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预应力连续桥梁墩顶连续段拼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351334发布日期:2021-08-20 20:24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非预应力连续桥梁墩顶连续段拼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桥梁结构技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非预应力连续桥梁墩顶连续段拼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和交通事业的发展,混凝土连续梁桥以其施工方便、造价经济、受力合理、行车舒适等独特优势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了中小跨径最富竞争力的桥型。在连续梁桥的施工方法中,简之转连续施工方法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施工方法,因此在我国中小跨径桥梁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简之转连续体系桥梁采用高抗拉混凝土代替墩顶负弯矩钢束的非预应力简支转连续体系,桥梁极大的简化该类桥梁的施工工序,达到节约成本、缩短周期的目的。但是,在简之转连续体系桥梁墩顶现浇段施工过程中需要现场制备大量桥面板,由于现场搅拌设备及运输设备的限制,桥面板现场制备效率较低,且质量不易控制、受环境影响大等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非预应力连续桥梁墩顶连续段拼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现场制备桥面板导致的施工效率低、质量不受控制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预应力连续桥梁墩顶连续段拼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非预应力连续桥梁墩顶连续段拼装结构,包括:

两个预制主梁;

连续段,设置于两个预制主梁之间,用于连接两个预制主梁;

预制桥面板,设于两个预制主梁的顶部,与预制主梁间设置有湿接缝,湿接缝用于填充混凝土。

进一步,预制主梁包括主梁腹板和翼缘;

主梁腹板垂直设于翼缘的底部,与连续段连接。

进一步,主梁腹板和翼缘内设置有横向连接钢筋;

相邻两个主梁腹板内的横向连接钢筋分别连接。

进一步,连续段现场浇注成型,连续段与预制主梁的连接位置设置有安装凹槽;

主梁腹板置于安装凹槽内。

进一步,预制桥面板上还设置有安装槽口,安装槽口内穿设有钢筋;

主梁腹板与预制桥面板的连接侧还设置有箍筋,箍筋与安装槽口内的钢筋连接。

进一步,预制桥面板内设置有横向钢筋,横向钢筋延伸至湿接缝内与翼缘内的横向连接钢筋连接。

进一步,预制桥面板为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非预应力连续桥梁墩顶连续段拼装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架设相邻两个预制主梁;

连接相邻两个预制主梁间的横向钢筋;

浇筑相邻两个预制主梁之间的连续段;

安装预制桥面板;

浇注预制主梁与预制桥面板之间的湿接缝。

进一步,安装预制桥面板包括:

连接翼缘内的横向连接钢筋与预制桥面板的横向钢筋;

连接主梁腹板的箍筋和预制桥面板的安装槽口内的钢筋;

浇筑预制桥面板上的安装槽口。

(三)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非预应力连续桥梁墩顶连续段拼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中,非预应力连续桥梁墩顶连续段拼装结构,预制主梁和预制桥面板在工厂预制加工并发往施工现场,施工现场将预制主梁和预制桥面板拼装。两个预制主梁通过连续段连接,连续段为现场浇筑成型,然后拼装预制桥面板,在预制桥面板与预制主梁间的湿接缝浇注混凝土,以完成非预应力连续桥梁的搭建。此种拼装结构是一种工厂化、机械化、模块化程度较高的结构形式,桥面板采用工厂预制施工,解决了现场需大量制备桥面板导致施工周期长、质量不易控制、受环境影响大等等不利因素。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非预应力连续桥梁墩顶连续段拼装结构的施工方法,由于墩顶连续段采用的拼装结构,施工方法简单、施工难度低,无需现场制备混凝土,进而简化了施工工序、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施工效率、大大减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中非预应力连续桥梁墩顶连续段拼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中预制主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中预制桥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中非预应力连续桥梁墩顶连续段拼装结构的施工步骤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预制主梁;11、翼缘;12、主梁腹板;

2、连续段;21、安装凹槽;

3、预制桥面板;31、安装槽口;

4、横向连接钢筋;5、横向钢筋;6、绑扎钢筋;7、湿接缝;8、箍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施例保护范围的限制。

