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雨水回收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32495发布日期:2021-08-10 16:33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雨水回收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水资源再利用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雨水回收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水资源在我国逐步匮乏,合理利用水资源一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基调,水资源一方面靠水源、地下水,同时雨水也具有较大的利用前景。目前在市政污水处理过程中,雨水收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降雨时,雨水随污水一同流入市政管道,统一排放到污水池进行处理,但是处理过程中对于雨水的收集以及与污水的分离措施还不完善,加重了市政水处理负担及排水压力,同时也浪费了一定的水资源。

相关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911222712.7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道路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包括: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前期处理井、截污装置、弃流装置、过滤装置、模块蓄水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玻璃钢清水箱池和阀门井;雨水管道与前期处理井连通,前期处理井上设置有溢流口,进水口的下方依次设置有截污装置、弃流装置、过滤装置,前期处理井的出水口低于过滤装置布置;弃流装置上设置有第一排污管,模块蓄水池上设置有第二排污管,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上设置有第三排污管,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第三排污管连通污水管道;玻璃钢清水箱池连通有出水管道。截污装置包括固定组件、插销和截污网。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在对初道雨水进行过滤时,由于道路雨水中经常容易夹杂树叶、包装袋等杂物,这些片状杂物随雨水流入至截污装置中,极易对截污装置中的截污网进行遮蔽,片状杂物堆积在截污网上后,会导致截污装置对雨水中杂物的截污能力降低,当雨水流量加大时,还会造成前期处理井中雨水满溢,进而影响雨水的回收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改善道路中的片状杂物随雨水流通时容易封堵截污网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雨水回收处理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雨水回收处理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雨水回收处理系统,包括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前期处理井、截污装置、弃流装置、过滤装置、模块蓄水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玻璃钢清水箱池和阀门井,所述截污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期处理井中的截污网,所述前期处理井于所述截污网下方设置有板框,所述板框上竖直固接有多个戳杆,所述戳杆与所述截污网的孔隙插接适配,且多个所述戳杆同步上升时均可完全自所述截污网的孔隙穿出;

所述前期处理井于所述截污网下方转动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上固接有多个水力扇叶,当穿过所述截污网的雨水冲击在所述水力扇叶上时带动多个所述水力扇叶以所述转轴轴线为旋转轴旋转;

所述转轴与所述板框之间设置有联动机构,所述板框通过所述联动机构实现在所述前期处理井上的往复升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道路雨水经污水管道流通至前期处理井中时,雨水中的片状杂物堆积在截污网上,当雨水穿过截污网冲击在多个水力扇叶上时,多个水力扇叶推动转轴旋转,转轴旋转时通过联动机构驱使板框在前期处理井上往复升降,进而实现板框上的多个戳杆在截污网孔隙中的往复升降,从而通过水流的冲击使得戳杆在截污网的孔隙中往复戳动,既可对截污网上的杂物进行疏通,确保了截污网对雨水中杂物的过滤效果,同时又通过水流的水力实现戳杆的升降运动,无需外接动力源,有效节约了能源,还是能随水流的大小同步启停,易于维护。

可选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与所述板框平行且转动设置在所述前期处理井侧壁上的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与所述转轴传动连接,所述传动杆周壁上固接有拨杆,所述拨杆长度大于所述传动杆与所述板框之间的间隙;

所述拨杆跟随所述传动杆旋转时驱使所述板框间歇上升或下降,所述板框与所述前期处理井内壁之间设置有用于驱使所述板框下降或上升的复位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流冲击多个水力扇叶时,转轴旋转,同时也带动传动杆旋转,传动杆旋转时带动拨杆旋转并驱使板框上升或下移,当板框在拨杆的驱使下上移时,带动板框上的多个戳杆上移并越过截污网,可对截污网上堆积的杂物进行疏通,随后复位组件驱使板框下移复位,以利于拨杆下一次对板框的驱动;当板框在拨杆的驱使下下移后,复位组件驱使板框上移复位,同时带动板框上的多个戳杆上移并越过截污网,可对截污网上堆积的杂物进行疏通,通过拨杆在传动杆上旋转时对板框的间隔驱使,可实现多个戳杆对截污网的有效疏通作用。

