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涵洞施工移动式桁架系统及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95731发布日期:2018-10-19 19:00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涵管隧道明挖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的涵洞施工移动式桁架系统及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在涵管隧道明挖施工中,拱身钢筋绑扎传统做法是依托拱身内模板作为平台进行施工的,内模板占用时间长,功效低,由于工程设备巨大,传统的台车移动时间和人工投入大,模板利用率低;现有的设备系统几乎是按照实际情况度量设定,在完成项目后,无法实现二次继续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的涵洞施工移动式桁架系统,所述系统由桁架模块、行走机构和钢筋成型支撑模块连接组建而成;

所述桁架模块由通过立柱连接支撑的上层桁架和下层桁架组成;

所述行走机构由电机、导轨和滑动轮组组成;

所述钢筋成型支撑模块由钢管组和顶托组建形成。

进一步方案为,

所述桁架模块中的上层桁架由14个立柱、7个横梁和1个纵梁连接组建而成。

进一步方案为,

所述桁架模块中的下层桁架由10个立柱、22个斜拉杆、14个横梁、4个纵梁连接组建而成。

进一步方案为,

所述桁架模块中的上层桁架通过设置顶跨实现升降,所述顶跨对称焊接安装在上层桁架的2个立柱上,调节顶跨就位后用销钉与下层桁架立柱连接固定,形成稳固结构。

进一步方案为,

所述顶跨为两个。

进一步方案为,

所述钢筋成型支撑模块中钢管组分为横向水平钢管和纵向水平钢管,所述顶托为可调顶托,所述横向水平钢管焊接在桁架梁上,顶托外侧焊接5根纵向水平钢管,其通过所述顶托上的顶托螺丝实现支撑模块准确就位。

进一步方案为,

所述行走机构中的滑动轮组为安装于移动式桁架系统底部的4个行走轮,与相适配的导轨活动衔接,所述电机为整个系统提供动力。

进一步方案为,

所述该系统的施工工艺步骤如下:

(1)桁架操作平台就位:做好准备工作,将移动式桁架系统操作平台准备就位,根据拱身弧形钢筋弧度、间距、排距、数量确定拱身钢筋支撑模块的钢管、顶托的数量及搭设位置;

(2)升降系统调节到预定高度;

(3)粗就位:拱身钢筋支撑模块的横向水平钢管伸展粗就位;

(4)精确定位:通过调节顶托螺丝伸展和缩进来控制纵向水平钢管的位置;

(5)竹架板铺设:在钢筋支撑模块上铺设若干竹架板;

(6)拱身钢筋绑扎:

a.在拱脚施工时预埋与拱圈连接的预埋钢筋,同一拱脚处套丝钢筋梅花布置,预埋钢筋需与拱段主钢筋同种规格,深入拱脚混凝土内长度不小于35d;

b.环向钢筋采用吊装,人工配合就位与预埋钢筋一端直螺纹连接,另一端采用双面搭接焊,确保钢筋位置准确。

c.拱身上下两层钢筋网片之间采用“s”形钢筋焊接支撑,所用钢筋规格同拱身弧形钢筋。

d.在钢筋网片与支撑筋交点处外侧安装混凝土垫块,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内外模板间距。;

(7)水平支撑系统收回:作业完后,收回拱身钢筋支撑模块的横向水平钢管;

(8)升降系统回落:

(9)平台移至下一施工单元重复作业:驱动行走机构,活动至下一地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采用电机驱动桁架操作平台在导轨上移动行走和再就位,实现拱身单元化钢筋绑扎流水作业,降低台车移动再就位人工投入,提高了拱身钢筋的绑扎效率,相应地减少了模板的有效使用时间和投入量,提高了模板利用率;

2.操作平台采用型钢制作,桁架受力体系合理,材料投入量少,一次加工,多次重复利用,体现了工具化节能绿色施工理念。

3.该装置使用时采用先绑扎拱身钢筋,后支设拱身模板的明挖拱形涵洞使用方法,颠覆了明挖作业条件下,使得作业更加高效。

附图说明

图1是该系统结构示意图1;

