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式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5748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互通式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建造简单、无需红绿色、不堵车的互通式立交桥。
背景技术
目前道路立交桥的结构较为简单,一般需要红绿灯配合辅助处理交通,如果无需红绿灯的立交桥,其建造条件较为苛刻,成本较高,施工时间长,同时也需要较大的十字路ロ环境才能实现施工,在使用过程中依然不能避免堵车现象的风险,特别是在车辆损坏的情况下更甚。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建造简单、无需红绿色、不堵车的立交桥。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立交桥共分为3层,分别为环形非机动车道、机动车天桥、设有路面,至上而下的顺序为机动车天桥、路面,环形非机动车道位于机动车天桥上方或者路面下方;所述的环形非机动车道包括位于十字路口上方环形非机动车天桥或位于十字路口下方环形非机动车地道以及连接非机动车天桥或环形非机动车地道的、位于横、纵向非机动车道的通道;机动车天桥包括环形天桥,直通天桥构成所述的环形天桥包括位于十字路口上方、沿横向路面两侧边车道方向的直通车道,两个直通车道两端各设有ー个用于连接直通车道了弧形车道、以及连接直通车道与路面的上坡道和下坡道;所述的上坡道由上坡车道以及上坡道调整车道构成,上坡车道起始端位于车辆行驶向十字路ロ方向所在的车道中最左边一道车道上,上坡车道沿路面车道向十字路ロ方向向上延伸直至与直通车道相同高度后,通过始端与上坡车道连接的上坡道调整车道与直通车道连接;所述的下坡道由下坡车道以及下坡道调整车道构成,下坡道调整车道的始端与直通车道连接,下坡道调整车道延伸至下坡道调整车道车辆行驶方向相对应的路面车道其中一道车道上方,再通过向下延伸的下坡车道与其连接;所述的直通天桥包括第二直通车道以及与直通车道两端设有的坡道构成,所述的第二直通车道横向排列且位于是十字路口上方,第二直通车道通过两端的斜坡对应连接于两端路面横向直行的车道,第二直通车道与直通车道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且二者相通。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建造简单、施工时间短,在不破坏原有的道路路面的基础上,直接建设,由于结构简单,甚至通过模块方式进行组合施工,进ー步缩短时间,2、无需红绿灯控制,整体交通流畅,通行顺利,解决目前常见立交桥容易堵车的风险,2设计合理,避免了因车辆损坏而造成堵车的风险,损坏车辆能够在立交桥上被托运,同时天桥上的多行通道设计,可以有效的驱散后方车辆,避免交通进ー步恶化。

图I 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交桥分布的俯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路面的俯视图。标号说明I环形非机动车道、2机动车天桥、3路面、11环形非机动车天桥、12通道、21直通车道、22弧形车道、23上坡道、24下坡道、31上坡车道、32上坡道调整车道、41下坡车道、42下坡道调整车道、51第二直通车道、52坡道、61弯曲车道、62直行车道、63倾斜车道、64第ニ弧形车道、65弯折车道、66第三弧形车道、67延长车道、71自由规划区、81通行道,91第
ニ连接车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将路面也作为立交桥的整体,故所述的立交桥共分为3层,分别为环形非机动车道I、机动车天桥2、设有路面3,至上而下的顺序为机动车天桥、路面,环形非机动车道位于机动车天桥上方或者路面下方;环形非机动车道主要为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机动车天桥则为机动车形式,通过合理设计环形非机动车道实现机动车的合理分流,避免了堵车等情況。所述的环形非机动车道包括位于十字路口上方环形非机动车天桥11或位于十字路ロ下方环形非机动车地道以及连接非机动车天桥或环形非机动车地道的、位于横、纵向非机动车道的通道12 ;该设计为目前常见的实施方案。特别设计的机动车天桥包括环形天桥,直通天桥构成 所述的环形天桥包括位于十字路ロ上方、沿横向路面两侧边车道方向的直通车道21,直通车道的长度不限,一般以不长于十字路ロ的宽度不短于十字路ロ的一般的宽度为宜,两个直通车道两端各设有ー个用于连接直通车道的弧形车道22、以及连接直通车道与路面的上坡道23和下坡道24构成;所述的上坡道由上坡车道31以及上坡道调整车道32构成,上坡车道起始端位于车辆行驶向十字路ロ方向所在的车道中最左边一道车道上,上坡车道沿路面车道向十字路ロ方向向上延伸直至与直通车道相同高度后,通过始端与上坡车道连接的上坡道调整车道与直通车道连接;需要右拐的车辆,需要行驶到环形天桥上,在行驶到即将到达十字路ロ处时,只需依次通过上坡车道、上坡道调整车道即可进入环形天桥的直通车道。