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轨底坡测量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01850发布日期:2021-02-20 16:41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轨道交通轨底坡测量仪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轨道施工质量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轨道交通轨底坡测量仪。


背景技术:

[0002]
由于车轮踏面与钢轨顶面主要接触部分有一定的斜度,轨道铺设时需将钢轨向内侧倾斜,使轨底与轨道平面之间形成一个横向坡度,即为轨底坡;轨底坡取值适当,一方面降低接触应力,减少轮轨疲劳损伤,提高轮轨使用寿命,并使列车运行更稳定;另一方面还可增大牵引黏着力,获得最佳的运行效率;使轮轨接触集中于轨顶及车轮踏面的中部,钢轨轴心受力,横向偏压受力较小,轨腰部位产生的附加弯曲应力较小,提高钢轨的横向稳定性;还可减轻轨头及轮踏面不均匀磨耗,减少钢轨打磨量及镟轮成本,延长钢轨及车轮使用寿命;减少钢轨旁侧因磨耗产生的铁屑,使轨道结构更干净,减少杂散电流;轨道在设置完成后,则需要轨底坡测量仪检测其轨底坡度,以达到适当的轨底坡取值。
[0003]
现有技术中,测量仪包括测试模块和显示模块,将测试模块放于被测点,检测数据则通过显示模块显示供检测人员查看,测试模块的安放过程中,需与被测点的轨面平行放置,从而才能检测出轨底坡的准确数据,但现大多数均为人工手动放置,而没有对照点,从而导致测量数据存在较大误差,从而使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降低。
[0004]
因此,如何设计轨道交通轨底坡测量仪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轨道交通轨底坡测量仪,具有便于检测模块与轨面平行触接的目的,达到提高检测数据精度和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的效果。
[0006]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包括主体和设置于主体顶部的显示屏以及底部的测量端,显示屏与测量端通讯连接,所述主体底端活动连接有两夹块,两所述夹块相互平行且对称设置,且测量端位于两所述夹块之间;两所述夹块之间通过第一螺杆连接;所述第一螺杆对称设有第一螺纹段和第二螺纹段,第一螺纹段和第二螺纹段分别与两所述夹块螺纹配合。
[000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轨底坡测量时,在被测点将两夹块调整于轨道匹配的宽度,继而直接卡入被测点的铁轨即可,因铁轨两侧壁相互平行,使得在卡接过程中,因两夹块之间的距离与铁轨宽度一致,若某一边倾斜,则不能将铁轨卡入两夹块之间,从而保证了测量端始终与被测点的轨面平行,避免了测量端未与轨面平行而测量出了轨底坡的数据,从而提高了数据的精确度,也使得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提高。
[0008]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体底端设有卡槽,所述夹块顶端均设有与卡槽卡接的卡条。
[000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卡槽和卡条,便于夹块沿卡槽的方向在第一螺杆的牵引下移动。
[0010]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所述夹块之间设有第二螺杆,第二螺杆的螺纹方向与第一螺杆的螺纹方向中心对称,且分别与两所述夹块螺纹配合,第二螺杆中部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螺杆中部设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
[0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二螺杆,使得两夹块之间的结构更加稳固,使两者之间始终保持平行;利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便于第一螺杆旋转时,通过两齿轮的啮合带动第二螺杆旋转,使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同步旋转,从而使两夹块实现相向或是相离的运动。
[0012]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测量端端部对称设有磁体。
[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磁体,提供吸引力,利于两夹块卡入铁轨,同时有利于保持测量端与轨面的平行。
[0014]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磁体的底面高度高于测量端的底面高度。
[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止磁体影响测量端与轨面的接触。
[0016]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螺杆突伸出夹块的端部设有旋钮;所述主体端部设有把手。
