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在清水砼的不锈钢木结合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13506发布日期:2021-09-22 19:3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在清水砼的不锈钢木结合模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水砼模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在清水砼的不锈钢木结合模板。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高架桥的大量修建,倒“t”盖梁作为高架桥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被广泛采用。倒“t”盖梁通常采用在支架或托架上立模、现场绑扎钢筋框架、吊装钢筋框架、现浇混凝土的形式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不锈钢模板进行塑形。目前,倒“t”盖梁等异形构筑物清水砼模板通常使用定型不锈钢模板,这种模板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3.1、模板笨重,对支架荷载大;
4.2、制作成本高,不利于节能环保;
5.3、磕碰破坏无法修复;
6.4、底模拆除易对已成型清水砼表面造成破坏;
7.5、加工周期长,周转效率低,不易重复使用,不利于施工进度控制。
8.因此,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的清水砼不锈钢木结合模板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9.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在清水砼的不锈钢木结合模板。
1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在清水砼的不锈钢木结合模板,包括与倒“t”盖梁底部弧度相配的支撑模块、设置在所述支撑模块顶部中心位置的排水沟钢、若干梳齿交叉的设置在所述支撑模块顶部的横肋、设置在所述横肋上的下模模块、设置在所述下模模块上方的上模模块。所述支撑模块包括若干通过调平单元设置在盖梁辅助支架上的长梁、若干均匀设置在所述长梁上的主龙骨桁架,所述主龙骨桁架通过连接单元连成一个整体。
12.进一步,所述调平单元为u型顶托。
13.进一步,所述主龙骨桁架包括底部方管、弧形管、若干长短不一的支撑管。
14.进一步,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若干限位管、若干固定管、若干加强钢筋。
15.进一步,所述下模模块包括若干块底模、若干块下侧模、一对下堵头板、若干支撑结构、若干斜拉螺栓。
16.进一步,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下支撑立柱、加强肘板。
17.进一步,所述上模模块包括若干块上侧模、一对上堵头板、若干上支撑立柱、若干对拉螺栓、若干斜拉螺栓。
18.进一步,所述底模、下侧模、下堵头板、上侧模、上堵头板的层状结构均为木塑板、薄钢板。
19.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为:
20.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pvc环保材料上贴合不锈钢板组成模板体系,使得整体结构更加轻便,且能达到与定型不锈钢模板相同的效果。而且在拆除本实用新型的底模时,不易对已成型清水砼表面造成破坏,保证了清水砼的外观质量。
21.同时,本实用新型未像传统定型不锈钢模板那样使用全钢材质,而是使用pvc木塑板加不锈钢板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加工周期短、周转效率高、易于重复使用,有利于进度控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支撑结构,足以保证本实用新型具有与传统定型不锈钢模板一样的强度、刚度、稳定性。
22.此外,如果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某块模板或其他结构有磕碰等损坏,只需修复或更换损坏部分即可,节省日常维护费用。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支撑模块局部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主龙骨桁架主视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横剖面示意图。
