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用混泥土自动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84309发布日期:2021-09-18 01:10阅读:74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搅拌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混泥土自动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2.建筑工人施工时混泥土是必不可少的,当进行混泥的时候,需要每次将石灰石、粘土和铁矿粉按比例进行混合,然后人工进行调和,再将调和好的水泥对道路进行铺平,有时调和时会导致比例不对,需要重新进行调和加工,耗费人力和时间,提高了成本。
3.专利申请:cn201220172389.4,公开日为20120423,公开了一种混泥土搅拌装置,包括有包括车台,所述车台1上固定设有搅拌筒,所述搅拌筒内设有加热筒以及搅拌器,搅拌筒顶部设有筒盖,所述筒盖上设有第一进料口、第二进料口,搅拌筒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搅拌器包括电机、转动轴以及多个搅拌叶片,所述转动轴一端与电机连接,搅拌叶片固定设于转动轴上,所述电机置于搅拌筒的上方,所述转动轴与搅拌叶片置于搅拌筒内,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调和不均匀的时候。
4.综上所述,人工将水泥调和,人力铺地水泥的问题,设计一种可以自动调和水泥并且自动铺水泥的建筑施工用混泥土自动搅拌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人工将水泥调和,人力铺地水泥的缺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以自动调和水泥并且自动铺水泥的建筑施工用混泥土自动搅拌装置。
6.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施工用混泥土自动搅拌装置,包括有轮子、第一转动轴、底座、搅拌机构和推动机构,底座前后均转动式设有第一转动轴,第一转动轴两端分别设有轮子,底座上设有搅拌机构,底座上设有推动机构。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搅拌机构包括有电机、第二转动轴、锥齿轮组、第三转动轴、第一传动组件、轴套和搅拌架,底座上设有电机,电机左侧设有第二转动轴,第二转动轴左侧设有锥齿轮组,推动机构上前侧转动式设有第三转动轴,第三转动轴与锥齿轮组连接,底座中部上转动式设有搅拌架,搅拌架上设有轴套,搅拌架与第三转动轴之间设有第一传动组件。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推动机构包括有固定端、面板、第一支撑柱和推杆,底座上设有固定端,固定端上设有面板,面板上后部两侧设有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柱上设有推杆。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有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有第四转动轴、第二传动组件和第五转动轴,前部右侧的轮子右侧设有第四转动轴,电机右侧设有第五转动轴,第五转动轴与第四转动轴之间设有第二传动组件。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有下料机构,下料机构包括有第二支撑柱、水箱、第三支撑柱、第一拉杆、第四支撑柱、放料盒、下料口和第二拉杆,面板前侧设
有三个第二支撑柱,三个第二支撑柱上设有水箱,面板前部设有第三支撑柱,第三支撑柱位于第二支撑柱后侧,第三支撑柱上滑动式设有第一拉杆,面板上后部左右两侧设有第四支撑柱,第四支撑柱上设有放料盒,轴套与放料盒连接,放料盒前侧设有下料口,下料口内中部滑动式设有第二拉杆。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有压平机构,压平机构包括有挡板、弹簧、滑动柱和压板,面板后侧设有挡板,面板后侧滑动式设有滑动柱,滑动柱下部套有弹簧,滑动柱底部设有压板,弹簧两端分别与面板和压板连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设有搅拌机构,当电机开启,将石灰和水放置再一起进行搅拌,减少人工进行搅拌时的失误,相对提高了工作效率。
13.2、本实用新型设有推动机构,搅拌机构和推动机构相互配合,边拉动推杆移动,同时水泥搅拌进行铺地,减少在施工时的劳动强度,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14.3、本实用新型设有传动机构,推动机构和传动机构相互配合,当电机开启,带动第五转动轴转动,继而带动第四转动轴,从而带动轮子进行运动,达到了自动移动的效果。
15.4、本实用新型设有下料机构,当需要进行下料时,将石灰和水放置在放料盒和水箱内进行储物的效果。
16.5、本实用新型设有搅拌机构和下料机构相互配合时,当需要进行铺地时,当放料盒和水箱内的石灰和水倒进底座内,进而将地面进行铺水泥,减少材料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17.6、本实用新型设有压平机构,通过压平机构和推动机构配合时,当水泥不平时,通过压板将水泥铺平,使得地面更为平整。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搅拌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推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传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下料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压平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其中:1

轮子,2

第一转动轴,3

底座,4

搅拌机构,41

电机,42

第二转动轴,43

锥齿轮组,44

第三转动轴,45

第一传动组件,46

轴套,47

搅拌架,5

推动机构,51

固定端,52

面板,53

第一支撑柱,54

推杆,6

传动机构,61

第四转动轴,62

第二传动组件,63

第五转动轴,7

下料机构,71

第二支撑柱,72

水箱,73

第三支撑柱,74

第一拉杆,75

第四支撑柱,76

放料盒,77

下料口,78

第二拉杆,8

压平机构,81

挡板,82

弹簧,83

滑动柱,84

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6.实施例1
27.一种建筑施工用混泥土自动搅拌装置,如图1

