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的林荫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的林荫道,林荫道的断面结构依次为单行行道树林带、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隔离绿带、机动车道、机动隔离绿带、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隔离绿带、非机动车道和单行行道树林带;机动隔离绿带为“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隔离绿带间隔“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隔离绿带的高低交错微峡谷机动隔离绿带;非机动隔离绿带为“疏林花镜式”非机动隔离绿带。本发明可有效消减平行街道峡谷林荫道中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行人呼吸区域大气污染物(NOx和SO2)浓度,达到净化城市环境空气,提高城市林荫道环境质量的目的;方法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建造,适于在城市推广。
【专利说明】一种适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的林荫道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园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的林荫道。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增加,大中型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城市街道峡谷中交通带来的污染也持续攀升,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城市街道峡谷中交通气态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各类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其中主要是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对路域环境产生危害,特别是城市街道两侧,水平距离50m以内和高度I. 7m以下范围内的空气,此范围也正处于行人的呼吸区域,直接影响了行人和周围居民的健康。因此,如何根据不同街道峡谷形式选择适宜的道路绿化配置模式来改善城市道路绿化生态效应、景观效果以及减少道路绿化可能引起的污染气体滞留作用,减少道路污染对城市居民尤其是道路行人的生态危害,已经成为建设生态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难题。
[0003]经过对现有技术检索发现,王慧、郭晋平和张芸香在《公路绿化带净化路旁S02、NO2效应及影响因素》(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32),冯建军、沈家芬和苏开君在《广州市道路绿化模式环境效益分析》(城市环境城市生态,2001,14),杜振宇、邢尚军、宋玉民和张建峰在《山东省高速公路绿化对空气的净化效果研究》(山东林业科技,2006,3),沈家芬、苏开君和冯建军《道路绿化种植抗污染植物模式研究》(城市环境城市生态,2001,14)中都谈到了城市道路绿化带及绿化模式对大气污染物(NOx和SO2)浓度净化的方法,主要是:城市不同结构类型绿化带、不同绿化带配置模式对大气污染物(NOx和SO2)浓度净化等方面,但研究都局限在城市道路绿化带及绿化带配置模式对大气污染物(NOx和SO2)浓度净化的定性描述上,都没有在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中给出一个具体的衰减大气污染物(NOx和SO2)浓度的林荫道。
[0004]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适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中的林荫道,净化城市街道环境中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提高城市林荫道环境空气质量。
【发明内容】
[0005]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中从道路板式、行道树及机非隔离绿带的结构、隔离绿带中植物选择及配置等方面提出了适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中大气污染物(NOx和SO2)浓度消减的林荫道,达到净化城市街道环境空气,提高城市林荫道环境空气质量的目的。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的林荫道,包括单行行道树林带、非机动隔尚绿带和机动隔尚绿带;其中,