所述的下坡道由下坡车道41以及下坡道调整车道42构成,下坡道调整车道的始端与直通车道连接,下坡道调整车道延伸至下坡道调整车道车辆行驶方向相对应的路面车道其中一道车道上方,再通过向下延伸的下坡车道与其连接;在环形天桥上的车辆如果需要下桥只要找到需要能够到达指定方向道路的下坡道即可。所述的直通天桥包括第二直通车道51以及与直通车道两端设有的坡道52构成,所述的第二直通车道横向排列且位于是十字路口上方,第二直通车道通过两端的斜坡对应连接于两端路面横向直行的车道,第二直通车道与直通车道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且二者相通,行驶方向相反的两条第二直通车道之间还设有相互连接的连接车道53。横向行驶的车辆直行的,只要找到第二直通车道所对应的路面车道即可。由于直通车道和弧形车道分布结构不同,所以上坡道调整车道根据车辆行驶方向分为横向上坡道调整车道和纵向上坡道调整车道,横向上坡道调整车道的形状由沿车辆行驶方向,先设有一段向左侧弯折直到到达直通车道的延长线处的弯曲车道61以及连接弯曲车道和直通车道的直行的直行车道62组合而成;这样可以让横向上坡道调整车道与直通车道更好的衔接,在车辆通行区域没有死角,行驶也更为顺畅。纵向上坡道调整车道的形状由略微向左侧弯折至末端位于左侧相邻一道车道的上方且末端靠近直通车道的倾斜车道63以及用来连接倾斜车道和直通车道的向左弯折的第二弧形车道64组合而成。这样设计能够让车辆在进入直通车道前,车辆调整好进入角 度,使车辆能够以与直通车道平行的方式进入直通车道,避免急转弯的情况发生,为了让弧形车道的弧度过大,发生急转弯的情況,倾斜车道的末端的弯折的角度较小,倾斜车道的始端和末端仅跨越了一个车道的距离。同理由于直通车道和弧形车道分布结构不同,所以下坡道调整车道根据车辆行驶方向也分为横向下坡道调整车道和纵向下坡道调整车道,横向下坡道调整车道为直通车道末端设有的沿车辆行驶方向向右弯折的弯折车道65,其中弯折车道的末端位干与沿弯折车道车辆行驶方向相同的路面车道中最左边一道车道上方,弯折车道通过下坡车道与对应的路面车道连接。这样可以让横向下坡的车辆更平稳的下坡,避免意外发生。纵向下坡道调整车道为直通车道上设有的向左呈现弧度弯折的第三弧形车道66,第三弧形车道的末端位于第三弧形车道所在道路的路面车道的上方,且该路面车道为该道路中上坡车道所在的路面车道的延长车道67,第三弧形车道的末端通过下坡车道与延长车道连接。其实在纵向下坡道调整车道以及对应的下坡车道所在的路面车道原本车辆行驶的方向和下坡道调整车道的车辆驶的方向相反,可是由于该路面车道中上坡车道的存在,使得路面车道位于上坡车道以后的区域,是没有车辆的,所以当建立下坡车道后,下坡车道下来的车辆并不会与该路面车道中的其他车发生碰撞的情况,从下坡车道下来的车辆向右拐后,便可以形式到对应行驶方向的路面车道上。下坡车道或下坡车道延伸出来的路面道路与上坡道调整车道相交处的高度差不小于车辆高度。避免车辆拐弯的时候车顶发生擦碰。上坡车道所在的路面车道至十字路ロ出的区域以及下坡车道所在的路面车道至十字路ロ出的区域为自由规划区71。该区域可以作为停车场、休息区或者坏损车辆停靠区,当然也可以作为緑化区域。自由规划区与环形非机动车道的相交处设有相互联通的通行道81。行人和自行车可以自由出入该区域,或者停车或者休息。其中纵向的自由规划区中段,位于十字路口中心区域的地方设有联通纵向路面正、反直行车道的第二连接车道91。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结合图I针对横向道路车辆行驶和纵向道路车辆行驶的行驶方式进行表述[0037]横向道路车辆自左向右行驶时候(I)如果车辆直行,则通过横向的第二直通车道穿过十字路ロ,(2)如果车辆右行,直接从路面上最右边的车道形式到右侧道路即可,(3)如果车辆要向左行驶,则在即将到达十字路ロ的时候,通过上坡车道以及上坡道调整车道行驶到左侧的直通车道,之后在通过直通车道上设有向左形式的下坡道调整车道以及下坡车道实现向左行驶,(4)如果车辆需要掉头,则可以沿第二直行通道对应的道路车道行驶到上坡车道末端处,然后从上坡道调整车道下方的路面进行拐弯,当然也可以通过第二直行车道上设有的连接车道进行回头。纵向道路车辆自左向右行驶时候(I)如果车辆直行,则直接通过纵向路面即可,
(2)如果车辆右行,直接从路面上最右边的车道形式到右侧道路即可,(3)如果车辆要向左行驶,则在即将到达十 字路ロ的时候,通过上坡车道以及上坡道调整车道行驶到直通车道,之后在通过该直通车道末端上设有向右延伸的下坡道调整车道以及下坡车道实现向左行驶,(4)如果车辆需要掉头,则沿路面车道中直行的车道行驶到该道路到上坡车道末端处,然后从上坡道调整车道下方的路面进行拐弯或通过纵向的自由规划区中段,位于十字路ロ中心区域的地方设有联通纵向路面正、反直行车道的第二连接车道进行拐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结构适用于车辆向右行驶的国家使用,例如中国、日本等,而车辆向左行驶的国家,如英国以及英联邦国家,只需将相应结构进行镜像处理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互通式立交桥,所述的立交桥共分为3层,分别为环形非机动车道(I)、机动车天桥(2)、路面(3),至上而下的顺序为机动车天桥、路面,环形非机动车道位于机动车天桥上方或者路面下方; 