26.图4是图3中a

a剖视图。
27.图5是图4中b处局部放大图。
28.图6是横肋布置图。
29.图7是盖梁立体图。
30.图8是盖梁主视图。
31.图中,100、长梁;101、u型顶托;110、主龙骨桁架;111、底部方管;112、弧形管;113、支撑管;120、限位管;121、固定管;122、加强钢筋;200、排水沟钢;300、横肋;400、底模;401、木塑板;402、薄钢板;410、下侧模;420、下堵头板;430、下支撑立柱;440、加强肘板;450、斜拉螺栓;451、垫板;500、上侧模;510、上堵头板;520、上支撑立柱;530、对拉螺栓;600、盖梁;610、盖梁辅助支架;620、盖梁钢筋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33.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在清水砼的不锈钢木结合模板,包括与倒“t”盖梁600底部弧度相配的支撑模块、设置在所述支撑模块顶部中心位置的排水沟钢200、若干梳齿交叉的设置在所述支撑模块顶部的横肋300(材料为80mm*80mm木方)、设置在所述横肋300上的下模模块、设置在所述下模模块上方的上模模块。
34.所述支撑模块包括若干通过调平单元设置在盖梁辅助支架610上的长梁100(材料为150mm*200mm木方)、若干均匀设置在所述长梁100上的主龙骨桁架110,所述主龙骨桁架110通过连接单元连成一个整体,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若干限位管120(材料为48mm*3.2mm钢管)、若干固定管121(材料为48mm*3.2mm钢管)、若干加强钢筋(材料为12#钢筋)。所述主龙骨桁架110沿所述长梁100长度方向每隔900mm布设一道,不同主龙骨桁架110的高度及弧度依据倒“t”盖梁600底部相应位置而定,所述主龙骨桁架110依据安装位置进行编号。所述主
龙骨桁架110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限位管120,所述限位管120上通过卡扣固定有若干固定管121,所述固定管121的作用是将相邻的主龙骨桁架110连接起来,使长梁100上的主龙骨桁架110组成一个整体。优选的,所述限位管120上设置有上下两道固定管121。
35.其中,所述主龙骨桁架110包括底部方管111、弧形管112、若干长短不一的支撑管113,所述弧形管112通过所述支撑管113设置在所述底部方管111上,所述底部方管111、弧形管112、支撑管113的材料均为60mm*60mm*4mm的方钢管。
36.所述盖梁辅助支架610是用钢管、螺栓等材料拼装组合起来的辅助支架,作用是为本实用新型提供支撑,防止浇筑倒“t”盖梁600时,因水泥过重压坏本实用新型。由于地面不平整及施工精度的原因,所述盖梁辅助支架610在搭设完成后其顶部必然是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因此为了保证后续的施工精度,就需要用到调平单元进行调平。所述调平单元为u型顶托101,其底端固定在盖梁辅助支架610的顶部。
37.所述下模模块包括若干块底模400、若干块下侧模410、一对下堵头板420、若干支撑结构、若干斜拉螺栓450。所述底模400、下侧模410、下堵头板420均是在地面上依照倒“t”盖梁600的形状及其他施工要求预先制作的,并按顺序进行编号,以方便后续吊装。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下支撑立柱430(材料为60mm*60mm*4mm方钢管)、加强肘板440,所述下支撑立柱430焊接在弧形管112上,所述加强肘板440焊接在所述下支撑立柱430与弧形管112之间,用于结构加强。所述下支撑立柱430用于下侧模410的结构加强,防止下侧模410变形,所述加强肘板440用于固定下支撑立柱430,防止在浇筑盖梁600时,水泥的压力将下侧模410推开导致水泥流出。所述斜拉螺栓450的一端穿过垫板451、下支撑立柱430、下侧模410与盖梁钢筋框架620固定连接,另一端旋上螺母并逐渐旋紧,以调整、固定下侧模410的安装位置,防止在水泥的压力下下侧模410移动导致盖梁600变形。所述下堵头板420的下边缘设置有折边,所述折边上设置有若干螺丝孔。所述下堵头板420通过螺丝与所述底模400、横肋300连为一体,所述底模400伸出所述下堵头板420。所述下堵头板420通过若干斜拉螺栓450固定在盖梁钢筋框架620上,防止浇筑时盖梁600变形。