[0007]林荫道的断面结构依次为单行行道树林带、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隔尚绿带、机动车道、机动隔离绿带、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隔离绿带、非机动车道和单行行道树林带;
[0008]机动隔离绿带为“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隔离绿带间隔“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隔离绿带的高低交错微峡谷机动隔离绿带;[0009]非机动隔离绿带为“疏林花镜式”非机动隔离绿带。
[0010]进一步地,平行型街道峡谷为街道两侧建筑物高度相同或类似的峡谷,所述峡谷的高宽比为0.6:1?1:1。
[0011]进一步地,街道的长度大于500m (米),宽度为25?30m。
[0012]进一步地,单行行道树林带的宽度为I. 5?I. 8m ;非机动隔离绿带的宽度为
1.5?2. Om ;机动隔离绿带的宽度为3. O?4. Om0
[0013]进一步地,“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隔离绿带以常绿大乔木和落叶大乔木品字型排列为上层,以常绿灌木和落叶灌木板块复合式组合为中层,以均匀种植的耐阴多年生草本为下层。
[0014]进一步地,“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隔离绿带以稀疏均匀种植的常绿灌木为上层,均匀分布的多年生地被草本为下层。
[0015]进一步地,“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隔离绿带长为12. 5?15. Om,宽为3. O?4. Om ;“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隔离绿带长为10. O?12. Om,宽为3. O?4. 0m。
[0016]进一步地,“疏林花镜式”非机动隔离绿带以稀疏均匀种植的落叶小乔木为上层,以密植的常绿或半常绿灌木为下层。
[0017]进一步地,单行行道树林带为落叶大乔木点状均匀种植。
[0018]进一步地,林荫道的植物均为乡土植物,满足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要求。
[0019]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中,在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中构建长度大于500m,宽度为25?30m的四幅式中间有隔离绿带的交通型林荫道系统,平行型峡谷为两侧建筑物高度相差不多的峡谷,峡谷高宽比(W/H)为0.6:1?1:1。四幅式中间有隔离绿带的交通型林荫道系统包括一条“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隔离绿带间隔“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隔离绿带的高低交错微峡谷机动车隔离绿带、两条“疏林花镜式”非机动车隔离绿带将车行道分为四条,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单行行道树共为五条林带。
[0020]单行行道树的结构具体为:落叶大乔木“点状”均匀种植,高度8. O?10. Om,胸径O. 20?O. 30m,枝下高3. O?3. 5m,冠幅6. O?7. Om,株距6. O?8. 0m。所述落叶大乔木包括悬铃木、榉树。
[0021]非机动车“疏林花镜式”隔离绿带结构为乔一灌复层结构,上层:落叶小乔木“点状”均匀种植,高度2. 5?3. Om,胸径O. 05?O. IOm,冠幅O. 8?I. Om,株距2. O?3. Om,所述落叶小乔木包括红枫、紫叶李;下层:常绿半常绿“花镜式绿篱”灌木密植,高度为O. 5?
O.7m,宽度为I. 4?I. 8m,所述常绿或半常绿灌木,包括小叶黄杨、金叶女贞。
[0022]高低交错微峡谷机动车隔离绿带包括“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隔离绿带和“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隔离绿带,其中,
[0023]“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隔离绿带为乔一灌一草复层结构,上层:常绿落叶混交大乔木“品字型”排列,高度5. O?7. Om,胸径O. 15?O. 25m,枝下高2. 5?3. Om,冠幅3. 5?
4.5m,株距4. O?5. Om,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数量比为2:1。所述常绿乔木包括香樟、广玉兰。所述落叶乔木包括枫杨、栾树、乌桕。中层:常绿落叶灌木板块复合式组合,高度2. O?
2.5m,冠幅I. 5?2. 5m,株距2. O?2. 5m,常绿灌木和落叶灌木数量比为3:2,所述常绿灌木包括夹竹桃、桂花;所述落叶灌木包括紫薇、木槿。下层:耐阴多年生草本均匀种植,高度
