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及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31883发布日期:2021-12-07 22:29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及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涵洞预制构配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及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2.涵洞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使公路顺利通过水渠不妨碍交通,设于路基下修筑于路面以下的排水孔道,通过这种结构可以让水从公路的下面流过;或者是横跨大小道路作为人和车辆的立交通道。
3.在相关技术中,如公开号为cn112176893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包括涵洞顶板,涵洞顶板的一端部下方设置有第一涵洞侧板,涵洞顶板的另一端部下方设置有第二涵洞侧板,第一涵洞侧板与第二涵洞侧板的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第一涵洞侧板的底部连接有第一基板,第二涵洞侧板的底部对应第一基板的一侧连接有第二基板,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底部均设置有基座,且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顶部沿水平方向上均插设有横向钢管,涵洞顶板的两端部均插设有若干个竖向钢管。上述预制构配件能够使各个预制件装配后形成一体结构,各个预制件之间受力时相互作用,增加了涵洞预制件装配后的稳定性,提高了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装配后的质量,能够极大程度的缩短工程周期。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组装好在使用过程中,若遇降雨天气,会使得桥隧涵洞所在处产生积水,进而存在有影响车辆通行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缓解桥隧涵洞所在处产生积水影响车辆正常通行的问题,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包括涵洞顶罩和涵洞底座,所述涵洞顶罩和所述涵洞底座连接形成供车辆通行的通行空间,所述通行空间中设置有浮力组件,所述浮力组件用于供车辆通行,所述浮力组件跟随积水的液面升高而竖直向上运动。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桥隧涵洞进行组装时,先将涵洞底座放置好,然后将浮力组件放置到涵洞底座上,然后将涵洞顶罩安装至涵洞底座上,涵洞顶罩和涵洞底座之间形成通行空间,降雨天气桥隧涵洞处产生积水时,浮力组件随着积水水位的上涨而向上运动,车辆通过桥隧涵洞时,车辆在浮力组件上行驶,从而减少车辆的涉水行驶,即尽可能的保证车辆正常通过桥隧涵洞,进而减少桥隧涵洞所在处产生积水影响车辆正常通行的情况发生。
8.可选的,所述浮力组件包括多块支撑板和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的动力结构,所述支撑板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在所述通行空间中。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桥隧涵洞所在位置产生积水时,支撑板在动力结构的作
用下向上运动,继而使得支撑板位于桥隧涵洞处积水的液面以上,从而减少车辆经过桥隧涵洞时的涉水行驶,进而尽可能的保证车辆正常经过桥隧涵洞。
10.可选的,位于洞口处的所述支撑板靠近桥隧涵洞外部的一端均铰接有铰接板。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桥隧涵洞所在位置存在有积水时,动力结构对支撑板进行驱动,继而使得支撑板向上运动,从而使得支撑板带动铰接板运动,铰接板与支撑板发生相对转动,铰接板与路面发生相对滑动,此时车辆可以经过铰接板运动至支撑板上,进而达到方便车辆经过桥隧涵洞的效果。
12.可选的,所述动力结构包括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的浮力箱。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桥隧涵洞处产生积水时,浮力箱随着积水的液面不断升高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继而使得浮力箱带动支撑板运动,支撑板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支撑板与积水液面分离,支撑板带动铰接板运动,从而使得车辆经过铰接板运动至支撑板上并穿过桥隧涵洞,此过程中支撑板跟随积水液面的升高实现了自动的运动。
