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跨连续梁桥梁的桥头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84534发布日期:2020-06-05 20:24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跨连续梁桥梁的桥头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建筑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跨连续梁桥梁的桥头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桥头建筑在桥梁建筑中主要用于对桥梁的两端部进行加固支撑,同时在现代化的今天,桥头建筑也承担着美化桥梁的作用,往往在其顶端设计呈具有特色风格的建筑结构,如古典楼阁等。由于桥头建筑建造于桥梁头部下方的水岸上,从而值得考虑的是,桥头建筑是否可以实现使水岸与桥梁相互通行,从而实现两个位置上的人更加方便的进行转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供行人方便从桥面转移至水岸的多跨连续梁桥梁的桥头建筑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多跨连续梁桥梁的桥头建筑结构,包括桥体以及设置在桥体头部桥面两侧的观景台,所述观景台上方设置有避风亭,所述观景台下方设置有用于加固所述桥体以及支撑所述观景台的桥堡,所述桥堡搭建于所述桥体头部下方的水岸上,所述桥堡内设置有连接所述桥体桥面以及桥体下方水岸的通道,所述通道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桥堡底端以及所述避风亭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借助桥堡内的通道使桥面上方的行人可以直接下至桥体下方的水岸上,使行人无需绕路,有效利用垂直空间,降低桥梁头部的交通压力;同时桥堡上方设置的观景台与避风亭可提供在桥梁上需要休息的行人空间而不占用桥梁的交通所需空间,有效利用水平空间的同时提高桥梁的整体美观度与功能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桥堡内竖直开设有连通至所述避风亭的空腔,所述通道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绕设柱以及螺旋绕设在所述绕设柱上的螺旋坡道,所述螺旋坡道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绕设柱以及所述空腔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螺旋坡道从所述空腔的底端绕所述绕设柱螺旋上升至连接所述观景台,所述桥堡底端开设有与所述螺旋坡道尾端连接的堡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旋坡道可使行人从桥梁与水岸之间转移时的垂直距离变为垂直度更低、适合人行走的坡道,从而避免因为垂直度过大行人无法行走,同时螺旋式的坡道可有效利用三维空间,避免占用过大水平面积,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旋坡道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用于防止物体沿所述螺旋坡道持续滚落的折行段,所述折行段与其下游螺旋坡道的连接处高于所述折行段与其上游螺旋坡道的连接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借助折行段使螺旋坡道在螺旋上升的同时具有向下导向的部分坡道,也可理解为螺旋坡道在螺旋下降的同时具有向上导向的部分坡道,从而物品在螺旋坡道上滚落时不会持续滚至螺旋坡道的底部,当物品滚至螺旋坡道的折行段时,由于需要向上越过折行段与螺旋坡道下游的连接处,从而实现减速与停止,进而提升螺旋坡道的安全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空腔内壁以及所述绕设柱上均绕设有供所述通道上行人抓握的防滑抓杆,所述防滑抓杆与所述通道绕设旋向一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借助防滑抓杆使行人在螺旋坡道内避免摔倒、提高安全性的同时还可根据行人的使用方式给上行的行人提供助力、或下行的行人提供阻力,最终进一步提高螺旋坡道的稳定性与实用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避风亭内设置有围绕在所述空腔顶部开口并用于防止行人坠入所述通道内的围栏,所述围栏在所述通道与所述观景台连接处呈缺口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处于避风亭的人在不小心时从空腔的顶部开口坠入螺旋坡道内,提高本方案的安全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观景台周沿设置有伸出所述桥堡顶端的悬空部,所述悬空部与所述桥堡之间设置有若干用于加固的加固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悬空部的设置更加扩大桥梁桥面可驻足的空间,避免驻足的人们占用过多交通空间,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增大桥梁的容纳空间。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固梁顶端与所述观景台底面固定连接、底端与所述桥堡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加固梁呈倾斜设置并与所述观景台以及所述桥堡侧壁构成三角形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梁与桥堡侧壁以及观景台底面形成的三角形结构可使观景台伸出桥堡的部分更加稳定,提高桥梁观景台的安装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桥体桥面的边沿以及所述悬空部边沿设置有相互连接的防护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行人在意外发生时从桥梁上掉落的可能,进一步提高桥梁以及观景台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实现桥面与水岸的直接连通,使行人可方便转移;