可选的,所述板框靠近所述拨杆的侧壁固接有位于所述拨杆扫过的区域内的凸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动杆在带动拨杆旋转时,拨杆与其扫过区域内的凸柱抵触,并推动凸柱带动板框在前期处理井内上升或下降,可有效确保联动机构对板框的稳定驱动效果。

可选的,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固接在所述板框上端面或下端面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板框的一端与所述截污网或所述前期处理井井壁固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拨杆跟随传动杆旋转并推动凸柱带动板框上移时,设置在板框下端面的弹性件被拉伸产生形变,拨杆转动至脱离凸柱后,弹性件的形变力驱使板框下移复位;当拨杆跟随传动杆旋转并推动凸柱带动板框下移时,设置在板框上端面的弹性件被拉伸产生形变,拨杆转动至脱离凸柱后,弹性件的形变力驱使板框上移复位以对截污网进行清理。

可选的,所述水力扇叶呈向下倾斜设置,其所述水力扇叶较低一侧的上端面固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分水条,所述分水条沿所述水力扇叶的旋转方向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冲击在水力扇叶上时,雨水沿水力扇叶的斜面流淌可产生对水力扇叶的推力,以使水力扇叶绕转轴轴线旋转,加装分水条后可使雨水水流在相邻两个分水条之间流淌,以使雨水水流冲击在水力扇叶的冲击力转化为推动水力扇叶转动的转化率更高。

可选的,所述前期处理井于所述截污网下方设置有聚水漏斗,所述聚水漏斗下端开口且位于多个所述水力扇叶正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截污网过滤后的雨水在聚水漏斗的作用下汇聚至水力扇叶上方,可使水力扇叶能带动转轴有效旋转,尽可能避免了降雨初期雨量较小时转轴难以转动以使戳杆上移并对截污网进行清理的现象。

可选的,所述截污网呈中部向上凸起的锥状,靠近所述板框中部的所述戳杆长度大于靠近所述板框边缘的所述戳杆的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掉落至截污网上的片状杂物能尽可能沿截污网锥面滑落至截污网边沿处,尽可能使得截污网中部保持有效的过滤作用,对应的将多个戳杆的长度设置为与截污网的形状适配,可始终确保多个戳杆对截污网的清理效果。

可选的,所述联动机构至少设置有两个且以所述前期处理井轴线呈相对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板框在前期处理井内升降时更加顺畅和平稳。

可选的,所述截污网下方水平吊装有支杆,所述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杆中部,所述传动杆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杆上且沿所述支杆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传动杆端部延伸出所述支杆端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杆用于安装转轴和扇叶,同时也可用于安装传动杆,以使联动机构更加稳定地安装在前期处理井内。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雨水穿过截污网冲击在多个水力扇叶上时,多个水力扇叶推动转轴旋转,并通过联动机构驱使板框在前期处理井上升降,进而实现板框上的多个戳杆在截污网孔隙中的升降,从而通过水流的冲击使得戳杆在截污网的孔隙中往复戳动,既可对截污网上的杂物进行疏通,确保了截污网对雨水中杂物的过滤效果,同时又通过水流的水力实现戳杆的升降运动,无需外接动力源,有效节约了能源,还是能随水流的大小同步启停,易于维护;

2.雨水冲击在水力扇叶上时,雨水沿水力扇叶的斜面流淌可产生对水力扇叶的推力,以使水力扇叶绕转轴轴线旋转,加装分水条后可使雨水水流在相邻两个分水条之间流淌,以使雨水水流冲击在水力扇叶的冲击力转化为推动水力扇叶转动的转化率更高;

