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桥过渡段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48321发布日期:2021-07-13 15:33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路桥过渡段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路桥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路桥过渡段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路桥过渡段是刚性桥台与柔性路基的结合部位,由于刚性结构与柔性结构的差异较大,路桥过渡段中路基不均匀沉降是工程实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在路桥过渡段常采用混凝土或土料作为路桥过渡段的填料;采用混凝土作为路桥过渡段的填料时,会将刚性结构与柔性结构接触的问题延后;而采用土料作为过渡段填料时,会使刚性结构与柔性结构接触的问题超前;同时,刚性桥台与路基接触面处填料较难压实。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路桥过渡段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路桥过渡段刚性桥台与路基接触面处填料较难压实,路基易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桥头跳车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路桥过渡段连接结构,包括填筑基础及搭板,填筑基础设置在桥台与路基本体之间;搭板水平设置在填筑基础的上方,搭板的一端与桥台连接,另一端与填筑基础连接;

填筑基础为上大下小的倒梯形结构,包括梯形注浆基础和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梯形注浆基础靠近桥台一侧设置;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靠近路基本体一侧设置,梯形基础与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紧密接触。

进一步的,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包括若干级配碎石层,若干级配碎石层从上到下依次分层填筑;相邻两个级配碎石层的接触面倾斜设置,其接触面的上端靠近桥台设置,下端靠近路基本体设置;相邻两个级配碎石层之间设置有第一排水盲沟;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与路基本体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排水盲沟,第一排水盲沟与第二排水盲沟连通,且第一排水盲沟及第二排水盲沟的上部铺设有滤水棉纱。

进一步的,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与路基本体的接触面朝路基本体的一侧倾斜设置,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与路基本体的接触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30°。

进一步的,填筑基础与搭板的上方铺设有透水路面,透水路面采用透水混凝土。

进一步的,桥台为牛腿柱桥台;搭板的一端卡设在桥台的牛腿柱上,另一端嵌入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的中;

搭板包括钢筋混凝土板、桥台卡块及缓冲结构;钢筋混凝土板水平设置,钢筋混凝土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竖向连接段,其中一个竖向连接段卡设在桥台的牛腿柱上,另一个竖向连接段嵌入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中;竖向连接段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桥台卡块,桥台卡块水平固定在竖向连接段的表面;缓冲结构水平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板的端部,且远离桥台设置在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的上方;缓冲结构采用纵向截面为三角形的混凝土板。

进一步的,搭板还包括若干减震结构,若干减震结构均匀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板的下方,减震结构的上端与钢筋混凝土板连接,下端伸入填筑基础中。

进一步的,钢筋混凝土板的长度为15-30m,缓冲结构的底面长度为5-10m。

进一步的,填筑基础的下方均匀设置有若干短桩。

进一步的,梯形注浆基础采用混凝土浇筑形成,梯形注浆基础与桥台的接缝处灌注混凝土砂浆。

进一步的,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采用级配碎石分层填筑,分层高度为0.5-1.2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路桥过渡段连接结构,通过在桥台与路基本体之间填筑注浆基础,有效解决了桥台与级配碎石路基接触面不密实的缺陷;通过注浆振捣棒振捣的方式减少了夯击对桥台背面路基的能量波动,从而减少了夯击对桥台的破坏;梯形注浆基础与倒梯形级配碎石路基在接触面能够很好的连接在一块;注浆基础刚度较高,能够有效减小路基沉降,提高了行车的舒适度;通过在注浆基础与路基本体之间设置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有助于利用梯形的形状优势,减小双向车道上车辆对路基的冲击,同时增大了从刚性桥台到柔性路基本体的过渡长度,减小路基不均匀沉降,确保了填筑基础的密实性,提高了路基的密实度;同时,采用级配碎石作为填筑路基的填料,有助于路基排水。