图3所示,包括有轮子1、第一转动轴2、底座3、搅拌机构4和推动机构5,底座3前后均转动式设有第一转动轴2,第一转动轴2两端分别设有轮子1,底座3上设有搅拌机构4,底座3上设有推动机构5。
28.当工人需要铺水泥地时,人们将石灰和水倒进搅拌机构4内,启动搅拌机构4,搅拌机构4运动对石灰和水进行搅拌,继而拉动推动机构5移动,使得轮子1旋转继而带动第一转动轴2旋转,对地面进行铺水泥,当不需要进行铺水泥地时,停止往搅拌机构4倒入材料,继而不再拉动推动机构5即可。
29.搅拌机构4包括有电机41、第二转动轴42、锥齿轮组43、第三转动轴44、第一传动组件45、轴套46和搅拌架47,底座3上设有电机41,电机41左侧设有第二转动轴42,第二转动轴42左侧设有锥齿轮组43,推动机构5上前侧转动式设有第三转动轴44,第三转动轴44与锥齿轮组43连接,底座3中部上转动式设有搅拌架47,搅拌架47上设有轴套46,搅拌架47与第三转动轴44之间设有第一传动组件45。
30.当需要搅拌石灰和水时,人工将石灰水和水放置底座3内,开启电机41,电机41带动第二转动轴42转动,继而使得锥齿轮组43转动,从而带动第三转动轴44运动,进而带动第一传动组件45运动,从而带动搅拌架47对石灰和水进行搅动,进行铺地,当不需要进行铺地时,关闭电机41,电机41不再带动第二转动轴42转动,继而第一传动组件45不再运动,搅拌架47停止搅拌。
31.推动机构5包括有固定端51、面板52、第一支撑柱53和推杆54,底座3上设有固定端51,固定端51上设有面板52,面板52上后部两侧设有第一支撑柱53,第一支撑柱53上设有推杆54。
32.为了使得人们在工作时更加省力,当需要拉动设备进行铺地时,手动拉动推杆54移动,继而带动轮子1移动,从而带动面板52移动,当不需要进行铺地时,不再拉动推杆54即可。
33.实施例2
34.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1、图4

图6所示,还包括有传动机构6,传动机构6包括有第四转动轴61、第二传动组件62和第五转动轴63,前部右侧的轮子1右侧设有第四转动轴61,电机41右侧设有第五转动轴63,第五转动轴63与第四转动轴61之间设有第二传动组件62。
35.当需要进行铺地时,将电机41打开,电机41带动第五转动轴63转动,继而带动第二传动组件62转动,从而带动第四转动轴61转动,第四转动轴61转动带动右侧的轮子1旋转,进而带动第一转动轴2转动将所有的轮子1进行移动,当不需要进行铺地时,关闭电机41即可。
36.还包括有下料机构7,下料机构7包括有第二支撑柱71、水箱72、第三支撑柱73、第一拉杆74、第四支撑柱75、放料盒76、下料口77和第二拉杆78,面板52前侧设有三个第二支撑柱71,三个第二支撑柱71上设有水箱72,面板52前部设有第三支撑柱73,第三支撑柱73位于第二支撑柱71后侧,第三支撑柱73上滑动式设有第一拉杆74,面板52上后部左右两侧设有第四支撑柱75,第四支撑柱75上设有放料盒76,轴套46与放料盒76连接,放料盒76前侧设有下料口77,下料口77内中部滑动式设有第二拉杆78。
37.当需要进行铺地时,将石灰倒进放料盒76内,将水倒进水箱72内,当需要进行下料
时,将下料口77上的第二拉杆78拉开,同时将水箱72的第一拉杆74拉开,通过搅拌架47对底座3内的石灰和水进行搅拌,当不需要下料时,将第一拉杆74和第二拉杆78合上,停止下料。
38.还包括有压平机构8,压平机构8包括有挡板81、弹簧82、滑动柱83和压板84,面板52后侧设有挡板81,面板52后侧滑动式设有滑动柱83,滑动柱83下部套有弹簧82,滑动柱83底部设有压板84,弹簧82两端分别与面板52和压板84连接。
39.当水泥铺在地面上时,压板84与水泥地接触,使得滑动柱83向上滑动,继而将弹簧82压缩,由于弹簧82复位作用,继而带动压板84和滑动柱83向下移动,压板84就会紧贴铺好的水泥,当整个设备不断的移动,压板84将水泥面进行刮平。
40.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