3.经截污网过滤后的雨水在聚水漏斗的作用下汇聚至水力扇叶上方,可使水力扇叶能带动转轴有效旋转,尽可能避免了降雨初期雨量较小时转轴难以转动以使戳杆上移并对截污网进行清理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隐去前期处理井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2隐去前期处理井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前期处理井;11、聚水漏斗;12、支杆;13、滑轨;2、截污网;3、板框;31、戳杆;32、凸柱;4、水力扇叶;41、转轴;42、分水条;51、传动杆;52、拨杆;53、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雨水回收处理系统。参照图1和图2,市政工程用道路雨水回收处理系统包括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前期处理井1、截污装置、弃流装置、过滤装置、模块蓄水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玻璃钢清水箱池和阀门井,截污装置包括设置在前期处理井1中的截污网2,前期处理井1于截污网2下方设置有板框3,板框3升降设置在前期处理井1内壁上,具体的,前期处理井1内壁上沿其轴向固接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滑轨13,板框3侧壁固接有与滑轨13滑动适配的凸柱32。板框3上竖直固接有多个戳杆31,戳杆31以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板框3上端面,戳杆31与截污网2的孔隙插接适配,且多个戳杆31同步上升时均可完全自截污网2的孔隙穿出,进一步的,板框3在初始状态下或静止时,戳杆31上端面不低于截污网2上端面。

具体设置时,戳杆31的数量可与截污网2上孔隙的数量相等,也可呈间隔状对应于截污网2上的孔隙,甚至于在原有截污网2孔隙的设定下,在截污网2上开设有多个与多个戳杆31一一对应且插接适配的穿孔,以确保截污网2对小块杂物的截污效果。

同时前期处理井1于截污网2下方转动设置有转轴41,转轴41的下端部周壁固接有多个水力扇叶4,当穿过截污网2的雨水冲击在水力扇叶4上时带动多个水力扇叶4以转轴41轴线为旋转轴41旋转;转轴41与板框3之间设置有联动机构,板框3通过联动机构实现在前期处理井1上的升降。

道路雨水经污水管道流通至前期处理井1中时,雨水中的片状杂物堆积在截污网2上,当雨水穿过截污网2冲击在多个水力扇叶4上时,多个水力扇叶4推动转轴41旋转,转轴41旋转时通过联动机构驱使板框3在前期处理井1上往复升降,板框3上的凸柱32在滑轨13内滑动时可为板框3在前期处理井1内的升降提供稳定性,从而实现了板框3上的多个戳杆31在截污网2孔隙中的往复升降,从而通过水流的冲击使得戳杆31在截污网2的孔隙中往复戳动,既可对截污网2上的杂物进行疏通,确保了截污网2对雨水中杂物的过滤效果,同时又通过水流的水力实现戳杆31的升降运动,无需外接动力源,有效节约了能源,还是能随水流的大小同步启停,易于维护。

为进一步提高雨水对水力扇叶4的冲击效果,参照图1和图2,前期处理井1于截污网2下方设置有聚水漏斗11,聚水漏斗11下端开口且位于多个水力扇叶4正上方。从而经截污网2过滤后的雨水在聚水漏斗11的作用下汇聚至水力扇叶4上方,可使水力扇叶4能带动转轴41有效旋转,尽可能避免了降雨初期雨量较小时转轴41难以转动以使戳杆31上移并对截污网2进行清理的现象。

为进一步提高雨水冲击在水力扇叶4上时,水力扇叶4的转动效率,参照图1和图2,水力扇叶4呈向下倾斜设置,其水力扇叶4较低一侧的上端面固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分水条42,分水条42沿水力扇叶4的旋转方向设置。从而雨水冲击在水力扇叶4上时,雨水沿水力扇叶4的斜面流淌可产生对水力扇叶4的推力,以使水力扇叶4绕转轴41轴线旋转,加装分水条42后可使雨水水流在相邻两个分水条42之间流淌,以使雨水水流冲击在水力扇叶4的冲击力转化为推动水力扇叶4转动的转化率更高。

