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雷达检测的防撞预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23009发布日期:2021-04-16 15:27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雷达检测的防撞预警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交通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雷达检测的防撞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2.国省道不属于封闭式道路,普遍存在路面窄、车流量大、车速快且重型货车多等情况,而且缺少照明、抓拍、红绿灯等交通设施,大货车超速超载、闯红灯等违法行为较为常见,而且国省道两侧村居多,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交通环境复杂,容易出现盲区,特别是晚上更不容易看清,而且同城市相比,乡镇警力不足,这些问题导致事故频发,极大的影响人身财产安全。
3.为了减少国省道交叉口的交通事故,交通部门一般会选择增加警示标志、减速带等措施,但由于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设施缺少维护容易失效,所以效果并不明显。
4.现有的路口预警系统大部分没有检测路口内部是否有人,会造成一定的漏检,继而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因此本申请文件提出一种基于雷达检测的防撞预警系统,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雷达检测的防撞预警系统,具备全天候高可靠性工作、超视距信息提示和可有效预防碰撞事故的优点,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雷达检测的防撞预警系统,包括支撑柱一和支撑柱二,所述支撑柱一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检测行人和非机动车的检测机构一,包括:
7.焊接于支撑柱一顶端的警示壳体一,所述警示壳体一的前侧安装有长距离目标雷达一,所述警示壳体一前侧和后侧均安装有警示灯一,且警示灯一呈对称设置于长距离目标雷达一的两侧,所述警示壳体一的两侧均安装有喇叭;
8.所述支撑柱二表面的顶部套接有夹持管和安装管,所述夹持管和安装管的左侧共同焊接有警示牌,所述警示牌的前侧从下至上依次安装有行人警示栏和信息显示屏,所述警示牌前侧的两端均安装有警示灯二;
9.所述支撑柱二的左侧设置有用于检测行驶机动车辆的检测机构二,包括:
10.与警示牌等高度设置的警示壳体二,所述警示壳体二内腔的两侧均焊接有横向设置的调节管,所述调节管的内腔滑动连接有t形杆,所述t形杆的表面套接有弹簧一,且弹簧一的两端分别与t形杆的侧壁和调节管的内壁焊接,所述t形杆的一端贯穿至警示壳体二的外侧并与警示牌焊接;
11.所述警示壳体二内壁的中心区域安装有控制电路板,所述警示壳体二的前侧安装有长距离目标雷达二;
12.所述t形杆的表面均设置有锁止机构,包括:
13.套接于t形杆表面的塑胶弹性套环和安装套环,所述塑胶弹性套环表面的顶部设置有外螺纹面,所述安装套环的内壁设置有与外螺纹面相适配的内螺纹,所述塑胶弹性套环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插接管,所述塑胶弹性套环和插接管环设有连通的竖孔;
14.所述支撑柱一表面的底部套接有连接环,所述支撑柱一与连接环之间通过与t形杆表面套接的结构相同的锁止机构连接,位于支撑柱一表面的锁止机构内径大于位于t形杆表面的锁止结构,所述连接环和警示壳体二均开设有与安装套环相适配的凹槽,凹槽的内固定连接有与塑胶弹性套环相适配的弹性环;
15.所述连接环的表面设置有安装机构,包括:
16.环设于连接环表面的三个活动件,所述活动件的内腔阻尼转动连接有支腿;所述支腿的表面套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侧贯穿设置有钢锥。
17.优选的,所述警示牌左侧的两端均开设有与套接在t形杆表面的安装套环相适配的沉孔。
18.优选的,所述安装管和支撑柱二的一侧均贯通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安装管和支撑柱二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
19.优选的,所述夹持管的内腔设置有夹持机构,包括开设于夹持管内腔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腔的两侧均焊接有短柱,所述短柱的表面套接有弹簧二,所述短柱的一端焊接有夹持块,所述弹簧二的两端分别与夹持块和环形槽焊接。
20.优选的,所述夹持块的一侧胶结有橡胶块,所述橡胶块的一侧设置有防滑纹。
