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道路铺设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56935发布日期:2020-09-18 13:50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城市道路铺设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城市道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城市道路铺设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道路是通达城市各个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在当前的城市道路建设中,其施工一般分为现场浇筑和铺设预制模板两种。

其中,铺设预制模板为施工人员将已提前浇筑的道路模板通过嵌缝浆体嵌置于指定的相邻路肩之间,进而以快速形成可供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过的道路,其相较于现场浇筑成型的道路,具有施工周期短、使用时效高的特性,故被广泛推广及使用。

现有的公布号为cn209923712u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系统模块化铺设型的城市道路结构,其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路肩和位于两个路肩之间的若干模块化道路。每一模块化道路均为上下双层结构,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间隔设置有若干连接凸块,相邻的模块化道路通过连接凸块的交错卡接以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整体。每一模块化道路顶壁呈交错状设置有若干渗水孔,渗水孔用于快速排出模块化道路上的积水。两个路肩相互朝向的侧壁分别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孔与模块化道路宽度方向的侧壁相抵,进而以便模块化道路上的积水通过渗水孔,再经排水孔向外排出。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每一模块化道路与路肩之间缺少必要的连接结构,模块化道路长时间使用后易与路肩之间出现松动偏晃的现象,进而易影响机动车在道路上的行驶安全,故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城市道路铺设结构,其具有提高模块化道路与路肩的连接稳定性,保障机动车在道路上的行驶安全的优势。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城市道路铺设结构,包括相互对称的两条路肩和位于两条路肩之间的若干模块化道路,每一所述模块化道路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若干连接块,每一所述模块化道路远离连接块方向的一端设置有若干与连接块相适配的卡合槽;所述模块化道路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若干限位块,每一所述路肩上表面设置有便于限位块抵入的定位槽;每一所述定位槽内底壁设置有若干定向杆,每一所述限位块上表面贯穿设置有若干便于定向杆穿过的通连孔;所述定位槽内设置有砼浇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的两块模块化道路可通过连接块抵入卡合槽内腔以相互卡接,其有效保障了相邻的两块模块化道路在长度方向端的卡接稳定性;定向杆穿过通连孔后,可使限位块较为稳定地坐设于定位槽内腔,当施工人员以混凝土浆体浇入定位槽内腔并形成砼浇块后,砼浇块可有效限定限位块在定位槽内腔的位置,进而保障了模块化道路宽度方向两侧的位置稳定性;同时,定向杆高度方向的一端固结于砼浇块内腔,其可使定向杆高度方向的两端同时形成对拉作用力,其进一步减少了模块化道路长时间使用后出现位置松动及偏晃的现象,进而达到了提高模块化道路与路肩的连接稳定性,保障机动车在道路上的行驶安全性的效果。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块的横向截面呈燕尾槽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燕尾槽型的连接块远离模块化道路一端的端壁宽度远大于另一端,当连接块抵入与之适配的卡合槽内腔后,其可有效减少连接块与卡合槽出现松脱分离的现象,进而有效保障了相邻的模块化道路在长度方向两端的位置稳定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块远离模块化道路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抵接板,所述模块化道路上表面且位于卡合槽处设置有与抵接板相适配的让位槽,所述抵接板与模块化道路之间共同设置有卡合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连接块完全抵入卡合槽内腔后,抵接板恰好完全抵入让位槽内腔,其可有效限定限位块在卡合槽内腔的位置,进而提高二者之间的连接紧密度;当卡合销贯穿抵接板并抵入模块化道路内腔后,其使抵接板的位置固定于让位槽内腔,进而进一步保障了相邻的模块化道路在长度方向两端的位置稳定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定向杆高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导向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面用于减少定向杆与通连孔相抵时的接触面积,进而可提高定向杆贯穿限位块时的精准度及速度,保障了施工人员嵌抵模块化道路时的工作效率。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定向杆外缘设置有锁止件,所述锁止件外侧壁设置有若干操作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止件可与定向杆外缘的螺纹凸起螺纹啮合,进而以使定向杆与限位块固定连接,其有效减少了限位块沿定向杆高度方向发生上下滑移的现象,进而有效保障了模块化道路嵌抵与两条路肩之间的位置稳定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位块上表面围绕通连孔外周设置有用于收纳锁止件及操作杆的收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容槽用于收纳带有操作杆的锁止件,其可有效减少锁止件凸出于限位块上方的现象,进而当砼浇块浇筑成型于卡合槽内腔后,其可进一步提高模块化道路嵌抵后的位置稳定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定向杆高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对拉杆,所述定向杆高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对拉杆固定的沉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拉杆通过与沉降槽的螺纹啮合以固定于定向杆顶部,当砼浇块浇筑成型后,其可提高定向杆与砼浇块之间的对拉作用力,进而保障了模块化道路与限位块之间的对拉作用力,提高了模块化道路的位置稳定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对拉杆远离定向杆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与对拉杆之间共同设置有固定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延伸板通过固定件固定于对拉杆顶部,当砼浇块浇筑成型后,延伸板可通过其较大的表面积以在砼浇块内腔与对拉杆形成对拉作用力,其极大地提高了砼浇块与限位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而进一步减少了相邻的模块化道路与路肩受外力影响而出现位置偏晃的现象。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延伸板底壁与对拉杆外缘之间共同设置有若干侧撑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侧撑板高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延伸板底壁与对拉杆外缘焊接,其极大地提高了对拉杆对延伸板的支撑稳定性,进而有效保障了延伸板受外力因素及对拉作用影响后的水平稳定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路肩上表面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空槽,所述模块化道路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与第一空槽相对称的第二空槽,所述第一空槽和第二空槽之间共同设置有连接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有的第一空槽及第二空槽均为对称设置,操作人员可通过在对称的第一空槽和第二空槽内浇筑混凝土浆体以形成连接板,连接板用以限定模块化道路与路肩的相对位置,进而以进一步提高模块化道路在路肩内的位置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相邻的两块模块化道路可通过连接块抵入卡合槽内腔以相互卡接,其有效保障了相邻的两块模块化道路在长度方向端的卡接稳定性;定向杆穿过通连孔后,可使限位块较为稳定地坐设于定位槽内腔,当施工人员以混凝土浆体浇入定位槽内腔并形成砼浇块后,砼浇块可有效限定限位块在定位槽内腔的位置,进而保障了模块化道路宽度方向两侧的位置稳定性;同时,定向杆高度方向的一端固结于砼浇块内腔,其可使定向杆高度方向的两端同时形成对拉作用力,其进一步减少了模块化道路长时间使用后出现位置松动及偏晃的现象,进而达到了提高模块化道路与路肩的连接稳定性,保障机动车在道路上的行驶安全性的效果;

