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通隧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49003发布日期:2020-02-07 22:55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一种交通隧洞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交通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通隧洞。



背景技术:

在山地丘陵区的城市建设中,市政交通设计中,隧洞广泛应用,作为城市机动车、非机动车辆及行人通行通道。目前隧洞结构在设计时,技术及经验均已发展较成熟,但车辆通行过程中隧洞中的噪声对车辆自身行驶,非机动车辆和行人通行等均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而实际工程中,加之目前对降噪方便的研究也暂未有较大的突破性成果,交通隧洞对隧洞降噪减噪方面的考虑还比较薄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降低传统市政交通隧洞中车辆通行过程中噪音影响的交通隧洞。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交通隧洞,包括道路及位于道路上方的洞身,所述道路包括路基层和位于路基层上的路面层,所述路面层设有机动车道;所述洞身从外到内依次为第一混凝土层和吸音混凝土层;所述机动车道为降噪路面层。

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低噪声路面和吸音混凝土层的结合,对噪音从源头和传播途径进行双重控制,达到减弱噪音的目的,降低隧洞中的安全隐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降噪路面层为降噪功能层或多孔隙降噪结构层。降噪路面层一般为耗磨材料,如ogfc(开级配抗滑表层)。降噪路面层可降低3~8db的噪声。

所述路面层还设有非机动车道,所述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沿道路宽度方向依次排列。

所述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设有隔离桩。

所述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靠近洞身的一端均开设有集水沟。

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和吸音混凝土层之间还设有第二混凝土层。

所述第一混凝土层为一次支护喷混凝土层,所述第二混凝土层为二次衬砌混凝土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可在不增加工程投资及不影响工程进度的前提下,采用低噪声路面和吸音混凝土结合,对噪音从源头和传播途径进行双重控制,达到减弱噪音的目的,有效降低传统市政交通隧洞中车辆通行过程中噪音影响,提高非机动车辆和行人通行安全性,减少隧洞中交通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交通隧洞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第一混凝土层;2、第二混凝土层;3、吸音混凝土层;4、路基层;5、路面层;6、集水沟;7、隔离桩;8、机动车道;9、非机动车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交通隧洞,包括道路及位于道路上方的洞身,洞身从外到内依次为第一混凝土层1(一次支护喷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2(二次衬砌混凝土层)和吸音混凝土层3;道路包括路基层4和位于路基层4上的路面层5,路面层5沿道路宽度方向分为机动车道8和非机动车道9,机动车道8和非机动车道9之间设有隔离桩7,机动车道8和非机动车道9彼此远离的一端开设有集水沟6。机动车道8为降噪路面层。降噪路面层可为降噪功能层或多孔隙降噪结构层。

本实施例的交通隧洞施工过程如下:

s1:在隧洞开挖完成后,进行一次支护喷混凝土层的施工,(锚杆和喷混凝土厚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保证隧道稳定安全。

后进行二次衬砌混凝土层的施工,二次支护衬砌混凝土层的厚度及配筋可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及隧洞大小确定,在围岩情况较好时,可以取消。

s2:在进行二次支护衬砌混凝土层2浇筑过程中,在其外表面固定和砌筑一层吸音混凝土层3,吸音混凝土层3的厚度及型式可根据相关试验确定。吸音混凝土层3与二次支护衬砌混凝土层2牢固结合,固定。

s3:对隧洞交通道路进行施工,先路基层4的实施,待路基层4施工完毕后,机动车道8位置铺设低噪声路面层。后进行相关附属结构如集水沟6、隔离桩7、非机动车道9的路面层等施工。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的限制,虽然本申请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的变动或修饰均等同于等效实施案例,均属于技术方案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