21.优选的,所述环形槽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夹持块相适配。
22.优选的,所述安装套环的外壁环设有扭块,所述扭块的一侧设置有圆角。
23.优选的,所述安装套环的外壁环设有若干防滑条,且防滑条呈等间距设置。
24.优选的,所述警示壳体二的前侧胶结有若干荧光贴,且四个荧光贴为一组,两组荧光贴呈平行设置于长距离目标雷达二的顶部和底部。
25.优选的,所述警示壳体一和警示壳体二的顶部均栓接有太阳能板,所述警示壳体一的内腔和警示壳体二的内腔均栓接有蓄电电池,所述长距离目标雷达一、警示灯一、喇叭、行人警示栏、警示灯二、信息显示屏、控制电路板、长距离目标雷达二和太阳能板分别通过导线与两个蓄电电池电连接。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27.1、本实用新型通过长距离目标雷达一、警示灯一、喇叭、行人警示栏、警示灯二、信息显示屏、控制电路板、长距离目标雷达二、太阳能板和蓄电电池的配合使用,实现清洁能源利用的效果,且当长距离目标雷达一检测到支路有行人时,通过控制电路板控制,使行人警示栏、警示灯二和信息显示屏,提醒主路上的司机前方有人,同时当长距离目标雷达二检测到主路有机动车行驶时,通过控制电路板控制,使警示灯一和喇叭提醒行人主路有车辆行驶,从而使双方有意识的减速和观察,继而预防碰撞事故的发生,长距离目标雷达一和长距离目标雷达二的配合,实现超远距离的检测,进一步进行超视距的信息提示,从而有效减因信息传递不及时出现的交通事故。
28.2、本实用新型通过锁止机构的设置,使该基于雷达检测的国省干道防撞预警系统
还能够对检测机构一进行高度调节,从而适应多种使用环境,且通过安装机构的设置,钢锥能够稳固的与地面连接,规避了传统的移动式警灯在大风和暴雨等环境中,会出现偏移的情况,进而使路口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进一步的,通过锁止机构能够对检测机构二与警示牌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从而能够适用多种各种车道的路面,提高了该基于雷达检测的国省干道防撞预警系统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31.图3为本实用新型锁止机构立体示意图;
32.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33.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的局部放大图。
34.图中:1、支撑柱一;2、支撑柱二;3、警示壳体一;4、长距离目标雷达一;5、警示灯一;6、喇叭;7、塑胶弹性套环;8、外螺纹面;9、插接管;10、竖孔;11、连接环;12、活动件;13、支腿;14、连接件;15、钢锥;16、安装套环;17、行人警示栏;18、警示灯二;19、信息显示屏;20、警示壳体二;21、控制电路板;22、长距离目标雷达二;23、调节管;24、t形杆;25、弹簧一;26、夹持管;27、安装管;28、环形槽;29、短柱;30、弹簧二;31、夹持块;32、橡胶块;33、限位槽;34、扭块;35、防滑条;36、荧光贴;37、警示牌;38、太阳能板;39、蓄电电池;40、弹性环。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6.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雷达检测的防撞预警系统,包括支撑柱一1和支撑柱二2,支撑柱一1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检测行人和非机动车的检测机构一,包括:
37.焊接于支撑柱一1顶端的警示壳体一3,警示壳体一3的前侧安装有长距离目标雷达一4,警示壳体一3前侧和后侧均安装有警示灯一5,且警示灯一5呈对称设置于长距离目标雷达一4的两侧,警示壳体一3的两侧均安装有喇叭6。
38.进一步的,支撑柱二2表面的顶部套接有夹持管26和安装管27,安装管27和支撑柱二2的一侧均贯通开设有螺纹孔,安装管27和支撑柱二2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夹持管26和安装管27的左侧共同焊接有警示牌37,警示牌37的前侧从下至上依次安装有行人警示栏17和信息显示屏19,警示牌37前侧的两端均安装有警示灯二18。
39.进一步的,支撑柱二2的左侧设置有用于检测行驶机动车辆的检测机构二,包括:
40.与警示牌37等高度设置的警示壳体二20,警示壳体二20的前侧胶结有若干荧光贴36,且四个荧光贴36为一组,两组荧光贴36呈平行设置于长距离目标雷达二22的顶部和底部,通过荧光贴36的设置,方便了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警示来往车辆,前方为预警路段,从而起到警示驾驶人员的目的,继而能够有效的提高该路段的安全性,警示壳体二20内腔的
两侧均焊接有横向设置的调节管23,调节管23的内腔滑动连接有t形杆24,t形杆24的表面套接有弹簧一25,且弹簧一25的两端分别与t形杆24的侧壁和调节管23的内壁焊接,t形杆24的一端贯穿至警示壳体二20的外侧并与警示牌37焊接。