为确保板框3在前期处理井1上的稳定升降,联动机构至少设置有两个且以前期处理井1轴线呈相对设置,参照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中联动机构设置有两个并以前期处理井1轴线呈等间距圆周阵列分布。联动机构包括与板框3平行且转动设置在前期处理井1侧壁上的传动杆51,传动杆51与转轴41传动连接,具体的,前期处理井1内壁上水平固接有位于截污网2下方的支杆12,转轴41转动设置在支杆12中部,传动杆51转动设置在支杆12上且沿支杆12长度方向设置,传动杆51端部延伸出支杆12端部,传动杆51与转轴41之间通过锥齿轮组传动连接,传动杆51端部的周壁上固接有拨杆52,拨杆52长度大于传动杆51与板框3之间的间隙,凸柱32位于拨杆52扫过的区域内。

拨杆52跟随传动杆51旋转时驱使板框3间歇上升或下降,板框3与前期处理井1内壁之间设置有用于驱使板框3下降或上升的复位组件。复位组件包括固接在板框3上端面或下端面的弹性件53,本申请实施例中弹性件53设置为弹簧,弹性件53远离板框3的一端与截污网2或前期处理井1井壁固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杆51设置在板框3下方,传动杆51旋转时由下至上间隔撞击在凸柱32上,凸柱32在滑轨13内上移,使得板框3带动其上的戳杆31间隔对截污网2进行穿戳以实现对截污网2的有效清理;对应的,弹性件53一端与板框3下端面固接、另一端与前期处理井1靠近传动杆51的内壁固接或直接固接在传动杆51上,此时设置在板框3下端面的弹性件53被拉伸产生形变,当拨杆52转动至脱离凸柱32后,弹性件53的形变力驱使板框3下移复位。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传动杆51设置在板框3与截污网2之间,对应的,弹性件53一端与板框3上端面固接、另一端与截污网2或邻近截污网2的前期处理井1内壁固接,传动杆51旋转时由上至下间隔撞击在凸柱32上,凸柱32在滑轨13内下移,弹性件53被拉伸产生形变,当拨杆52转动至脱离凸柱32后,弹性件53的形变力驱使板框3上移复位以对截污网2进行清理。

相较于拨杆52推动板框3上移,将传动杆51设置在板框3与截污网2之间,使得弹性件53的形变力驱使板框3上移,更能使戳杆31对堆积在截污网2上的片状杂物进行拨散或者清理,故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选择将传动杆51设置在板框3与截污网2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雨水回收处理系统的实施原理为:道路雨水经污水管道流通至前期处理井1中时,雨水中的片状杂物堆积在截污网2上,当雨水穿过截污网2冲击在多个水力扇叶4上时,多个水力扇叶4推动转轴41旋转,转轴41旋转时通过拨杆52及凸柱32的间隔碰撞驱使板框3在前期处理井1上往复升降,实现了板框3上的多个戳杆31在截污网2孔隙中的往复升降,从而通过水流的冲击使得戳杆31在截污网2的孔隙中往复戳动,既可对截污网2上的杂物进行疏通,确保了截污网2对雨水中杂物的过滤效果,同时又通过水流的水力实现戳杆31的升降运动,无需外接动力源,有效节约了能源,还是能随水流的大小同步启停,易于维护。

实施例2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市政工程用道路雨水回收处理系统。参照图3,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截污网2呈中部向上凸起的锥状,靠近板框3中部的戳杆31长度大于靠近板框3边缘的戳杆31的长度。从而掉落至截污网2上的片状杂物能尽可能沿截污网2锥面滑落至截污网2边沿处,尽可能使得截污网2中部保持有效的过滤作用,对应的将多个戳杆31的长度设置为与截污网2的形状适配,可始终确保多个戳杆31对截污网2的清理效果。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