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四平梅式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四平梅式立交桥。
背景技术:
立交桥属城市市政工程,从现有立交桥的车辆运行来看,解决直行车辆及向右转弯车辆的道路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左转弯的车道在设计上有许多问题,首先,要实现车辆的直接左转弯在A向和B向(见图1)车辆分流情况看,A向车流必定切断B向车流才能得以实现,而在现有的立交桥设计中,多数做法在设计左转弯车道时不是直接左转弯,而是向上加一层,或者是反方向向右转270度,这不仅费油费时和转弯角度大,而且路线长,车速慢,更主要的是左转弯车辆与直行车车辆在桥上多次交叉,影响其他车辆过桥速度,影响立交桥通行能力,不能满足现有交通要求。为保证车辆运行交通安全,有必要将机动车车道与非机动车车道分开,目前常用的做法是,非机动车车道单设一层,这样做不仅使立交桥多了一层,更重要的是机动车车道本身交叉问题没有解决,由于非机动车车道单设一层,使得机动车车道更上一层楼,爬更高的坡,既影响城市市容,又浪费大量油料和延长过桥时间,增加城市噪音,更影响车辆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机动车直接左转弯90度,机动车、非机动车车道在立交桥仅需要两层完全分开即可,机动车、非机动车过桥时完全分开没有任何交叉,各个方向车辆在过桥时上坡的能量消耗均有下坡自身节能来补充完成,(即先上坡后下坡)整个立交桥可以在地平面上标准高度之下完成、不影响市容,省去费电的红绿灯,占地面积小,立交桥通行能力不受A向和B向车道的限制,机动车在转盘内可任意调转运行方向。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本发明的四平梅式立交桥是由A方向道路和B方向道路立体交叉组成,A方向道路由上行车道X和下行车道Y组成;B方向道路由上行车道P和下行车道G组成,其中X、 Y、P、G分为机动车左转弯车道、机动车直行车道、机动车右转弯车道、非机动车车道,其特征是:A、B方向机动车左转弯车道互补构成以0为中心的圆形转盘,图1所示W点为立交桥X 上行车道的起点,从W点到T点,T为最高点,在T点设有进口和出口,由A方向上行车道机动车左转弯车道1、机动车直行车道2、非机动车车道4组成了以机动车右转弯车道3为凹底的凹形车道。由A方向上行机动车右转弯车道3、非机动车右转弯车道6与B向上行机动车直行车道交汇处形成以A方向上行车道机动车右转弯车道3为凸顶的凸形车道。圆形转盘直径为20米以上。A、B向的上行车道与下行车道从中间分开,形成一个梅花型的立体结构,立交桥A向上行、下行车道与B向上行、下行车道共有20个立体交叉点,分别为C、D、 已、卩、了、1(、0、5、¥、11^、1 、1\7、8、9、10、11、12、13,机动车左转弯车道1、机动车直行车道2、 非机动车车道4在距B向上行车道就近的一个立体交叉中心点H —定距离向上上坡,形成一个高于右转弯机动车车道左右相邻的凹车道,到顶点H和J,左转弯车车道直行至T左转90度下坡到达14点(坡底),水平直行并入B向的下行车道G,实现了其左转弯。机动车直行车车道2由W点到H点(坡顶)为上坡道,再直行到U点(坡底)为下坡段,并于机动车左转弯车车道上下逐渐分开,然后水平直行穿过B向的下行车车道桥桥下,水平直行并入A 向上行车车道X。非机动车车道4上行,由W点到J点(顶点)为上坡段,直行到U点(坡底)为下坡段,然后直行并入A向上行车道X。右转弯的非机动车到L直转下坡前行并入B 向的上行车道。而A方向的右转弯上行机动车车道3距B方向上行非机动车道就近的交叉点C (坡底)上行至V点(坡顶),再直行到Z点(坡底),形成一个高于左右两边的凸形右转弯桥,(上边是机动车道下边是非机动车道)机动车到坡底后水平直行并入B方向上行车道,顺利实现右转弯。以上是A向上行机动车车道与非机动车车道说明,A向下行车车道和B向上下行车车道原理与此相同,整座桥就像一个立体梅花,一个方向压在另一个方向之上,形成互交式结构。本发明积极效果是1、实现机动车直接左转弯90度。2、节能省去费电的红绿灯。3、占地面积小。4、立交桥通行能力不受任何限制
附图1是本发明俯视平面示意图。附图1中0、表示立交桥中心点,也是圆形转盘中心点;X、P表示上行车道;Y、G 表示下行车道;A、表示方向由X上行车道和Y下行车道组成;B、表示方向由P上行车道和 G下行车道组成;M、表示立交桥四方向起点;1、表示左转弯机动车车道;2、表示直行机动车车道;3、表示右转弯机动车车道;4、表示非机动车车道;5、表示非机动车直行车道;6、表示非机动车右转弯车道;W、表示立交桥四方向道路起点;L、表示非机动车车道直行道与右转弯道分道口 ;T、7、8、9 ;表示四方向左转弯机动车车道上下车道立体交叉点,也是左转弯车道上坡段的最高点;H、D、Ε、F、表示四方向道路机动车直行车道上下立体交叉点,也是桥上直行车道最高点;J、K、Q、S、表示四方向道路非机动车车道与下面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车道立体交叉点,也是桥上非机动车车道最高点;13、12、11、10、表示四方向非机动车车道与右转弯机动车车道上下立体交叉点;V、N、I、R、表示四方向右转弯车车道小桥与非机动车车道立体交叉点;C、表示右转弯机动车车道小桥的起点;Ζ、表示右转弯机动车车道小桥下坡段最低点;U、表示X方向上行机动车直行车道和非机动车车道下坡段最低点(Y方向车道与此相同);14、表示G方向上行机动车车道和非机动车车道下坡段最低点(P方向道路与此相同)。