14.可选的,所述动力结构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涵洞顶罩中的卷扬机,所述卷扬机的钢丝绳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有货物的大车经过桥隧涵洞时,此时支撑板所受的重力可能大于浮力箱对支撑板的浮力,此时启动卷扬机,继而使得卷扬机对自身上的钢丝绳进行收卷,钢丝绳对支撑板进行驱动,从而支撑板向上运动,支撑板与积水的液面分离,进而减少车辆经过桥隧涵洞时的涉水行驶。
16.可选的,所述卷扬机的钢丝绳通过滑动轴与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通行空间中固定连接有滑槽体,所述滑动轴滑动连接在所述滑槽体中。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卷扬机对自身上的钢丝绳进行收卷时,钢丝绳对滑动轴进行拉动,滑动轴在滑槽体中运动,一方面可以达到方便工作人员将卷扬机的钢丝绳与支撑板连接在一起的效果,另一方面滑动轴被钢丝绳拉动着运动时,滑动轴与滑槽体发生相对滑动,从而使得滑动轴和滑槽体的配合对支撑板的运动进行导向,进而增加支撑板运动时的稳定性。
18.可选的,相邻两块所述支撑板之间设置有衔接板,所述衔接板的一端与一块所述支撑板的端部铰接,所述衔接板的另一端与另一块所述支撑板的顶部抵触。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两块支撑板发生相对运动时,一块支撑板带动衔接板运动,衔接板的一端与一块支撑板发生相对转动,衔接板的另一端与另一块支撑板发生相对滑动,通过在相邻两块支撑板之间设置有衔接板,减少车辆行走在相邻两块支撑板之间时的晃动,可以增加车辆经过两块支撑板之间时的稳定性。
20.可选的,所述涵洞底座包括第一半座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半座上的第二半座,所述第一半座和所述第二半座均与所述涵洞顶罩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涵洞底座进行预制时,采用第一半座和第二半座分开预制的方式,一方面降低对涵洞底座进行预制时的难度,另一方面降低对涵洞底座进行抬运时的难度。
22.可选的,所述涵洞顶罩包括第一半罩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半罩上的第二半罩,所述第一半罩与所述第一半座连接,所述第二半罩与所述第二半座连接,所述第一半座和所述第二半座的连接位置连接有支撑墙,所述支撑墙的一端与第一半罩和第二半罩连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涵洞顶罩进行预制时,采用第一半罩和第二半罩分开预制的方式,一方面降低对涵洞顶罩进行预制时的难度,另一方面方便对涵洞顶罩进行抬运,通过在通行空间中设置支撑墙,可以减少第一半罩和第二半罩的连接位置处向下运动的情况发生,增加涵洞顶罩的稳定性。
24.为了增加上述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组装好之后的稳定性。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的施工工艺。
2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的施工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地基施工,在地基上开挖基坑并向基坑中插入钢筋,然后向基坑中灌注混凝土,地基面上形成浇筑基底;s2,组装涵洞底座,将涵洞底座连接到浇筑基座上,第一半座和第二半座连接在一起;s3,安装浮力组件,先将支撑板安装到涵洞底座上,再安装铰接板和衔接板;s4,安装涵洞顶罩,将第一半罩连接在第一半座上,第二半罩连接在第二半座上,同时将第一半罩和第二半罩连接在一起,最后再安装卷扬机。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进行施工时,先在需要施工桥隧涵洞的位置开挖基坑,然后再向基坑中插入钢筋,再向基坑中灌注混凝土,使得地基面上形成浇筑基底,待混凝土凝固之后,将第一半座和第二半座连接在浇筑基座上,同时第一半座和第二半座连接在一起,然后再将支撑板安装至涵洞底座上,然后对铰接板和衔接板进行安装,再将第一半罩连接在第一半座上,第二半罩连接在第二半座上,同时将第一半罩和第二半罩连接在一起,最后再对卷扬机进行安装,即完成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的施工,通过设置浇筑基座,可以减少将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施工完成之后,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的沉降,进而达到增加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的稳定性。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通过设置涵洞顶罩、涵洞底座和浮力组件,涵洞顶罩和涵洞底座连接在一起后形成行车空间,浮力组件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在行车空间中,在桥隧涵洞所在位置存在积水时,浮力组件在竖直向上运动,车辆通过桥隧涵洞时,车辆行走在浮力组件上并经过浮力组件穿过桥隧涵洞,从而减少车辆涉水行驶的情况发生,进而减少桥隧涵洞所在位置存在积水影响车辆正常通行的情况发生;通过设置支撑板和动力结构,桥隧涵洞所在的位置产生积水时,动力结构对支撑板进行驱动,继而使得支撑板在行驶空间中运动,从而使得支撑板位于积水的液面以上,车辆经过支撑板可以穿过桥隧涵洞,进而减少车辆涉水行驶的情况发生;通过在洞口处的支撑板上设置铰接板,动力结构对支撑板进行驱动时,铰接板与支撑板发生相对转动,铰接板远离支撑板的一端与路面发生相对滑动,车辆经过桥隧涵洞时,车辆通过铰接板行驶到支撑板上,进而增加车辆穿过桥隧涵洞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的部分剖视图,主要示出动力结构;