O.2?O. 3m,株距为O. 10?O. 20m,所述耐阴多年生草本包括玉簪、阔叶麦冬。[0024]“低矮型疏通开放式”机动车隔离绿带为灌一草复层结构,上层:常绿灌木稀疏均匀种植,高度O. 4~O. 5m,冠幅0.6-0. 7m,株距为1.0-2. 0m,所述常绿灌木包括海桐、小叶黄杨;下层:多年生地被草本均匀种植,高度为O. 15~O. 3m,株距为O. 20~O. 30m,所述多年生地被草本包括矮牵牛、金盏菊、鸡冠花。
[0025]本发明基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中NOx和SO2的空间分布规律,选择对污染物(NOx和SO2)吸收较强的树种,在街道的机非隔离绿带中配置乔灌草复层结构,通过植物对大气污染物(NOx和SO2)净化效应,消减街道大气污染物浓度;通过在机动车隔离绿带中配置“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间隔“低矮型疏通开放式”群落结构,并选择适合的机动车“高大型斑块复合式”与间隔“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隔离绿带长度比例,形成高低间隔交错长短不一的结构,促进街道与周围空气的水平运动,产生一个“微峡谷效应”,有利于机动车汽车尾气污染物(NOx和SO2)的水平扩散,从而降低机动车道大气污染物(NOx和SO2)的浓度。另外通过机动车道“高大型斑块复合式”与间隔“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隔离绿带配置模式构成群落间的疏透结构,使机动车尾气污染气体较快地扩散,不产生大量的滞留,同时通过非机动车“疏林花镜式”隔离绿带对机动车尾气污染气体的阻挡效应,最大限度消减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行人呼吸区域(I. 5~I. 7m)中大气污染(NOj^P SO2)浓度。综合强化城市平行街道峡谷中机非隔离绿带乔灌草复层配置净化效应、机动车隔离绿带“微峡谷效应”以及非机动车隔离绿带“绿篱”的阻挡效应,最大限度消减平行街道峡谷林荫道中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行人呼吸区域大气污染物(NOx和SO2)浓度。与常规街道绿化模式相比,可以降低NOx浓度
1、2~I. 6倍,降低SO2浓度I. 5~I. 8倍,达到净化城市环境空气,提高城市林荫道环境质量的目的。本发明方法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建造,适于在城市推广。
[0026]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图I是本发明的原理结构断面图;
[0028]图2是本发明的原理结构平面图;
[0029]图3是本发明的非机动车隔离绿带剖面图;
[0030]图4是本发明的机动车隔离绿带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如图I和2所示,分别为本发明的原理结构断面图和平面图,可以看出,本发明是在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中构建长度大于500m,宽度为25~30m的四幅式中间有隔离绿带的交通型林荫道系统。其中,平行型街道峡谷为两侧建筑物I高度相同或类似的峡谷,峡谷高宽比(W/H)为0.6:1~1:1。四幅式中间有隔离绿带的交通型林荫道,包括单行行道树林带
2、非机动隔尚绿带3和机动隔尚绿带4。林荫道的断面结构依次为单行行道树林带2、非机动车道5、非机动车隔尚绿带3、机动车道6、机动隔尚绿带4、机动车道6、非机动车隔尚绿带
3、非机动车道5和单行行道树林带2。
[0032]进一步,单行行道树林带2的宽度为I. 5~I. 8m ;非机动隔离绿带3的宽度为
I.5~2. Om ;机动隔离绿带4的宽度为3. O~4. Om0[0033]单行行道树林带2为落叶大乔木点状均匀种植。
[0034]如图3所示的本发明非机动车隔离绿带剖面图,非机动隔离绿带3为“疏林花镜式”非机动隔离绿带,以稀疏均匀种植的落叶小乔木为上层31,以密植的常绿或半常绿灌木为下层32。
[0035]如图4所示的本发明机动车隔离绿带剖面图,机动隔离绿带4为“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隔离绿带41间隔“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隔离绿带42高低交错微峡谷机动隔离绿带。其中,“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隔离绿带41以常绿大乔木和落叶大乔木品字型排列为上层411,以常绿灌木和落叶灌木板块复合式组合为中层412,以均匀种植的耐阴多年生草本为下层413 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隔离绿带41配置以高大乔木形成背景树,以中型灌木在前景形成一个个群落斑块组合,群落斑块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总体疏密结合;长为12. 5?15. Om,宽为3. O?4. 0m。“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隔离绿带42以稀疏均匀种植的常绿灌木为上层421,均匀分布的多年生地被草本为下层422 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隔离绿带42长为10. O ?12. Om,宽为 3. O ?4. Om。