38.进一步,所述上模模块包括若干块上侧模500、一对上堵头板510、若干上支撑立柱520(材料为60mm*60mm*4mm方钢管)、若干对拉螺栓530、若干斜拉螺栓450。所述上侧模500、上堵头板510均是在地面上依照倒“t”盖梁600的形状及其他施工要求预先制作的,并按顺序进行编号,以方便后续吊装。首先吊装上侧模500、上支撑立柱520,将相对的左右两块上侧模500一起吊装至盖梁钢筋框架620上,然后通过上中下三道对拉螺栓530调整固定上侧模500,使得上侧模500的下边缘与下侧模410的上边缘处于同一水平面。
39.具体的,对拉螺栓530的固定方法为:将对拉螺栓530的一端依次穿过垫板451、上支撑立柱520、上侧模500、盖梁钢筋框架620、另一块相对的上侧模500、相对的上支撑立柱520、垫板451,然后在对拉螺栓530的两端旋紧螺母,使上侧模500固定在盖梁钢筋框架620上,并用铁丝将对拉螺栓530与盖梁钢筋框架620捆牢。其中,上支撑立柱520的作用是对上侧模500进行结构加强,防止上侧模500在水泥压力的作用下凹凸变形。之后吊装上堵头板510、上支撑立柱520,并用若干道斜拉螺栓450将上堵头板510固定在盖梁钢筋框架620上。
40.其中,所述底模400、下侧模410、下堵头板420、上侧模500、上堵头板510的层状结构均为木塑板401、薄钢板402。所述木塑板401的材料为15mm厚的pvc木塑板401,所述薄钢板402的材料为1mm厚的304不锈钢板,所述薄钢板402通过环氧树脂粘结剂粘贴在所述木塑
板401上,做到严丝合缝,满足规范要求。之后对薄钢板402进行打磨,并涂刷模板漆,以防止后续脱模时造成清水砼表面损坏,影响清水砼外观效果,所述模板漆的型号为ep

2小型预制构件脱模剂。
41.一种应用在清水砼的不锈钢木结合模板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2.s1.铺设长梁100,盖梁辅助支架610搭设完成后,首先将u型顶托101固定在盖梁辅助支架610顶部并初步调平,使得u型顶托101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然后将长梁100吊装至u型顶托101,最后固定长梁100;固定方法为:首先通过扎筋将长梁100与u型顶托101绑扎固定,然后通过夹板、钉子使相邻长梁100的两端建立可靠连接,使得长梁100融为一体。
43.s2.吊装主龙骨桁架110,将主龙骨桁架110按一定顺序吊装至长梁100上,同时将固定管121固定在限位管120上,使相邻主龙骨桁架110之间实现初步连接;
44.s3.加强主龙骨桁架110连接,在底部方管111上焊接若干加强钢筋122,加强相邻主龙骨桁架110之间的连接;
45.s4.铺设横肋300,将横肋300以每间隔100mm铺设一道的方式吊装至支撑模块的顶部,并保证横肋300与排水沟钢200平行,并使横肋300梳齿交叉的布设;布设完成后进行加固,使所有横肋300成为整体;
46.s5.铺设底模400,将底模400按顺序依次吊装至横肋300上;
47.s6.精确调整,工作人员调整u型顶托101高度,使底模400与盖梁600底部的设计曲线吻合,水平方向及高度方向的误差均在规定范围内,并对底模400进行初步固定,之后使用胶水对缝隙进行密封,使其严密不漏浆,所述胶水包括密封胶、双面胶、发泡胶;
48.s6.下堵头板420安装,首先将在地面捆扎好的盖梁钢筋框架620吊装至底模400上或在底模400上直接捆扎盖梁钢筋框架620,然后将堵头板吊装至底模400上并固定,同时用斜拉螺栓450将堵头板固定在盖梁钢筋框架620上,最后使用胶水对缝隙进行密封;
49.s7.下侧模410安装,首先将支撑结构、下支撑立柱430固定在主龙骨桁架110上,然后按顺序吊装下侧模410并将其固定在下支撑立柱430上,之后使用斜拉螺栓450做结构加强,最后使用胶水对缝隙进行密封;
50.s8.上侧模500安装,将上支撑立柱520、上侧模500吊装至盖梁钢筋框架620上,调整安装位置并用对拉螺栓530固定,之后使用胶水对缝隙进行密封;
51.s9.上堵头板510安装,将上支撑立柱520、上堵头板510吊装至盖梁钢筋框架620上,调整角度并用斜拉螺栓450固定,之后使用胶水对缝隙进行密封。
52.在本实用新型搭设完成后,便可进行后续浇筑工作,首先浇筑倒“t”盖梁600的下半部(即底模400、下侧模410、下堵头板420所围成的立体空间)。等待1个小时盖梁600底部初步凝结具有一定强度后,浇筑盖梁600的上半部(即上侧模500、盖梁600的底部上表面、上堵头板510所围成的立体空间)。在盖梁600全部凝结后,便可拆卸模板。
53.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