立交点是由4条快速机动车道立交形成的,这4条快速机动车道每两条车道在外围立交区域(EFA、SFA、WFA、NFA)中的方向一致,方向一致的车道在同一高度上,方向不一致的车道相差一个立交高度。即相同行驶方向的驶入路口直行车道和驶入路口左转车道同在一个高度上,相同行驶方向的驶出路口直行车道和驶出路口左转车道同在另一高度上。以路口南方(S)的外围立交区域(SFA) 为例,南向北驶入路口直行车道(SD)和南向西驶入路口左转车道(SL)高度一致、北向南驶出路口直行车道(ND )和东向南驶出路口左转直行车道(EL )高度一致。为了减少坡道数量、缩短坡道长度,所述快速机动车道中的4个方位左转车道 (EL、SL、ffL、NL)在转弯处的高度各自保持恒定,互为对角关系的左转弯道之间高度一致,互为临角关系的左转弯道之间高度不一致,即东南角处的(由东至南)与西北角处的(由西至北)左转弯道处于一个恒等高度、东北角处的(由北至东)与西南角处的(由南至西)左转弯道处于另一个恒等高度。附图2为含多功能车道的分布式二层定向立交桥。在所述的快速机动车组织方式的基础上,加入多功能车道。多功能车道由1个环形车道和4个分流车道(M0)、4个合流车道(MI)构成。多功能车道(可选车道)适于小型汽车及非机动车的全互通行驶,为了延长多功能车道交织距离,多功能车道与快速机动车道设有M个立交点,平均分布在东(E)、南 (S)、西(W)、北(N) 4个方位的多功能车道立交区域(EMA、SMA, WMA, NMA)内,为了降低立交桥总体高度,这些立交区域(EMA、SMA, WMA, NMA)安排在快速机动车道中心立交区域(CFA) 与4个方位的快速机动车道外围立交区域(EFA、SFA、WFA、NFA)之间的当中位置。东(E)、 南(S)、西(W)、北(们4个方位的多功能车道立交区域化嫩、5嫩、碰、她仪)的每个区域包含 6个立交点,分别为环形车道与快速直行车道的2个立交点、分流车道与快速转弯车道的2 个立交点、合流车道与快速转弯车道的2个立交点。以路口南方(S)的多功能车道立交区域(SMA)为例,6个立交点由西(W)向东(E)依次排列顺序为⑴分流车道(MO)与西向南右转车道(WR)的立交、⑵分流车道(MO)与南向西左转车道(SL)的立交、⑶环形车道与北向南直行车道(ND)的立交、⑷环形车道与南向北直行车道(SD)的立交、( 合流车道(MI)与东向南左转车道(EL)的立交、(6)合流车道(MI)与南向东右转车道(SR)的立交。
权利要求
1.分布式二层定向立交桥,其特征是所述立交桥由快速机动车道及多功能车道(可选车道)构成,所述的快速机动车道,将十字路口的16个立交点分布在路口中心及十字形车道上,形成东、南、西、北、中5个快速机动车道立交区域,区域内的立交点紧凑关联,东、南、 西、北4个方位的外围立交区域与中心立交区域相隔一段保证车道在其间完成放坡的必要距离,所述的多功能车道与快速机动车道设有24个立交点,平均分布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的多功能车道立交区域,这些多功能车道立交区域安排在快速机动车道的中心立交区域与4个外围立交区域之间的当中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二层定向立交桥,其特征是所述快速机动车道含有东西双向、南北双向4条直行车道,含有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4条左转车道及4条右转车道,其直行车道及左转车道均在4个外围立交区域里改变车道排序,以路口南方为例,南部外围立交区域以南的快速机动车道由西向东依次排列顺序为西向南右转车道、北向南直行车道、东向南左转车道、南向西左转车道、南向北直行车道、南向东右转车道,南部外围立交区域以北的快速机动车道由西向东依次排列变序为西向南右转车道、南向西左转车道、 北向南直行车道、南向北直行车道、东向南左转车道、南向东右转车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二层定向立交桥,其特征是所述的快速机动车道16 个立交点,中心立交区域内含有4个立交点,由东西双向直行车道与南北双向直行车道立交形成,其余的12个立交点分布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的快速机动车道外围立交区域中, 每个外围立交区域内均有3个立交点,分别为进入、驶出路口的左转车道之间的立交及它们与各自的反方向直行车道之间的立交,以路口南方的外围立交区域为例,3个立交点为 ⑴南向西驶入路口左转车道与东向南驶出路口的左转车道的立交、⑵南向西驶入路口的左转车道与北向南驶出路口的直行车道的立交、⑶东向南驶出路口的左转车道与南向北驶入路口的直行车道的立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二层定向立交桥,其特征是每个外围立交区域中的3 个立交点是由4条快速机动车道立交形成的,这4条车道在外围立交区域中的方向分别为两个进入路口、两个驶出路口,方向一致的车道高度一致,方向不一致的车道相差一个立交高度,即相同行驶方向的驶入路口直行车道和驶入路口左转车道同在一个高度上、相同行驶方向的驶出路口直行车道和驶出路口左转车道同在另一高度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二层定向立交桥,其特征是所述快速机动车道中的 4个方位左转车道在转弯处的高度各自保持恒定,互为对角关系的左转弯道之间高度一致, 互为临角关系的左转弯道之间高度不一致,即东南角处的(由东至南)与西北角处的(由西至北)左转弯道处于一个恒等高度、东北角处的(由北至东)与西南角处的(由南至西)左转弯道处于另一个恒等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二层定向立交桥,其特征是多功能车道由1个特殊的环形全方位交织车道、4个分流车道、4个合流车道构成,所述的东、南、西、北4个方位的多功能车道立交区域各自包含6个立交点,分别为环道与快速直行车道的2个立交点、分流车道与快速转弯车道的2个立交点、合流车道与快速转弯车道的2个立交点,以路口南方的多功能车道立交区域为例,6个立交点由西向东依次排列顺序为⑴分流车道与西向南快速右转车道的立交、⑵分流车道与南向西快速左转车道的立交、⑶环形车道与北向南快速直行车道的立交、⑷环形车道与南向北快速直行车道的立交、(5)合流车道与东向南快速左转车道的立交、(6)合流车道与南向东快速右转车道的立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二层定向立交桥,其特征是本发明适用于对其进行倾斜、拉伸、旋转、镜像变换得到的派生形式,本发明适用于左侧行驶地区。
全文摘要
分布式二层定向立交桥能够有效的降低桥体高度、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成本、提高通行能力,所述立交桥由快速机动车道及多功能车道(可选车道)构成。快速机动车道为无急转弯无交织二层定向类型,将十字路口必要的16个立交点分布在东(E)、南(S)、西(W)、北(N)、中(C)5个快速立交区域(EFA、SFA、WFA、NFA、CFA)。多功能车道采用特殊环形结构,适于小型汽车及非机动车的全互通行驶,多功能车道24个立交点平均分布在东(E)、南(S)、西(W)、北(N)4个方位的多功能立交区域(EMA、SMA、WMA、NMA)。
文档编号E01C1/04GK102261026SQ20111016130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6日
发明者白羽 申请人:白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