进一步的,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采用级配碎石分层填筑,且填筑后进行压密处理,提高了基础填筑的密实性,从而减小不均匀沉降,同时分层填筑有利于注浆基础与级配碎石基础更好的连接;通过在级配碎石层及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与路基本体之间设置排水盲沟,实现了对路面雨水及地下水的导排;通过在排水盲管的上部铺设滤水棉纱,避免了细小级配碎石被雨水或地下水带入排水盲沟从而导致水中杂质堵塞排水盲沟,减小了填筑路基出现空腔区的概率。

进一步的,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与路基本体的接触面倾斜设置,降低了级配碎石基础与路基本体之间的过渡差异性,有助于提高路基刚度,减小路基沉降;同时,减小了双向车道中车辆对路基的冲击,提高了行车的舒适感。

进一步的,通过在填筑基础及搭板上方铺设透水路面,起到了路面排水的功能;降低了因大雨量时,倾斜路面排水易形成路面积水,从而增大车辆滑移的概率,有效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通过在钢筋混凝土板的两端设置竖向连接段,形成n字型搭板,实现了桥台与路基的紧密连接,同时减小了直接从路面到桥不适应感;通过在钢筋混凝土板的端部设置三角形缓冲结构,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与放置时的线性长边,使车辆平缓过渡,从避免了桥头跳车;通过在钢筋混凝土板的竖向连接段的两侧分别设置桥台卡块,确保了搭板与桥台及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的紧密连接。

进一步的,通过钢筋混凝土板的下方设置减震结构,减小了车辆对填筑基础的冲击作用,同时确保了在桥台与路基的连接处,车辆能平稳行车。

进一步的,通过在填筑基础的下方设置若干短桩,有效减小了地基沉降,提高了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刚度。

进一步的,梯形注浆基础采用混凝土浇筑形成,混凝土具有流动性,提高了注浆基础和级配碎石基础相融,确保了梯形注浆基础的刚度,从而减小沉降,提高行车舒适度,解决了台背不易压密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路桥过渡段连接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路桥过渡段连接结构中的搭板结构示意图。

其中,1桥台,2填筑基础,3路基本体,4搭板,5第一排水盲沟,6透水路面,7滤水棉纱,8短桩,9第二排水盲沟;21梯形注浆基础,22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41钢筋混凝土板,42桥台卡块,43减震结构,44缓冲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附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路桥过渡段连接结构,包括填筑基础2、搭板4、透水路面6及短桩8,桥台1修筑在地基上,且桥台1与路基本体3之间设置有上大下小的倒梯形填筑区,填筑基础2设置在桥台1与路基本体3之间的倒梯形填筑区中,搭板4水平设置在填筑基础2的上方,搭板4的一端与桥台1连接,另一端与填筑基础2连接。

填筑基础2为上大下小的倒梯形结构,包括上小下大的梯形注浆基础21和上大下小的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22,梯形注浆基础靠近桥台1一侧设置,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22靠近路基本体3一侧设置,梯形基础21与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22紧密接触。

本实用新型中,梯形注浆基础21采用混凝土浇筑形成,梯形注浆基础21的纵向截面为直角梯形结构,梯形注浆基础21的直角腰与桥台1的背面紧密连接,梯形注浆基础21与桥台1的接缝灌注混凝土砂浆;梯形注浆基础21采用混凝土浇筑形成,浇筑混凝土过程采用注浆振捣棒振捣,通过振捣有效增加了倒梯形注浆基础21的密实性,有效避免了夯击填筑时对桥台1背面的级配碎石路基的能量波动,降低了夯击对桥台1的破坏;利用混凝土的流动性,确保了梯形注浆基础22和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21相融,提高了连接结构的刚度,减小了沉降,提高行车舒适度,同时,解决了桥台台背不易压密的问题。