41.进一步的,警示壳体二20内壁的中心区域安装有控制电路板21,警示壳体二20的前侧安装有长距离目标雷达二22。
42.进一步的,t形杆24的表面均设置有锁止机构,包括:
43.套接于t形杆24表面的塑胶弹性套环7和安装套环16,安装套环16的外壁环设有扭块34,扭块34的一侧设置有圆角,扭块34表面圆角的设置,避免了棱角对驱力的手掌造成损伤,从而保障了使用者的安全,安装套环16的外壁环设有若干防滑条35,且防滑条35呈等间距设置,防滑条35的设置,增大了摩擦阻力,使得使用者能够更省力的转动安装套环16,塑胶弹性套环7表面的顶部设置有外螺纹面8,安装套环16的内壁设置有与外螺纹面8相适配的内螺纹,塑胶弹性套环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插接管9,塑胶弹性套环7和插接管9环设有连通的竖孔10。
44.进一步的,支撑柱一1表面的底部套接有连接环11,支撑柱一1与连接环11之间通过与t形杆24表面套接的结构相同的锁止机构连接,位于支撑柱一1表面的锁止机构内径大于位于t形杆24表面的锁止结构,连接环11和警示壳体二20均开设有与安装套环16相适配的凹槽,凹槽的内固定连接有与塑胶弹性套环7相适配的弹性环40。
45.进一步的,连接环11的表面设置有安装机构,包括:
46.环设于连接环11表面的三个活动件12,活动件12的内腔阻尼转动连接有支腿13,支腿13的表面套接有连接件14,连接件14的一侧贯穿设置有钢锥15。
47.参考如图2,警示牌37左侧的两端均开设有与套接在t形杆24表面的安装套环16相适配的沉孔,沉孔能够在运输时,使警示牌37和警示壳体二20完全闭合,从而减小运输占用面积,且能够避免运输过程中的颠簸造成警示牌37或者警示壳体二20损坏的情况。
48.参考如图5,夹持管26的内腔设置有夹持机构,包括开设于夹持管26内腔的环形槽28,环形槽28内腔的两侧均焊接有短柱29,短柱29的表面套接有弹簧二30,短柱29的一端焊接有夹持块31,夹持块31的一侧胶结有橡胶块32,橡胶块32的一侧设置有防滑纹,弹簧二30的两端分别与夹持块31和环形槽28焊接,环形槽28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限位槽33,限位槽33与夹持块31相适配,通过夹持机构的设置,使得支撑柱二2在插入夹持管26中时,能够在弹簧二30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对支撑柱二2起到辅助夹持力的效果,从而在与安装管27的配合下,对警示牌37起到稳定夹持。
49.进一步的,警示壳体一3和警示壳体二20的顶部均栓接有太阳能板38,警示壳体一3的内腔和警示壳体二20的内腔均栓接有蓄电电池39,长距离目标雷达一4、警示灯一5、喇叭6、行人警示栏17、警示灯二18、信息显示屏19、控制电路板21、长距离目标雷达二22和太阳能板38分别通过导线与两个蓄电电池39电连接,通过太阳能板38对清洁太阳能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通过蓄电电池39对各部件进行供电,通过控制电路板21对各个部件进行预警控制。
50.具体使用时,第一步,通过向外拉伸三个支腿13至合适角度后,锤击钢锥15与地面稳定插接,继而完成安装检测机构一的效果;
51.第二步,逆时针转动套接于支撑柱一1表面的安装套环16,使得安装套环16脱离与
外螺纹面8的锁止状态,向外侧拉动塑胶弹性套环7,此时插接管9解除对弹性环40的锁止,继而向下按动支撑柱一1,调节支撑柱一1至合适高度后,将塑胶弹性套环7向连接环11方向移动,直至插接管9与弹性环40贴合,顺时针转动安装套环16,即可完成对连接环11和支撑柱一1的锁止,继而完成检测机构一高度调节的效果;
52.第三步,通过螺栓、安装管27和支撑柱二2的配合将警示牌37安装与合适高度,通过夹持机构的设置,提高了警示牌37的稳定性能;
53.第四步,逆时针转动套接于t形杆24表面的安装套环16,重复第二步操作,向外侧拉动警示壳体二20,使得t形杆24在调节管23中滑动,且对弹簧一25挤压,调节至合适长度后,顺时针转动安装套环16,完成警示壳体二20与t形杆24的锁止,继而完成检测机构二长度调节的效果,需再次收纳时,通过弹簧一25的弹性回复力使得警示壳体二20能够轻松复位;
54.第五步,通过太阳能板38的设置,在日照充足的情况下为蓄电电池39提供电力来源,当长距离目标雷达一4检测到支路有行人时,通过控制电路板21控制,使行人警示栏17发光、警示灯二18发出警示灯光,并通过信息显示屏19持续性展示道路安全警示信息,从而达到了提醒主路上的司机前方有人的信息传递,同时当长距离目标雷达二22检测到主路有机动车行驶时,通过控制电路板21控制,使警示灯一5发出警示灯光并使喇叭6发出警示声音,用以提醒行人主路有车辆行驶,从而使双方有意识的减速和观察,继而预防碰撞事故的发生,长距离目标雷达一4和长距离目标雷达二22的配合,实现超远距离的检测,进一步进行超视距的信息提示,从而有效减因信息传递不及时出现的交通事故。
5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5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