(2)观景台扩大桥面面积,实现降低行人占用桥面的交通空间,从而减少交通隐患并提供交通便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避风亭内部示意图;

图3是螺旋坡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桥体;2、观景台;3、桥堡;4、避风亭;5、悬空部;6、加固梁;7、防护栏;8、空腔;9、绕设柱;10、螺旋坡道;11、堡口;12、折行段;13、围栏;14、防滑抓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多跨连续梁桥梁的桥头建筑结构,包括桥体1,桥体1的两头位于河道两边的水岸上方。同时,在桥体1头部桥面的两侧水平向外延伸设置有观景台2,并在观景台2的下方水岸上搭建有用于支撑观景台2的桥堡3。桥堡3的顶端与观景台2的底部连接。在观景台2上方还设置有用于遮风挡雨的避风亭4,可供桥面上的行人进入活动或休息。观景台2的周沿向外延伸设置有伸出桥堡3顶端的悬空部5,悬空部5与桥堡3之间设置有若干用于加固的加固梁6。加固梁6顶端与观景台2底面固定连接、底端与桥堡3侧壁固定连接,加固梁6呈倾斜设置并与所述观景台2以及所述桥堡3侧壁构成三角形结构,使悬空部5的承重能力更加稳定。同时在桥体1桥面的边沿以及所述悬空部5边沿设置有相互连接的防护栏7,降低意外情况的发生几率。

参照图2与图3,为实现桥面的行人可借助桥堡3方便的移动至水岸上,在桥堡3内开始有竖直的柱状空腔8,且空腔8顶部在观景台2台面上形成敞口且处于避风亭4内,同时在空腔8内竖直设置有直径小于空腔8内径且与空腔8共轴的绕设柱9,绕设柱9底端搭建在水岸上,顶端与避风亭4的顶面连接。在绕设柱9与空腔8所形成的环形筒状空间内设置有供行人转移的通道,通道由螺旋绕设在绕设柱9外的螺旋坡道10构成,螺旋坡道10的两侧分别与绕设柱9以及空腔8的内壁固定连接,同时在空腔8的底部开设有与螺旋坡道10底端连接的堡口11,以便于行人进出空腔8。

参照图3,螺旋坡道10在空腔8内的绕设过程中间隔形成有若干用于防止物体沿螺旋坡道10持续滚落的折行段12,折行段12与其下游螺旋坡道10的连接处高于折行段12与其上游螺旋坡道10的连接处。从而当物体在螺旋坡道10上滚落至折行段12时将有效减速或停止该滚落物体。

参照图2,为避免避风亭4内的行人意外坠入处于避风亭4内的空腔8开口,在避风亭4内的空腔8开口围绕设置有围栏13,且围栏13在螺旋坡道10与观景台2的连接处呈缺口设置,供行人从桥面进入螺旋坡道10内。

参照图3,同时,空腔8内壁以及绕设柱9上均绕设有供螺旋坡道10上的行人抓握的防滑抓杆14,防滑抓杆14与螺旋坡道10绕设旋向一致。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借助桥堡3内的螺旋坡道10使桥面上方的行人可以直接下至桥体1下方的水岸上,使行人无需绕路,有效利用垂直空间,降低桥梁头部的交通压力;同时桥堡3上方设置的观景台2与避风亭4可提供在桥梁上需要休息的行人空间而不占用桥梁的交通所需空间,有效利用水平空间的同时提高桥梁的整体美观度与功能性;借助折行段12使螺旋坡道10在螺旋上升的同时具有向下导向的部分坡道,也可理解为螺旋坡道10在螺旋下降的同时具有向上导向的部分坡道,从而物品在螺旋坡道10上滚落时不会持续滚至螺旋坡道10的底部,当物品滚至螺旋坡道10的折行段12时,由于需要向上越过折行段12与螺旋坡道10下游的连接处,从而实现减速或停止,进而提升螺旋坡道10的安全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