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位管理的智能升降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35171发布日期:2020-04-24 22:03阅读:62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车位管理的智能升降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位管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车位管理的智能升降桩。



背景技术:

升降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道路的交通控制和车位的进出管理。它一般安装于车位的前方,通过伸缩筒的升降来控制车辆的进出。但目前这种升降桩的安装通常需要在路面打比较深的洞,不仅对道路造成严重的破坏,施工成本高,而且还会对地下管线等造成威胁。其次,现有升降桩设计内部空间较小,因此一般采用有线供电方式工作。第三,现有升降桩内部升降的部件较多,增加了驱动功耗。第四,现有升降桩普遍采用电磁线圈或地磁传感器检测车位状态,但它们只能安装于车位中间,离开升降桩有一定距离,造成产品安装结构复杂,可靠性下降。现有升降桩采用接触式检测传感器判断车位状态,无法安装非接触式车位检测传感器。综上,目前常规的升降桩应用便利性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对升降桩的研究优化始终不曾停止。

经检索,目前关于升降桩的技术已有大量专利公开,如专利申请号:2018206001016,发明创造名称:一种智能升降桩及控制系统,该申请案包括升降桩本体、升降桩动力组件;升降桩动力组件设置于升降桩本体的内腔中;升降桩本体包括:外筒、内筒、保护滚筒,内筒的底端连接升降桩动力组件;保护滚筒套设于内筒的外壁,且保护滚筒的外壁紧贴外筒的内壁。该申请案通过在内筒外加设保护滚筒,弱化了车辆对升降桩的撞击,有效保护升降桩及行驶车辆。又如专利申请号:2017203190401,发明创造名称:一种停车位升降桩控制装置,该申请案包括包括升降桩,升降桩内设置有固定桩,升降桩与固定桩之间通过滑轨配合;升降桩通过丝母固定连接有丝杠,丝杠提供减速箱连接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执行电路模块连接有供电电源,执行电路模块还电连接有微控制器,微控制器还连接有蓝牙接收模块;升降桩的顶部边缘设置有防水板。再如专利号203654213公开了一种地埋式升降桩,专利号204849637公开了一种埋地升降桩,专利号203412339公开了一种车位桩等等,目前行业内普遍使用的均是有线供电的升降桩,需要在地面上打很深的洞安装,对道路伤害严重。而且现有的升降桩都不能安装非接触式检测传感器,增加了传感器的安装复杂度。



技术实现要素: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升降桩应用不便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车位管理的智能升降桩,不仅可以应用于停车位的智能管理,而且可以采用电池供电,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对道路地面的破坏影响大大降低。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车位管理的智能升降桩,包括基座箱和升降筒,基座箱安装于车位前方的地面上,升降筒安装于基座箱的内部空腔中,基座箱内设置有用于驱动升降筒升降的动力组件,基座箱内还设置有电池单元、控制电路和检测传感器,电池单元、检测传感器和动力组件分别与控制电路相连,检测传感器用于检测判断是否有车辆进出车位,并将信号传输给控制电路,电池单元用于向控制电路供电。

更进一步地,动力组件包括设置于基座箱空腔内的动力电机和传动螺杆,传动螺杆一端与动力电机相连并由动力电机驱动转动,升降筒内开设有与传动螺杆螺纹配合的内腔,传动螺杆与升降筒配合连接。

更进一步地,基座箱的内部空腔底部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导向柱,升降筒的外壁上沿高度方向开设有与该导向柱相配合的导向孔,传动螺杆驱动升降筒沿导向柱方向上下升降运动。

更进一步地,基座箱的外壁上还设置有二维码标牌和车位号标牌,二维码标牌安装于基座箱或升降筒的顶部,车位号标牌安装于基座箱的一侧侧面上。

更进一步地,基座箱为包含上下两个平行平面的立方体结构,且上平面的面积小于下平面的面积,基座箱的下平面安装于地面上。

更进一步地,基座箱为四周截面均是等腰梯形的梯形体结构,或者基座箱为梯形体和矩形体的组合体,梯形体位于矩形体上方。

更进一步地,基座箱用于安装升降筒的内腔四周环绕设置有一圈密封圈,升降筒包覆在该密封圈内。

更进一步地,基座箱底部还设置有圆筒凸起,该圆筒凸起嵌入地面下方,用于驱动升降筒升降的动力组件设置于该圆筒凸起内。

更进一步地,用于驱动升降筒升降的动力组件还包括电动推杆,液压推杆或气压推杆,该动力组件端部与升降筒相连用于控制其升降运动。

更进一步地,检测传感器为超声或红外非接触式传感器,检测传感器设置于基座箱面向车位的一侧侧面上,通过测量车身距离变化判断是否有车辆进入。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车位管理的智能升降桩,采用在地面上设置基座箱,并将升降筒设置在基座箱的内部空腔中,与常规的直接在地面上打洞安装升降桩相比,可以有效降低道路打洞深度,从而能够有效防止水分渗透到道路的防水层下,对道路地面破坏性大大降低。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车位管理的智能升降桩,将基座箱设置为空腔式结构,大大增加了内部安装空间,有助于增加电池容量,从而可以采用电池驱动的工作模式,克服了目前仅能采用有线供电方式的局限性;且减少了升降筒内安装部件的数量,进而有助于减少升降的功耗。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车位管理的智能升降桩,基座箱可以安装非接触传感器,通过测量车身距离变化判断是否有车辆进入,增加设备的集成度和检测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车位管理的智能升降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车位管理的智能升降桩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车位管理的智能升降桩的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基座箱;2、升降筒;3、电池单元;4、控制电路;5、检测传感器;6、二维码标牌;7、车位号标牌;8、圆筒凸起;9、动力电机;10、传动螺杆;11、导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车位管理的智能升降桩,包括基座箱1和升降筒2,其中基座箱1安装于车位前方的地面上,升降筒2安装于基座箱1的内部空腔中,基座箱1内设置有用于驱动升降筒2升降的动力组件,基座箱1内还设置有电池单元3、控制电路4和检测传感器5,电池单元3、检测传感器5和动力组件分别与控制电路4相连,检测传感器5用于检测判断是否有车辆进出车位,并将信号传输给控制电路4,电池单元3用于向控制电路4供电。