[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旋钮,便于第一螺杆的旋转;利用把手,便于整体装置的拿取和两夹块的卡入。
[0018]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把手端部设有与主体连接的底板。
[001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底板,使得两夹块在卡接过程中,防止手指外部受伤,给予手背一定的保护。
[002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对轨底坡测量时,在被测点将两夹块调整于轨道匹配的宽度,继而直接卡入被测点的铁轨即可,因铁轨两侧壁相互平行,使得在卡接过程中,因两夹块之间的距离与铁轨宽度一致,若某一边倾斜,则不能将铁轨卡入两夹块之间,从而保证了测量端始终与被测点的轨面平行,避免了测量端未与轨面平行而测量出了轨底坡的数据,从而提高了数据的精确度,也使得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002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是图1中a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是图1中b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是图3中c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中:1、主体;11、显示屏;12、测量端;13、夹块;14、第一螺杆;15、第一螺纹段;16、第二螺纹段;17、卡槽;18、卡条;19、第二螺杆;21、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磁体;24、旋钮;25、把手;26、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8]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
[0029]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0]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1]
实施例:轨道交通轨底坡测量仪,如图1、图2与图3所示,包括主体1和设置于主体1顶部的显示屏11以及底部的测量端12,显示屏11与测量端12通讯连接,主体1底端活动连接有两夹块13,两夹块13相互平行且对称设置,且测量端12位于两夹块13之间;两夹块13之间通过第一螺杆14连接;第一螺杆14对称设有第一螺纹段15和第二螺纹段16,第一螺纹段15和第二螺纹段16分别与两夹块13螺纹配合。在对轨底坡测量时,在被测点将两夹块13调整于轨道匹配的宽度,继而直接卡入被测点的铁轨即可,因铁轨两侧壁相互平行,使得在卡接过程中,因两夹块13之间的距离与铁轨宽度一致,若某一边倾斜,则不能将铁轨卡入两夹块13之间,从而保证了测量端12始终与被测点的轨面平行,避免了测量端12未与轨面平行而测量出了轨底坡的数据,从而提高了数据的精确度,也使得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提高。
[0032]
如图4所示,主体1底端设有卡槽17,夹块13顶端均设有与卡槽17卡接的卡条18。利用卡槽17和卡条18,便于夹块13沿卡槽17的方向在第一螺杆14的牵引下移动。
[0033]
如图1与图2所示,两夹块13之间设有第二螺杆19,第二螺杆19的螺纹方向与第一螺杆14的螺纹方向中心对称,且分别与两夹块13螺纹配合,利用第二螺杆19,使得两夹块13之间的结构更加稳固,使两者之间始终保持平行。第二螺杆19中部设有第二齿轮22。第一螺杆14中部设有第一齿轮21,第一齿轮21和第二齿轮22啮合。利用第一齿轮21和第二齿轮22,便于第一螺杆14旋转时,通过两齿轮的啮合带动第二螺杆19旋转,使第一螺杆14和第二螺杆19同步旋转,从而使两夹块13实现相向或是相离的运动。
[0034]
如图1与图2所示,测量端12端部对称设有磁体23。利用磁体23,提供吸引力,利于两夹块13卡入铁轨,同时有利于保持测量端12与轨面的平行。
[0035]
如图1与图2所示,磁体23的底面高度高于测量端12的底面高度。防止磁体23影响测量端12与轨面的接触。
[0036]
如图1与图2所示,第一螺杆14突伸出夹块13的端部设有旋钮24。利用旋钮24,便于第一螺杆14的旋转。主体1端部设有把手25。利用把手25,便于整体装置的拿取和两夹块13的卡入。
[0037]
如图3与图4所示,把手25端部设有与主体1连接的底板26。利用底板26,使得两夹
块13在卡接过程中,防止手指外部受伤,给予手背一定的保护。
[0038]
工作原理:在对轨底坡测量时,在被测点将两夹块13调整于轨道匹配的宽度,继而直接卡入被测点的铁轨即可,因铁轨两侧壁相互平行,使得在卡接过程中,因两夹块13之间的距离与铁轨宽度一致,若某一边倾斜,则不能将铁轨卡入两夹块13之间,从而保证了测量端12始终与被测点的轨面平行,避免了测量端12未与轨面平行而测量出了轨底坡的数据,从而提高了数据的精确度,也使得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提高。
[0039]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