由于梯形结构的短边越小,即梯形结构的锐角越小,梯形结构越稳定,本实用新型中,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的锐角为10°-30°;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22包括若干级配碎石层,若干级配碎石层从上到下依次分层填筑,每个级配碎石层采用倾斜填筑,分层高度为0.5-1.2m;填料采用2.5-20mm、20-25mm、25-31.5mm及31.5-40mm粒径的碎石进行配比,其占比分别为15%、45%、35%及5%,其中碎石填料的最小承载比为3%;采用级配碎石作为路桥过渡段的填料,使填筑更加密实,提高路基的密实度,有助于提高路基刚度,减小路基变形,同时有助于排水;将级配碎石基础设置为倒梯形结构,有助于提高路基刚度,减小路基沉降,同时减小了双向车道中车辆对路基的冲击。

相邻两个级配碎石层的接触面为倾斜设置,其接触面的上端靠近桥台1设置,下端靠近路基本体3设置;相邻两个级配碎石层之间设置有第一排水盲沟5,第一排水盲沟5的延伸方向与级配碎石层的倾斜方向一致;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22与路基本体3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排水盲沟9,第二排水盲沟9的延伸方向与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22与路基本体3的接触面的倾斜方向一致;第一排水盲沟5与第二排水盲沟9连通通,且第一排水盲沟5及第二排水盲沟9上部均铺设有滤水棉纱7;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22与路基本体3的接触面朝路基本体3的一侧倾斜设置,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22与路基本体3的接触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30°;通过在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中设置排水盲沟,利于排走雨水以及地下水;滤水棉纱的设置是未来防止细小级配碎石被雨水或者地下水带走而在路基中出现空腔区,减小了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的概率,避免了对排水盲沟的堵塞。

本实用新型中,桥台1为牛腿柱桥台,搭板4的一端卡设在桥台1的牛腿柱上,另一端嵌入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22的中部,搭板4包括钢筋混凝土板41、桥台卡块42、若干减震结构43及缓冲结构44。

钢筋混凝土板41水平设置,钢筋混凝土板4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竖向连接段,其中一个竖向连接段卡设在桥台1的牛腿柱上,另一个竖向连接段嵌入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22中;钢筋混凝土板41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高及混凝土抗压强度高的特点,有效提高路桥过渡段连接结构的强度及刚度;通过在钢筋混凝土板41的两端设置竖向连接段,形成n字型搭板结构,使桥与路更加紧密的结合为一体,减小了在路桥过渡段行车的不适应感。

竖向连接段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桥台卡块22,桥台卡块22水平固定在竖向连接段的表面,通过设置桥台卡块,确保了搭板与桥台及填筑基础的稳定连接;缓冲结构44水平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板41的端部,且远离桥台1设置在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22的上方;缓冲结构44采用纵向截面为三角形的混凝土板,避免了桥头跳车;若干减震结构43均匀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板41的下方,减震结构43的上端与钢筋混凝土板41连接,下端伸入填筑基础2中。

透水路面6铺设在搭板4与填筑基础2的上方,透水路面2采用透水混凝土浇筑形成,透水路面的透水率为5%-20%;采用透水混凝土路面,主要起排水功能,降低因大雨量时,倾斜路面排水会产生路面积水问题,从而造成车辆滑移,使行车更加安全。

若干短桩8均匀设置在填筑基础2的下方,短桩8的下端伸入地基中,短桩8的上端与填筑基础2的下表面连接,短桩8的长度为0-6m。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路桥过渡段连接结构,通过在桥台与路基本体之间填筑注浆基础,有效解决了桥台与级配碎石路基接触面不密实的缺陷;通过注浆振捣棒振捣的方式减少了夯击对桥台背面路基的能量波动,从而减少了夯击对桥台的破坏;梯形注浆基础与倒梯形级配碎石路基在接触面能够很好的连接在一块;注浆基础刚度较高,能够有效减小沉降;通过在注浆基础与路基本体之间设置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有助于利用梯形的形状优势,减小双向车道上车辆对路基的冲击,同时增大了从刚性桥台到柔性路基本体的过渡长度,减小路基不均匀沉降,确保了填筑基础的密实性,提高了路基的密实度;同时,采用级配碎石作为填筑路基的填料,有助于路基排水。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路桥过渡段连接结构,包括填筑基础、搭板、透水混凝土路面及短桩;桥台修筑在地基上,桥台采用牛腿柱桥台,其中,牛腿柱的长度为2-3m;桥台与路基本体之间设置有上大下小的倒梯形填筑区,填筑基础填筑在倒梯形填筑区中;搭板水平设置在填筑基础的上方,搭板的一端卡设在桥台的牛腿柱上,确保了搭板与桥台的稳定连接,实现了对搭板的承载及固定,搭板的另一端与填筑基础连接。