2.通过抵接板抵入让位槽内腔并以卡合销固定,以进一步提高相邻的模块化道路在长度方向两端的位置稳定性;通过将顶壁带有延伸板的对拉杆固定于定向杆顶壁,以提高砼浇块与限位块之间的对拉作用力,进而以保障模块化道路嵌抵于两条路肩之间的位置稳定性;通过在相互对称的第一空槽和第二空槽内腔浇筑连接板,以有效限定模块化道路在相邻的路肩之间出现相对位移的现象,并进一步保障模块化道路在路肩之间的位置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城市道路铺设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砼浇块、连接板和模块化道路、路基的连接关系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砼浇块、限位块和定向杆、对拉杆、延伸板连接关系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中,1、路肩;101、第一空槽;102、连接板;103、定位槽;104、砼浇块;2、模块化道路;201、连接块;202、卡合槽;203、抵接板;204、让位槽;205、卡合销;206、第二空槽;3、限位块;301、通连孔;302、收容槽;4、定向杆;401、导向面;402、沉降槽;403、锁止件;404、操作杆;5、对拉杆;501、延伸板;502、固定件;503、侧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城市道路铺设结构,包括相互对称的两条路肩1和位于两条路肩1之间的若干模块化道路2。路肩1由施工人员提前浇筑在地面,模块化道路2为预制砼板,施工人员可通过航吊设备将模块化道路2嵌入两条路肩1之间,进而以形成供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过的道路。

参照图2,每块模块化道路2长度方向的一端一体成型有若干连接块201,所有连接块201的横向截面呈燕尾槽型,且所有连接块201的外周尺寸完全相同。每块模块化道路2远离连接块201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等同于连接块201数量的卡合槽202,卡合槽202的内径尺寸与连接块201的外周尺寸相适配,施工人员可将第一块模块化道路2的连接块201嵌入第二块模块化道路2的卡合槽202内腔,进而以使两块模块化道路2在长度方向的位置初步固定。

参照图2,每一连接块201远离模块化道路2方向的一端一体成型有抵接板203,抵接板203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其顶壁与模块化道路2的顶壁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其厚度小于模块化道路2的厚度。模块化道路2上表面且位于卡合槽202处设置有让位槽204,让位槽204的内腔与卡合槽202的内腔相通。当第一块模块化道路2的连接块201完全抵入卡合槽202时,抵接板203亦可抵入让位槽204内腔,且其顶壁与模块化道路2的顶壁处于同一水平面,进而可进一步保障相邻模块化道路2在长度方向上的连接紧密度。

参照图2,抵接板203与模块化道路2之间共同设置有卡合销205,卡合销205为实心钢杆,其可贯穿抵接板203与让位槽204内底壁预设的通孔(图中未标出),进而以保障抵接板203在让位槽204内的位置稳定性,并进一步提高相邻模块化道路2嵌抵后的位置稳定性。