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由A方向道路和B方向道路立体交叉组成, A方向道路由上行车道X和下行车道Y组成;B方向道路由上行车道P和下行车道G组成,其中X、Y、P、G分为机动车左转弯车道、机动车直行车道、机动车右转弯车道、非机动车车道, 其特征是:A、B方向机动车左转弯车道互补构成以0为中心的圆形转盘,图1所示W点为立交桥X上行车道的起点,从W点到T点,T为最高点,在T点设有圆形转盘进口和出口,机动车在T点随意进出,实现在圆形转盘内随意调转运行方向。而机动车实现直接左转弯,可由 T点顺道下坡运行,经过B向下行左转弯车道小桥下面至7点和14点(坡底),水平直行并入B向下行车道G。由A方向上行机动车左转弯车道1、机动车直行车道2、非机动车车道4 组成了以机动车右转弯车道3为凹底的凹形车道。由A方向上行车道机动车右转弯车道3、 非机动车右转弯车道6与B向上行机动车直行车道交汇处形成以A方向上行车道机动车右转弯车道3为凸顶的凸形车道。圆形转盘直径最佳为观米。由A方向上行车道机动车左转弯车道1、机动车直行车道2、非机动车车道4组成了以机动车右转弯车道3为凹底的凹形车道。由A方向上行车道机动车右转弯车道3、非机动车右转弯车道6与B向上行机动车直行车道交汇处形成以A方向上行车道机动车右转弯车道3为凸顶的凸形车道。A、B向的上行车道与下行车道从中间分开,形成一个梅花型的立体结构,立交桥A向上行、下行车道与B向上行、下行车道共有20个立体交叉点,分别为C、D、E、F、J、K、Q、S、V、N、L、R、T、7、8、 9、10、11、12、13,机动车左转弯车道1和机动车直行车道2和非机动车车道4在距B向上行车车道就近的一个立体交叉中心点H —定距离向上上坡,也就是从W点至H点为上坡段,形成一个高于右转弯机动车车道3左右相邻的凹车道,到顶点H和J,左转弯车车道车辆运行至T点,可转入中心圆形转盘,在转盘内随意调转运行方向,也可顺道运行下坡左转90度, 经过B向下行左转弯车道小桥下面,到达7点和14点(坡底),水平直行并入B向的下行车道G,实现了其左转弯。机动车直行车车道2由W点到H点(坡顶)为上坡道,再直行到U 点(坡底)为下坡段,并于机动车左转弯车车道上下逐渐分开,然后水平直行经过B向的下行车车道桥下面,继续运行并入A向上行车车道X。非机动车车道4上行由W点(起点)到 J点(顶点)为上坡段,直行下坡到U点(坡底)为下坡段,然后直行经过B向的下行车车道桥下面,继续直行并入A向上行车道X。右转弯的非机动车到L点顺道转下坡前行并入B 向的上行车道。而A方向的右转弯上行机动车车道3距B方向上行非机动车车道就近的交叉点C点(坡底)上行至V点(坡顶),再顺行到Z点(坡底),形成一个高于左右两边的凸形右转弯桥,(上边是机动车道下边是非机动车道)机动车到坡底后水平直行并入B方向上行车道,顺利实现右转弯。 以上是A向上行机动车车道与非机动车车道说明,A向下行车车道和B向上、下行车车道原理与此相同,整座桥四平八稳就像一朵立体梅花,一个方向压在另一个方向之上, 形成互交式结构,故称四平梅式立交桥。
权利要求
1.一种四平梅式立交桥,由A方向道路和B方向道路交叉组成,A方向道路由上行车道 X和下行车道Y组成;B方向道路由上行车道P和下行车道G组成,其中X、Y、P、G分为机动车左转弯车道、机动车直行车道、机动车右转弯车道、非机动车车道,其特征是:A、B方向机动车左转弯车道互补构成以0为中心的圆形转盘,从W到T,T为最高点,在T点设有进口和出口 ;由A方向上行车道机动车左转弯车道1、机动车直行车道2、非机动车车道组成了以机动车右转弯车道3为凹底的凹形车道;由A方向上行车道机动车右转弯车道3、非机动车右转弯车道6与B向上行机动车直行车道交汇处形成以A方向上行车道机动车右转弯车道3 为凸顶的凸形车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平梅式立交桥,其特征是,所述的圆形转盘直径为20 米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平梅式立交桥,其特征是,由T点顺道下坡运行经过B 向下行左转弯车道小桥下面至7点和14点坡底水平直行并入B向下行车道G。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四平梅式立交桥,旨在提供一种能实现机动车直接左转弯90度,机动车、非机动车车道在立交桥仅需要两层完全分开即可,机动车、非机动车过桥时完全分开没有任何交叉,各个方向车辆在过桥时上坡的能量消耗均有下坡自身节能来补充完成,(即先上坡后下坡)整个立交桥可以在地平面上标准高度之下完成、不影响市容,省去费电的红绿灯,占地面积小,立交桥通行能力不受A向和B向车道的限制,机动车在转盘内可任意调转运行方向。
文档编号E01C1/04GK102433813SQ20111030497
公开日2012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8日
发明者孙松江 申请人:孙禄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