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预应力连续桥梁墩顶连续段拼装结构,包括预制主梁1、连续段2和预制桥面板3。具体地,相邻两个预制主梁1通过连续段2连接,预制桥面板3设于相邻两个预制主梁1的顶部,与预制主梁1间设置有湿接缝7,湿接缝7内用于填充混凝土。其中,预制主梁1和预制桥面板3工厂预制生产加工,并发往施工现场。施工现场,首先将相邻两个预制主梁1连接通过连续段2连接,然后铺设预制桥面板3,向湿接缝7内浇筑混凝土,完成非预应力连续桥梁墩顶连续段的搭建。本实施例中,预制主梁1和预制桥面板3拼装式连接,此种拼装结构是一种工厂化、机械化、模块化程度较高的结构形式,桥面板采用工厂预制施工,解决了现场需大量制备桥面板导致施工周期长、质量不易控制、受环境影响大等等不利因素。

进一步,预制主梁1包括主梁腹板12和翼缘11,主梁腹板12垂直设于翼缘11的底部,主梁腹板12与连续段2连接。主梁腹板12和翼缘11内均设置有横向连接钢筋4,主梁腹板12内的横向连接钢筋4两端延伸插入连续段2内并相互连接,翼缘11内的横向连接钢筋4两端延伸插入湿接缝7内。横向连接钢筋4的设置增强了预制主梁1与连续段2的连接强度,进而增加了桥梁墩顶连续段的承载能力,提高了桥梁的强度。

作为优选方案,连续段2为现场浇筑成型,浇筑的是c50混凝土(c50为混凝土的牌号,指的是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小于50兆帕),连续段2与主梁腹板12的连接处设置有安装凹槽21,主梁腹板12置于安装凹槽21内,安装凹槽21内的主梁腹板12与连续段2的混凝土浇筑为一体,进一步增强了主梁腹板12与连续段2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预制桥面板3上还设置有安装槽口31,安装槽口31内穿设有绑扎钢筋6,主梁腹板12与预制桥面板3的连接侧对应设置有多个箍筋8,多个箍筋8分别绑扎于绑扎钢筋6上,箍筋8与绑扎钢筋6的设置改进了预制主梁1的配筋形式,便于现场施工,减小了施工难度,进而提高了施工效率。进一步,预制桥面板3内还设置有横向钢筋5,横向钢筋5两端延伸并插入湿接缝7内与翼缘11内的横向连接钢筋4连接,预制桥面板3安装完毕后,在安装槽口31及湿接缝7内浇筑混凝土,增加了预制桥面板3与预制主梁1的横向连接强度。

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中的预制桥面板3在工厂批量预制后转运至施工现场,采用的是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uhpc是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的缩写,是一种高强度、高韧性、低孔隙率的超高强水泥基材料,通过提高组分的细度与活性,不使用粗骨料以使材料内部的缺陷减到最少,具有超高强度与高耐久性,是过去三十年中具创新性的水泥基工程材料),采用的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小于10mpa,膨胀率在0.02至0.04%之间,其余性能指标不低于c50混凝土要求。施工现场拼装完预制桥面板3后,向湿接缝7及安装槽口31内浇筑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本实施例中,预制桥面板3通过采用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材质,因其具有高抗拉性能够达到结构连续并抵抗负弯矩区拉应力的效果,因此无需设置负弯矩预应力钢束,进而简化了预制桥面板3的结构,预制桥面板3采用工厂预制方式,避免了施工现场制备大量uhpc带来的时间长、质量不易控制、受环境影响大等等不利因素。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非预应力连续桥梁墩顶连续段拼装结构的施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架设相邻两个预制主梁1;

2、连接相邻两个预制主梁1的横向连接钢筋4;

3、浇筑相邻两个预制主梁1之间连续段2的混凝土;

4、在预制主梁1及连续段2上安装预制预制桥面板3;

5、连接翼缘11及预制桥面板3的横向钢筋5;

6、绑扎连接主梁腹板12上的箍筋8和预制桥面板3安装槽口31内的钢筋;

7、向安装槽口31内浇筑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

8、向预制主梁1与预制桥面板3之间湿接缝7浇筑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

本实施例提供的非预应力连续桥梁墩顶连续段拼装结构的施工方法,施工方法简单、施工难度低,无需现场制备混凝土,进而简化了施工工序、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施工效率、大大减低了施工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