[0036]实施例I
[0037]在上海普陀区平行街道峡谷中构建一条宽为25m的林荫道,街道峡谷宽高比(W/H) =0.6:1。
[0038]机动车的“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隔离绿带41长为12. 5m,“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隔离绿带42长为10. Om,宽为3. Om ;
[0039]街道断面结构:
[0040]单行行道树林带2 (宽度为I. 5m)——非机动车“疏林花镜式”隔离绿带3 (宽度为2. 5m)—机动车“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间隔“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高低交错隔离绿带4
(宽度为3.0m)-非机动车“疏林花镜式”隔离绿带3 (宽度为2. 5m)-单行行道树林
带2 (宽度为I. 5m)
[0041 ] 单行行道树林带2的结构:
[0042]落叶大乔木“点状”均匀种植,高度8. O?10. Om,胸径O. 20?O. 30m,枝下高3. O?3. 5m,冠幅6. O?7. Om,株距6. Om。所述落叶大乔木包括悬铃木、榉树。
[0043]非机动车隔离绿带3的结构为“疏林花镜式”乔一灌一复层结构:
[0044]上层31 :落叶小乔木“点状”均匀种植,高度2. 5?3. Om,胸径O. 05?O. IOm,冠幅
O.8?I. Om,株距2. Om,所述落叶小乔木,包括:红枫、紫叶李;
[0045]下层32 :常绿“花镜式绿篱”灌木密植,高度为O. 5?O. 7m,宽度为I. 4m,所述常绿灌木包括小叶黄杨、金叶女贞;
[0046]“高大型斑块复合式”机动车隔离绿带41,分为三层,具体为:
[0047]上层411 :常绿落叶混交大乔木“品字型”排列,高度5. O?7. Om,胸径O. 15?
O.20m,枝下高2. 5?3. Om,冠幅3. O?4. 5m,株距4. Om,常绿乔木:落叶乔木数量比=2:1。所述常绿乔木包括香樟、广玉兰。所述落叶乔木包括枫杨、栾树、乌桕。
[0048]中层412 :常绿落叶灌木板块复合式组合,高度2. O?2. 5m,冠幅I. 5?2. 5m,株距2. Om,常绿灌木:落叶灌木数量比=3 :2,所述常绿灌木包括夹竹桃、桂花;所述落叶灌木包括紫薇、木槿。
[0049]下层413 :耐阴多年生草本均匀种植,高度O. 2?O. 3m,株距为O. lm,所述耐阴多年生草本包括玉簪、阔叶麦冬。
[0050]“低矮型疏通开放式”机动车隔离绿带42,分为两层,具体为:
[0051]上层421 :常绿灌木稀疏均匀种植,高度O. 4?O. 5m,冠幅O. 6?O. 7m,株距为
I.0m,所述常绿灌木包括海桐、小叶黄杨;
[0052]下层422 :多年生地被草本均匀种植,高度为O. 15?O. 3m,株距为O. 20m,所述多
年生地被草本包括矮牵牛、金盏菊、鸡冠花。
[0053]按照以上设计,与常规平行街道峡谷中道路绿化相比,可以降低林荫道下行人呼吸区域NOx浓度I. 2倍,和SO2浓度I. 5倍,实现了净化环境空气质量,提高城市林荫道环境质量的作用。
[0054]实施例2
[0055]在上海浦东新区平行街道峡谷中构建一条宽为30m的林荫道,街道峡谷宽高比(ff/H)=0. 8:1ο
[0056]机动车“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隔离绿带41长为14m,“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隔离绿带42长为11. 2m,宽为3. 5m ;
[0057]街道断面结构:
[0058]单行行道树林带2 (宽度为I. 6m)——非机动车“疏林花镜式”隔离绿带3 (宽度为1.8m)—机动车“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间隔“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高低交错隔离绿带4
(宽度为3. 5m)-非机动车“疏林花镜式”隔离绿带3 (宽度为I. 8m)-单行行道树林
带2 (宽度为1.6m)
[0059]单行行道树林带2的结构:
[0060]落叶大乔木“点状”均匀种植,高度8. O?10. Om,胸径O. 20?O. 30m,枝下高3. O?3. 5m,冠幅6. O?7. Om,株距6. 5m。所述落叶大乔木包括悬铃木、榉树。
[0061]非机动车隔离绿带3结构:为“疏林花镜式”乔一灌一复层结构:
[0062]上层31 :落叶小乔木“点状”均匀种植,高度2. 5?3. Om,胸径O. 05?O. IOm,冠幅
O.8?L Om,株距2. 5m,所述落叶小乔木包括红枫、紫叶李;
[0063]下层32 :常绿“花镜式绿篱”灌木密植,高度为O. 5?O. 7m,宽度为I. 6m,所述常绿灌木,包括:小叶黄杨、金叶女贞;
[0064]“高大型斑块复合式”机动车隔离绿带41,分为三层,具体为:
[0065]上层411 :常绿落叶混交大乔木“品字型”排列,高度5. O?7. Om,胸径O. 15?