参照图2,路肩1上表面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空槽101,第一空槽101顶壁与其中一侧的侧壁为开口设置。模块化道路2上表面且位于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等同于第一空槽101数量的第二空槽206,第二空槽206的顶壁与其中一侧的侧壁为开口设置,且所有的第一空槽101与所有的第二空槽206均相互对称。第一空槽101和第二空槽206之间共同设置有连接板102,连接板102是由施工人员以混凝土在现场浇筑形成的砼板,其可同时卡接第一空槽101和第二空槽206,进而以提高模块化道路2与路肩1的位置紧密度。

参照图2,模块化道路2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一体成型有若干限位块3,限位块3的底壁与模块化道路2的底壁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其厚度小于模块化道路2的厚度。每一路肩1上表面设置有等同于限位块3数量的定位槽103,定位槽103的内径尺寸与限位块3的外周尺寸相适配,进而通过限位块3抵入定位槽103内腔,以限定模块化道路2宽度方向侧与路肩1的位置稳定性。

参照图3,每一定位槽103内底壁垂直焊接有若干定向杆4,定向杆4为实心钢杆,其外缘一体成型有若干螺纹凸起(图中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定位槽103内的定向杆4数量为两根。每一限位块3上表面沿其厚度方向贯穿设置有通连孔301,且每一通连孔301的内径尺寸均略大于定向杆4的外周尺寸。当限位块3抵入定位槽103时,定向杆4恰好穿过通连孔301,进而以提高限位块3在定位槽103内的位置稳定性。

参照图3,每一定向杆4高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导向面401,导向面401用于减少定向杆4与通连孔301相抵时的接触面积,进而以提高定向杆4穿过通连孔301时的精准度及速度。定向杆4外缘螺纹连接有锁止件403,锁止件403为六角螺母,当操作人员旋拧锁止件403至其底壁与限位块3顶壁相抵后,限位块3的位置较为稳定地固定于定位槽103内腔。

参照图3,锁止件403外侧壁垂直焊接有若干操作杆404,操作杆404便于操作人员用手指拿捏,进而以提高施工人员用锁止件403固定限位块3的速度及效率。限位块3上表面围绕通连孔301外周开设有收容槽302,收容槽302用于收纳带有操作杆404的锁止件403,进而保障锁止件403旋拧后的位置稳定性。

参照图3,定向杆4高度方向的一端开设有沉降槽402,沉降槽402为螺纹槽,其内腔螺纹连接有对拉杆5,对拉杆5为丝杆,其高度方向的一端位于定向杆4上方。对拉杆5远离定向杆4方向的一端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延伸板501,延伸板501与对拉杆5之间共同设置有固定件502。固定件502为螺栓,其可贯穿延伸板501并螺纹拧紧于对拉杆5顶壁预设的螺纹槽(图中未示出)内,进而以使延伸板501较为稳定得固定于对拉杆5顶壁。

参照图3,延伸板501底壁与对拉杆5外缘共同焊接有若干倾斜的侧撑板503,侧撑板503用以支撑延伸板501,进而以保障延伸板501的水平稳定性。定位槽103内设置有砼浇块104,砼浇块104为施工人员以混凝土浆体在定位槽103内腔现场浇筑所形成的块体,其可充分固结限位块3、定向杆4、对拉杆5及延伸板501,进而当模块化道路2长时间使用并出现偏晃松动现象时,延伸板501可与对拉杆5及定向杆4产生相反的对拉作用力,进而以保障限位块3在定位槽103内的位置稳定性,提高了模块化道路2与路肩1的位置稳定性及连接紧密度。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将限位块3对准定位槽103并抵入,此时,定向杆4亦穿过通连孔301。将对拉杆5抵入沉降槽402内腔并拧紧,再通过固定件502将延伸板501固定于对拉杆5顶壁,之后将侧撑板503焊接于延伸板501底壁与对拉杆5外缘。将混凝土浆体灌入定位槽103内腔并压实,待其凝结固化后形成砼浇块104,此时,延伸板501、对拉杆5与定向杆4可在相互远离的一端形成对拉作用力,其可极大地减少模块化道路2相对路肩1出现偏晃和位移的现象,进而有效保障了模块化道路2铺设后的位置稳定性。

当第一块模块化道路2与路肩1定位后,施工人员可通过航吊装置将第二块模块化道路2的连接块201抵入第一块模块化道路2的卡合槽202内,待抵接板203完全抵入让位槽204内腔后,操作人员可将卡合销205贯穿抵接板203并打入模块化道路2内腔。此时,相邻的模块化道路2长度方向的位置相对固定,其进一步提高了模块化道路2铺设后的位置稳定性,进而可有效保障机动车在道路上的行驶安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