图2是该系统结构示意图2;

图3是该系统结构实物图1;

图4是该系统结构实物图2;

图5是顶跨部件的实物图;

图6是钢筋成型支撑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7是钢筋成型支撑模块结构实物图;

图8是电机驱动轮实物图;

图9是本发明施工工艺流程图。

1.桁架模块;2.行走机构;3.钢筋成型支撑模块;4.顶托;5.横向水平钢管;6.纵向水平钢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但是应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具体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移动式桁架系统由桁架模块1、行走机构2和钢筋成型支撑模块3连接组建而成;桁架模块1由通过立柱连接支撑的上层桁架和下层桁架组成;行走机构2由电机、导轨和滑动轮组组成;钢筋成型支撑模块3由钢管组和顶托4组建形成,桁架模块1中的上层桁架由14个立柱、7个横梁和1个纵梁连接组建而成,桁架模块1中的下层桁架由10个立柱、22个斜拉杆、14个横梁、4个纵梁连接组建而成。

如图5所示,桁架模块1中的上层桁架通过设置顶跨实现升降,顶跨对称焊接安装在上层桁架的2个立柱上,调节顶跨就位后用销钉与下层桁架立柱连接固定,形成稳固结构,其中需要顶跨两个就可以了。

如图9所示,该发明设备系统的施工工艺如下:

1.施工准备

(1)根据施工图纸和有关规范及标准图集,编制钢筋配料单。

(2)操作平台加工制作完成后,进行检查验收,并进行试运转。

2.(1)桁架操作平台就位:做好准备工作,将移动式桁架系统操作平台准备就位,根据拱身弧形钢筋弧度、间距、排距、数量确定拱身钢筋支撑模块的钢管、顶托的数量及搭设位置;

(2)升降系统调节到预定高度;

(3)粗就位:拱身钢筋支撑模块的横向水平钢管伸展粗就位;

(4)精确定位:通过调节顶托螺丝伸展和缩进来控制纵向水平钢管的位置;

(5)竹架板铺设:在钢筋支撑模块上铺设若干竹架板;

(6)拱身钢筋绑扎:

a.在拱脚施工时预埋与拱圈连接的预埋钢筋,同一拱脚处套丝钢筋梅花布置,预埋钢筋需与拱段主钢筋同种规格,深入拱脚混凝土内长度不小于35d;

b.环向钢筋采用吊装,人工配合就位与预埋钢筋一端直螺纹连接,另一端采用双面搭接焊,确保钢筋位置准确。

c.拱身上下两层钢筋网片之间采用“s”形钢筋焊接支撑,所用钢筋规格同拱身弧形钢筋。

d.在钢筋网片与支撑筋交点处外侧安装混凝土垫块,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内外模板间距。;

(7)水平支撑系统收回:作业完后,收回拱身钢筋支撑模块的横向水平钢管;

(8)升降系统回落:

(9)平台移至下一施工单元重复作业:驱动行走机构,活动至下一地点。

具体实施例2

如图6、图7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钢筋成型支撑模块3中钢管组分为横向水平钢管5和纵向水平钢管6,所述顶托4为可调顶托4,所述横向水平钢管5焊接在桁架梁上,顶托4外侧焊接5根纵向水平钢管6,其通过所述顶托4上的顶托4螺丝实现支撑模块准确就位。

所述横向水平钢管5和纵向水平钢管6为具有可伸缩结构钢管,通过调节螺丝调节锁紧,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具体实施例3

如图8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行走机构2中的滑动轮组为安装于移动式桁架系统底部的4个行走轮,与相适配的导轨活动衔接,电机为整个系统提供动力。

该装置使用时采用先绑扎拱身钢筋,后支设拱身模板的明挖拱形涵洞使用方法,颠覆了明挖作业条件下,使得作业更加高效。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