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淤泥地基段路桥衔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0053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路桥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深淤泥地基段路桥衔接结构。



背景技术:

桥梁与道路衔接的部位往往由于桥梁与路基的沉降不一致,导致其衔接处出现错台,从而使车辆行驶至该处时产生颠簸、跳跃的现象,称为桥头跳车。桥头跳车现象不仅影响了驾驶的安全性及舒适性,降低了车辆的使用寿命,而且由于桥头跳车时产生较大的冲击荷载,对桥梁与道路衔接处结构造成频繁破坏,进而影响到桥梁结构的正常工作性能。常规上,通过对台后路基进行处理,然后在路基上面增设桥台搭板避免桥头跳车现象的出现。

常规的台后路基处理方法有如下几种:

换填法:先挖除现状软弱地基,换填级配碎石或灰土后再进行结构施工。该法往往适用于较浅的路基处理。

堆载预压法:在该处先进行填土,采用堆载预压或利用重型车辆作为预压荷载,待地基达到一定强度后,再挖去填土,进行结构施工。该法工期长,对软弱土层较厚的软基路段效果不大,剩余沉降量大。

强夯法:利用起重设备将很重的夯锤起吊到一定高度,让其自由下落,利用其产生的较大的冲击能对土层进行强力夯实,以提高土层强度、降低压缩性。此法对周边建筑物影响大,容易造成破坏。

但是,当台后路基的地质为深度达十米甚至几十米深的淤泥质土时,按以上常规的处理方法,难以达到设计要求。

当道路的路基为深度较深的淤泥质软土时,通常采用粉喷桩进行软土地基处理。粉喷桩是利用水泥、石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搅拌,利用固化剂和软土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整体性、水稳性和强度较高的优质地基。

但是按照现有技术施工时,粉喷桩只实施至搭板末端位置,这就导致路桥衔接处路基沉降率仍不一致,桥头跳车情况转移至搭板末端部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淤泥地基段路桥衔接结构,改善现有在深淤泥地基段路桥衔接处沉降率不能完全一致所导致的桥头跳车等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深淤泥地基段路桥衔接结构,所述路桥衔接结构的范围自桥台结构顺延至道路两倍于桥台搭板长度之处,包括设置于桥台结构后深淤泥地基内的加密布置的粉喷桩路基段,所述加密布置的粉喷桩路基段内设有多个粉喷桩,相邻的所述粉喷桩之间按规范规定的桩间距最小值布置;所述加密布置的粉喷桩路基段起于距离所述桥台结构一倍于所述粉喷桩桩径长度之处,止于距离所述桥台结构两倍于所述桥台搭板长度之处;所述加密布置的粉喷桩顶部铺设有级配碎石层。

进一步地,所述级配碎石层的数量为多层,每层所述级配碎石层之间均设有一层钢塑格栅,所述钢塑格栅的长度大于所述加密布置的粉喷桩路基段的长度。在级配碎石层顶铺设钢塑格栅

进一步地,所述级配碎石层的厚度为5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设计,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距离桥台结构两倍桥台搭板长度处开始进行粉喷桩加密布置处理直至距离桥台结构一倍粉喷桩桩径长度之处,增强了路桥衔接处路基的强度和整体性,减小了桥梁和道路路基之间的沉降差,从而有效消除了深淤泥地基段路桥衔接处的桥头跳车现象,保障了行车安全和桥梁结构的正常工作性能,延长了桥梁使用寿命。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深淤泥地基段路桥衔接结构;2加密布置的粉喷桩路基段;21粉喷桩;3级配碎石层;4钢塑格栅;5桥台结构;6正常布置的粉喷桩路基段;7桥台搭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一种深淤泥地基段路桥衔接结构1,包括设置于桥台结构5后深淤泥地基内的加密布置的粉喷桩路基段2,加密布置的粉喷桩路基段2内设有多个粉喷桩21,相邻的粉喷桩21之间按照规范规定的桩间距最小值布置;加密布置的粉喷桩路基段2起于距离桥台结构一倍于粉喷桩桩径长度S2之处,止于距离桥台结构5两倍于桥台搭板7长度S1之处;加密布置的粉喷桩路基段2顶部铺设有级配碎石层3;级配碎石层3的数量为多层,每层级配碎石层3的厚度为50cm,为了加强路桥衔接段的路基整体性,每层级配碎石层3之间均设有一层钢塑格栅4,钢塑格栅4的长度大于加密布置的粉喷桩路基段2的长度。相应地,深淤泥地基段路桥衔接结构1临近道路方向的深淤泥路基下则是正常布置的粉喷桩路基段6。

级配碎石层的层数由加密布置的粉喷桩顶至路面的高度差决定,高度差越大,级配碎石层的层数越多,反之则层数越少。

本实用新型增强了路桥衔接处路基的强度和整体性,减小了桥梁和道路路基之间的沉降差,从而有效消除了深淤泥地基段路桥衔接处的桥头跳车现象,保障了行车安全和桥梁结构的正常工作性能,延长了桥梁使用寿命。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