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道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2647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园林道路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绿道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绿道是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它是一种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绿色空间通道。在我国广东省,已经在珠三角率先建成总长约1678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目前在我国在绿道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结合研究还较少。绿道大部分还是用于旅游观光。为了绿道植物的灌溉,在道路绿带中安装了自动喷灌系统,虽然节省了人工,但仍然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有悖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雨水的综合利用方面,雨水利用装置采用的还是蓄水池。蓄水池为混凝土,建筑施工周期长占地面大,而且蓄水池建造于地下,长期使用后水池中的底部沉淀不易排出,整个系统自动化程度低,使用成本较高,而且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透水性能的绿道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铺设方便,质量稳定,环保美观。本实用新型将绿道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结合起来,在确保城市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绿道区域的收集、积存、渗透和净化,可以有效缓解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压力,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

为实现上述目的和达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绿道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包括透水路面结构、导水管和蓄水渠。

进一步的,所述的透水路面结构自上而下包括装饰性透水面层、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级配砂滤层和素土基层。

进一步的,所述装饰性透水面层厚度为2.5~3.5cm,所述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厚度为10~18cm、所述级配砂滤层厚度为6~12cm,所述素土基层厚度为5~10cm。

进一步的,所述的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的孔隙率为15~18%,所述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的透水系数为0.16~0.2mm/s。

进一步的,所述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开有导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的蓄水渠通过连接面与透水路面结构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面开有孔洞。

本实用新型的绿道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收集和利用雨水的流程为雨水→透水路面结构→导水管→蓄水渠→素土基层→雨水回收利用。

装饰性透水面层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制成,可根据城市内绿道的不同环境需求,采用不同颜色的彩色透水混凝土层作为装饰性透水面层,提高路面的可设计性和美观性。

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采用透水混凝土制成,基层的孔隙率为15~18%,透水系数为0.16~0.2mm/s,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开有导水管。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当降水强度小时,雨水经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渗入级配砂滤层,再进入素土基层;当降水强度大时,雨水迅速经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的导水管收集导入蓄水渠,有效避免素土基层积水过多而变软。

用透水混凝土制成的装饰性透水面层和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可以防止路面积水,夜间行走时路面不反光,增加了路面安全性和绿道通行舒适性。大孔隙率能的透水混凝土基层还能降低车辆行驶时的路面噪声,创造舒适的交通环境。

级配砂滤层,沙子石头按粒径从小到大自下而上分布,用来作为废水污水处置中过滤设施砂滤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实用新型中,级配砂滤层可吸附一些重金属离子,起到雨水过滤作用,避免受污染的雨水再经过素土基层渗入植物的根系,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蓄水渠通过连接面与透水路面结构相连,蓄水渠开在绿道的旁边,连接面开有孔洞,当素土基层较干旱时,蓄水渠的水则通过孔洞渗入素土基层,实现雨水的二次利用,节水环保。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将绿道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结合起来,在确保城市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绿道区域的收集、积存、渗透和净化;本实用新型的透水路面结构采用多层路面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质量稳定;透水路面结构的装饰性透水面层、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级配砂滤层和素土基层,连同导水管、连接面和蓄水渠,可以增强绿道路面的透水能力,完成了雨水的收集积存和二次利用,可以有效缓解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压力,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路面整齐美观,具有较强的设计性和路面装饰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绿道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包括透水路面结构1、导水管6和蓄水渠7。所述的透水路面结构1自上而下包括装饰性透水面层2、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级配砂滤层4和素土基层5。本实用新型的透水路面结构采用多层路面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质量稳定,铺设方便。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做如下改进。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装饰性透水面层2厚度为2.5~3.5cm,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厚度为10~18cm、级配砂滤层4厚度为6~12cm,素土基层5厚度为5~10c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的孔隙率为15~18%,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的透水系数为0.16~0.2mm/s。当降水强度小时,雨水经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渗入级配砂滤层,再进入素土基层5;当降水强度大时,雨水迅速经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的导水管6收集导入蓄水渠7,有效避免素土基层积水过多而变软。

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采用透水混凝土制成,基层的孔隙率为15~18%,透水系数为0.16~0.2mm/s,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开有导水管。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当降水强度小时,雨水经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渗入级配砂滤层,再进入素土基层;当降水强度大时,雨水迅速经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的导水管收集导入蓄水渠,有效避免素土基层积水过多而变软。

用透水混凝土制成的装饰性透水面层和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可以防止路面积水,夜间行走时路面不反光,增加了路面安全性和绿道通行舒适性。大孔隙率能的透水混凝土基层还能降低车辆行驶时的路面噪声,创造舒适的交通环境。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3开有导水管6。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蓄水渠7通过连接面8与透水路面结构1相连。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连接面8开有孔洞。当素土基层5较干旱时,蓄水渠7的水则通过孔洞渗入素土基层5,实现雨水的二次利用,节水环保。

本实用新型将绿道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结合起来,在确保城市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绿道区域的收集、积存、渗透和净化;本实用新型的透水路面结构采用多层路面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质量稳定;透水路面结构的装饰性透水面层、大孔透水混凝土基层、级配砂滤层和素土基层,连同导水管、连接面和蓄水渠,可以增强绿道路面的透水能力,完成了雨水的收集积存和二次利用,可以有效缓解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压力,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路面整齐美观,具有较强的设计性和路面装饰效果。

以上内容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