0.20m,枝下高2. 5?3. Om,冠幅3. O?4. 5m,株距4. 5m,常绿乔木:落叶乔木数量比=2: I。所述常绿乔木包括香樟、广玉兰。所述落叶乔木包括枫杨、栾树、乌桕。
[0066]中层412 :常绿落叶灌木板块复合式组合,高度2. O?2. 5m,冠幅I. 5?2. 5m,株距2. 3m,常绿灌木:落叶灌木数量比=3:2,所述常绿灌木包括夹竹桃、桂花;所述落叶灌木包括紫薇、木槿。
[0067]下层413 :耐阴多年生草本均匀种植,高度O. 2?O. 3m,株距为O. 15m,所述耐阴多
年生草本包括玉簪、阔叶麦冬。
[0068]“低矮型疏通开放式”机动车隔离绿带42,分为两层,具体为:
[0069]上层421 :常绿灌木稀疏均匀种植,高度O. 4?O. 5m,冠幅O. 6?O. 7m,株距为
1.5m,所述常绿灌木包括海桐、小叶黄杨、洒金桃叶珊瑚;[0070]下层422 :多年生地被草本均匀种植,高度为O. 15?O. 3m,株距为O. 25m,所述多
年生地被草本包括矮牵牛、金盏菊、鸡冠花。
[0071]按照以上设计,与常规平行街道峡谷中道路绿化相比,可以降低林荫道下行人呼吸区域NOx浓度I. 4倍,和SO2浓度I. 6倍,实现了净化环境空气质量,提高城市林荫道环境质量的作用。
[0072]实施例3
[0073]在上海嘉定区平行街道峡谷中构建一条宽为30m的林荫道,街道峡谷宽高比(W/H) =1:1 ο
[0074]机动车“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隔离绿带长为15m,“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隔离绿带长为12m,宽为4. Om ;
[0075]街道断面结构:
[0076]单行行道树林带2 (宽度为I. Sm)——非机动车“疏林花镜式”隔离绿带3 (宽度为2. Om)—机动车“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间隔“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高低交错隔离绿带4
(宽度为5.0m)-非机动车“疏林花镜式”隔离绿带3 (宽度为2.0m)-单行行道树林
带2 (宽度为1.8m)
[0077]单行行道树林带2的结构:
[0078]落叶大乔木“点状”均匀种植,高度8. O?10. 0m,胸径O. 20?O. 30m,枝下高3. O?3. 5m,冠幅6. O?7. Om,株距7. Om。所述落叶大乔木包括悬铃木、榉树。
[0079]非机动车隔离绿带3结构:为“疏林花镜式”乔一灌一复层结构:
[0080]上层31 :落叶小乔木“点状”均匀种植,高度2. 5?3. Om,胸径O. 05?O. IOm,冠幅
O.8?L Om,株距3. Om,所述落叶小乔木包括红枫、紫叶李;
[0081]下层32 :常绿“花镜式绿篱”灌木密植,高度为O. 5?O. 7m,宽度为I. Sm,所述常绿灌木包括小叶黄杨、金叶女贞;
[0082]“高大型斑块复合式”机动车隔离绿带41,分为三层,具体为:
[0083]上层411 :常绿落叶混交大乔木“品字型”排列,高度5. O?7. Om,胸径O. 15?