所述的环形非机动车道包括位于十字路口上方环形非机动车天桥(11)或位于十字路口下方环形非机动车地道以及连接非机动车天桥或环形非机动车地道的、位于横、纵向非机动车道的通道(12); 其特征在于机动车天桥包括环形天桥,直通天桥构成 所述的环形天桥包括位于十字路口上方、沿横向路面两侧边车道方向的直通车道(21),两个直通车道两端各设有ー个用于连接直通车道了弧形车道(22)、以及连接直通车道与路面的上坡道(23)和下坡道(24); 所述的上坡道由上坡车道(31)以及上坡道调整车道(32)构成, 上坡车道起始端位于车辆行驶向十字路ロ方向所在的车道中最左边一道车道上,上坡车道沿路面车道向十字路ロ方向向上延伸直至与直通车道相同高度后,通过始端与上坡车道连接的上坡道调整车道与直通车道连接; 所述的下坡道由下坡车道(41)以及下坡道调整车道(42)构成, 下坡道调整车道的始端与直通车道连接,下坡道调整车道延伸至下坡道调整车道车辆行驶方向相对应的路面车道其中一道车道上方,再通过向下延伸的下坡车道与其连接;所述的直通天桥包括第二直通车道(51)以及与直通车道两端设有的坡道(52)构成,所述的第二直通车道横向排列且位于是十字路口上方,第二直通车道通过两端的斜坡对应连接于两端路面横向直行的车道,第二直通车道与直通车道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且二者相通,行驶方向相反的两条第二直通车道之间还设有相互连接的连接车道(53)。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互通式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坡道调整车道根据车辆行驶方向分为横向上坡道调整车道和纵向上坡道调整车道, 横向上坡道调整车道的形状由沿车辆行驶方向,先设有一段向左侧弯折直到到达直通车道的延长线处的弯曲车道¢1)以及连接弯曲车道和直通车道的直行的直行车道(62)组合而成; 纵向上坡道调整车道的形状由向左侧弯折至末端位于左侧相邻一道车道的上方且末端靠近直通车道的倾斜车道¢3)以及用来连接倾斜车道和直通车道的向左弯折的第二弧形车道¢4)组合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互通式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坡道调整车道根据车辆行驶方向分为横向下坡道调整车道和纵向下坡道调整车道, 横向下坡道调整车道为直通车道末端设有的沿车辆行驶方向向右弯折的弯折车道(65),其中弯折车道的末端位干与沿弯折车道车辆行驶方向相同的路面车道中最左边一道车道上方,弯折车道通过下坡车道与对应的路面车道连接; 纵向下坡道调整车道为直通车道上设有的向左呈现弧度弯折的第三弧形车道(66),第三弧形车道的末端位于第三弧形车道所在道路的路面车道的上方,且该路面车道为该道路中上坡车道所在的路面车道的延长车道(67),第三弧形车道的末端通过下坡车道与延长车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互通式立交桥,其特征在于下坡车道或下坡车道延伸出来的路面道路与上坡道调整车道相交处的高度差不小于车辆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互通式立交桥,其特征在于上坡车道所在的路面车道至十字路ロ出的区域以及下坡车道所在的路面车道至十字路ロ出的区域为自由规划区(7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互通式立交桥,其特征在干自由规划区与环形非机动车道的相交处设有相互联通的通行道(8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互通式立交桥,其特征在于纵向的自由规划区中段,位于十字路口中心区域的地方设有联通纵向路面正、反直行车道的第二连接车道(9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建造简单、无需红绿色的互通式立交桥。它共分为3层,分别为环形非机动车道、机动车天桥、设有路面,至上而下的顺序为机动车天桥、路面,环形非机动车道位于机动车天桥上方或者路面下方;机动车天桥包括环形天桥,直通天桥构成所述的环形天桥包括直通车道、弧形车道、以及连接直通车道与路面的上坡道和下坡道;所述的上坡道由上坡车道以及上坡道调整车道构成,下坡道调整车道的始端与直通车道连接,下坡道调整车道延伸至下坡道调整车道车辆行驶方向相对应的路面车道其中一道车道上方,再通过向下延伸的下坡车道与其连接;本实用新型建造简单、施工时间短,在不破坏原有的道路路面的基础上,直接建设,同时无需红绿灯控制。
文档编号E01C1/04GK202359473SQ20112046336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8日
发明者杨妹哥, 林长平 申请人:杨妹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