本实施例中动力组件包括设置于基座箱1空腔内的动力电机9和传动螺杆10,传动螺杆10一端与动力电机9相连并由动力电机9驱动转动,升降筒2内开设有与传动螺杆10螺纹配合的内腔,传动螺杆10与升降筒2配合连接,且基座箱1的内部空腔底部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导向柱11,升降筒2的外壁上沿高度方向开设有与该导向柱11相配合的导向孔,保证传动螺杆10驱动升降筒2沿导向柱11方向上下升降运动。采用这种螺杆传动将传动螺杆10的周向转动化为升降筒2的升降直线运动,实现对升降运动的灵活控制。本实施例中用于驱动升降筒2升降的动力组件也可采用如电动推杆、液压推杆或气压推杆等各种动力驱动形式,该动力组件端部与升降筒2相连用于控制其升降运动,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基座箱1为包含上下两个平行平面的立方体结构,且上平面的面积小于下平面的面积,基座箱1的下平面安装于地面上。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基座箱1为四周截面均是等腰梯形的梯形体结构,或者基座箱1为梯形体和矩形体的组合体,梯形体位于矩形体上方。本实施例采用在地面上设置基座箱1,并将升降筒2设置在基座箱1的内部空腔中,与常规的直接在地面上打洞安装升降桩相比,可以有效降低道路打洞深度,从而能够有效防止水分渗透到道路的防水层下,对道路地面破坏性大大降低,因为普通的道路设置都是包括表面10cm左右的道路防水层和其下方的底部道路层的,常规的升降桩需要打洞至防水层以下,对道路损害较大,而本实施例基座箱1设置于防水层上方,且安装基座箱1时其向下陷进高度低于10cm,不会破坏道路的防水层,更不会影响防水层下方的道路层,且基座箱1可以进一步承担减速桩作用,不仅有利于控制车辆停车时减速安全行驶,更为升降筒2的升降高度提供基础,例如40cm的升降高度只需要基座箱1有20cm高度即可,也不会影响车辆正常行驶。

现有的升降桩由于设计内部空间小,无法安装体积较大的电池,因此一般采用有线供电方式工作,本实施例中在道路上方设置基座箱1,并将基座箱1设置为空腔式结构,在其内部可以放置升降筒2、电池单元3和控制电路4,大大增加了内部安装空间,有助于增加电池容量,延长工作时间,从而可以采用电池驱动的工作模式,克服了目前仅能采用有线供电方式的局限性;且减少了升降筒2内安装部件的数量,进而有助于减少升降的功耗。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检测传感器5为超声或红外非接触式传感器,检测传感器5设置于基座箱1面向车位的一侧侧面上,通过测量车身距离变化判断是否有车辆进入。现有普通的升降桩由于落下时其上表面与地面平齐,因此根本无法安装非接触式车位检测传感器,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基座箱1提供了安装非接触式传感器的位置,增加设备的集成度和检测可靠性。本实施例采用超声或红外等其他非接触式传感器,由于基座箱1安装于车位前方,在车位有车时,检测传感器5发出的声波或光波被车身发射,检测传感器5输出的车身距离会小于一定数值,例如小于2米,当车位空闲时,检测传感器5在量程范围内测不到任何反射波,因此不输出任何距离值,由此可以判断车位的占用状态。

本实施例中基座箱1的外壁上还设置有二维码标牌6和车位号标牌7,二维码标牌6安装于基座箱1或升降筒2的顶部,车位号标牌7安装于基座箱1的一侧侧面上。基座箱1用于安装升降筒2的内腔顶部四周环绕设置有一圈密封圈,升降筒2包覆在该密封圈内,有助于防止外界水分流入。

本实施例的智能升降桩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工作:

a、智能升降桩安装于车位前面,无车时升降筒2处于落下状态;

b、当车辆驶入停车位时,检测传感器5检测感知车位状态变化,发信号给控制电路4;

c、控制电路4通过无线方式传输信息到系统后台并开始计时,一定时间后控制升降筒2升起,车辆不能驶出;

d、车主取车时,用手机扫描智能升降桩上的二维码或在停车app中出入车位号,获得车辆停车时长并支付停车费后,系统后台发信息给控制电路4,控制电路4控制升降筒2落下;

e、车辆驶出停车位,检测传感器5检测感知车位状态变化,由控制电路4将信息传输给系统后台,智能升降桩回到上述步骤a的初始状态;

f、车辆在升降筒2落下一定时间内未驶出车位,控制电路4控制升降筒2再次升起,智能升降桩回到上述步骤d进行循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车位管理的智能升降桩,基本同实施例1,更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基座箱1底部还设置有圆筒凸起8,该圆筒凸起8嵌入地面下方,用于驱动升降筒2升降的动力组件设置于该圆筒凸起8内,进一步地,导向柱11也可设置在圆筒凸起8的底壁上向上延伸。通过设置圆筒凸起8有助于进一步增大升降筒2的升降高度,且圆筒凸起8的设置高度不超过道路表面防水层的高度,不会造成对道路的实质性破坏。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