O.20m,枝下高2. 5?3. Om,冠幅3. 5?4. 5m,株距5. Om,常绿乔木:落叶乔木数量比=2:1。所述常绿乔木包括香樟、广玉兰。所述落叶乔木包括枫杨、栾树、乌桕。
[0084]中层412 :常绿落叶灌木板块复合式组合,高度2. O?2. 5m,冠幅I. 5?2. 5m,株距2. 5m,常绿灌木:落叶灌木数量比=3 :2,所述常绿灌木包括夹竹桃、桂花;所述落叶灌木包括紫薇、木槿。
[0085]下层413 :耐阴多年生草本均匀种植,高度O. 2?O. 3m,株距为O. 20m,所述耐阴多
年生草本包括玉簪、阔叶麦冬。
[0086]“低矮型疏通开放式”机动车隔离绿带42,分为两层,具体为:
[0087]上层421 :常绿灌木稀疏均匀种植,高度O. 4?O. 5m,冠幅O. 6?O. 7m,株距为
2.Om,所述常绿灌木包括海桐、小叶黄杨;
[0088]下层422 :多年生地被草本均匀种植,高度为O. 15?O. 3m,株距为O. 3m,所述多年生地被草本包括矮牵牛、金盏菊、鸡冠花。
[0089]按照以上设计,与常规平行街道峡谷中道路绿化相比,可以降低林荫道下行人呼吸区域NOx浓度I. 6倍,和SO2浓度I. 8倍,实现了净化环境空气质量,提高城市林荫道环境质量的作用。
[0090]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适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的林荫道,包括单行行道树林带、非机动隔离绿带和机动隔离绿带;其特征在于, 林荫道的断面结构依次为单行行道树林带、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隔离绿带、机动车道、机动隔离绿带、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隔离绿带、非机动车道和单行行道树林带; 所述机动隔离绿带为“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隔离绿带间隔“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隔离绿带的高低交错微峡谷机动隔离绿带; 所述非机动隔离绿带为“疏林花镜式”非机动隔离绿带。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适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的林荫道,其中,所述平行型街道峡谷为街道两侧建筑物高度相同或类似的峡谷,所述峡谷的高宽比为0.6:1?1:1。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适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的林荫道,其中,所述街道的长度大于500m,宽度为25?30m。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适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的林荫道,其中,所述单行行道树林带的宽度为I. 5?I. 8m ;所述非机动隔离绿带的宽度为I. 5?2. Om ;所述机动隔离绿带的宽度为3. O?4. 0m。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适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的林荫道,其中,所述“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隔离绿带以常绿大乔木和落叶大乔木品字型排列为上层,以常绿灌木和落叶灌木板块复合式组合为中层,以均匀种植的耐阴多年生草本为下层。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适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的林荫道,其中,所述“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隔离绿带以稀疏均匀种植的常绿灌木为上层,均匀分布的多年生地被草本为下层。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适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的林荫道,其中,所述“高大型斑块复合式”隔离绿带长为12. 5?15. Om,宽为3. O?4. Om ;所述“低矮型疏通开放式”隔离绿带长为10. O?12. Om,宽为3. O?4. Om。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适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的林荫道,其中,所述“疏林花镜式”非机动隔离绿带以稀疏均匀种植的落叶小乔木为上层,以密植的常绿或半常绿灌木为下层。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适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的林荫道,其中,所述单行行道树林带为落叶大乔木点状均匀种植。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适于城市平行型街道峡谷的林荫道,其中,所述林荫道的植物为乡土植物。
【文档编号】E01C1/00GK103485248SQ201310347682
【公开日】2014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9日
【发明者】阚丽艳, 郭健康, 靳思佳, 李蔷强, 王瑛, 杨瑞卿, 车生泉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