填筑基础包括梯形注浆基础和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本实施例中梯形注浆基础的纵向截面为直角梯形,梯形注浆基础采用混凝土浇筑形成,梯形注浆基础与桥台的接触面之间灌注混凝土砂浆;通过设置梯形注浆基础,确保了桥台与级配碎石基础更加紧密结合,避免了在桥台附近夯击基础时,对桥台的损伤,提高了基础的密实度;从能量角度,采用混凝土浇筑形成梯形注浆基础,浇筑过程采用振捣所需的能量比现有的夯击基础所需的能量低,故振捣对桥台的损害也将降到最低同时能使桥台附近密实,提高基础的刚度。

本实施例中,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的锐角角度为10°-30°,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包括若干级配碎石层,若干级配碎石层从上到下依次分层填筑,每个级配碎石层采用倾斜填筑,分层高度为0.5-1.2m;填料采用2.5-20mm、20-25mm、25-31.5mm及31.5-40mm粒径的碎石进行配比,其占比分别为15%、45%、35%及5%,其中碎石填料的最小承载比为3%;相邻两个级配碎石层的接触面为倾斜设置,其接触面的上端靠近桥台设置,下端靠近路基本体设置;相邻两个级配碎石层之间设置有塑料盲沟,塑料盲沟的延伸方向与级配碎石层的倾斜方向一致;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与路基本体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塑料盲沟,塑料盲沟的延伸方向与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与路基本体的接触面的倾斜方向一致;级配碎石层之间的塑料盲沟与级配碎石与路基本体之间的塑料盲沟连通,且塑料盲沟的上部铺设有滤水棉纱;将滤水棉纱铺设在塑料盲沟上,其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级配碎石路基中的小颗粒在雨水的作用下被带走,从而影响路基的密实度,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影响行车舒适度。

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与路基本体的接触面朝路基本体的一侧倾斜设置,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与路基本体的接触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30°,确保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与路基本体之间的过渡差异最小;在双向车道上行驶的车辆对桥台和路基本体都存在冲击作用,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的设置便是减小了车辆对路基的冲击,从而减小了路基的沉降。

搭板包括钢筋混凝土板、桥台卡块、若干减震结构及缓冲结构;钢筋混凝土板水平设置,钢筋混凝土板的长度为15-30m;钢筋混凝土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竖向连接段,其中一个竖向连接段卡设在桥台的牛腿柱上,另一个竖向连接段嵌入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中;竖向连接段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桥台卡块,桥台卡块水平固定在竖向连接段的表面,通过设置桥台卡块将搭板同桥台与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连接更加紧密,提高了搭板与桥台及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连接的可靠性;缓冲结构水平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板的端部,且远离桥台设置在倒梯形级配碎石基础的上方;缓冲结构采用纵向截面为三角形的混凝土板,缓冲结构的底面长度为5-10m。

若干减震结构均匀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板的下方,减震结构的上端与钢筋混凝土板连接,下端伸入填筑基础中;减震结构的使用进一步减小了车辆对填筑基础的冲击作用,同时让车辆从路基到桥台或者从桥台路基行驶更加平顺,增加了行车的舒适感。

透水混凝土路面铺设在路基上作为过渡段路面,透水混凝土路面的厚度为18-26cm,为了较好的排走路面上的雨水,减小路面积水导致行车的危险性;短桩置于路基填筑区底部,减小了地基沉降;根据地基类型设计其长度,优选的短桩的长度为0-6m。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之一,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仅仅受本实施例的限制,还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替换及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