图3是图2中a部位的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主要示出延伸板;图5是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的施工工艺流程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00、涵洞顶罩;110、第一半罩;111、第二拉力板;120、第二半罩;200、涵洞底座;210、第一半座;211、延伸板;212、第一拉力板;220、第二半座;221、排水孔;300、通行空间;400、浮力组件;410、支撑板;411、滑动轴;412、滑槽体;413、铰接板;414、衔接板;415、导向板;420、动力结构;421、浮力箱;422、卷扬机;423、密封塞;500、支撑墙。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
32.参照图1和图2,一种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包括涵洞顶罩100和涵洞底座200,涵洞顶罩100和涵洞底座200连接,并且涵洞顶罩100和涵洞底座200连接在一起后形成供车辆通行的通行空间300。为了减少降雨天气时,桥隧涵洞所在位置存在积水影响车辆正常通行的情况发生,通行空间300中设置有浮力组件400,浮力组件400用于供车辆在其顶部行驶,桥隧涵洞所在位置形成积水之后,浮力组件400跟随积水液面的升高而在竖直方向上向上运动,从而减少车辆穿过桥隧涵洞时,需要涉水行驶的情况发生,进而减少桥隧涵洞所在位置积水影响车辆正常通行的情况发生。
33.为了增加车辆行驶在浮力组件400上的稳定性,浮力组件400包括多块支撑板410和多个动力结构420,一个动力结构420与一块支撑板410固定连接。支撑板410均设置在通行空间300中。桥隧涵洞所在的位置存在积水时,动力结构420对支撑板410进行驱动,继而使得支撑板410向上运动,从而使得支撑板410相对于水平面的高度高于积水液面相对于水平面的高度,即实现车辆可以通过支撑板410穿过桥隧涵洞的效果,进而增加车辆行驶在浮力组件400上的稳定性。
34.为了实现支撑板410随着积水液面的不断升高而向上运动,动力结构420包括浮力箱421,浮力箱421为密封设置,浮力箱421与支撑板410的底部固定连接。隧道涵洞所在位置处存在积水时,浮力箱421在浮力的作用下漂浮在积水中,继而使得浮力箱421对支撑板410进行驱动,从而使得支撑板410向上运动,即实现支撑板410随着积水液面的不断升高而向上运动。
35.装有货物的大车行驶在支撑板410上时,装有货物的大车对支撑板410施加的压力可能大于浮力箱421对支撑板410施加的浮力,继而使得支撑板410容易没入水中,从而造成大车涉水行驶,进而影响大车行驶至支撑板410上的安全性。
36.为了增加大车行驶至支撑板410上的安全性,每个动力结构420还包括四个卷扬机422,四个卷扬机422分别设置在对应支撑板410的四个边角处。卷扬机422的钢丝绳与支撑板410固定连接,卷扬机422固定连接在涵洞顶罩100上。桥隧涵洞所在位置存在积水时,浮力箱421对支撑板410进行驱动,继而使得支撑板410向上运动,然后启动卷扬机422,卷扬机422对钢丝绳进行收卷,从而使得卷扬机422上的钢丝绳处于笔直状态,装有货物的大车行驶至支撑板410上时,大车对支撑板410施加压力,使得支撑板410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支
撑板410带动卷扬机422上的钢丝绳运动,钢丝绳逐渐变为张紧状态,张紧状态的钢丝绳对支撑板410施加拉力,从而减少支撑板410向下运动,进而减少大车需要涉水行驶的情况发生,一方面增加大车行驶至支撑板410上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减少大车行驶至支撑板410上后支撑板410的晃动,增加支撑板410的稳定性。
37.为了方便将卷扬机422上的钢丝绳与支撑板410固定连接在一起,增加支撑板410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时的稳定性,卷扬机422的钢丝绳通过滑动轴411与支撑板410固定连接,卷扬机422的钢丝绳与滑动轴411固定连接,滑动轴411与支撑板410共面设置并与支撑板410固定连接。通行空间300中竖直设置有多个滑槽体412,滑槽体412的开口朝向支撑板410所在的方向设置。滑槽体412的一段与涵洞底座200固定连接,滑槽体412的另一段与涵洞顶罩100固定连接。一个滑动轴411滑动连接在一个滑槽体412中,卷扬机422上放卷出来的钢丝绳位于对应的滑槽体412中。
38.将卷扬机422上的钢丝绳与支撑板410固定连接在一起时,只需将卷扬机422上的钢丝绳与对应的滑动轴411固定连接在一起即可,即达到方便工作人员将钢丝绳与支撑板410固定连接在一起的效果。支撑板410在竖直向上的方向运动时,滑动轴411在对应的滑槽体412中滑动,继而使得滑动轴411和滑槽体412的配合对支撑板410的运动进行导向,增加支撑板410运动时的稳定性,减少支撑板410在车辆行驶方向上的偏转运动,增加车辆行驶在支撑板410上的稳定性。
39.为了便于在桥隧涵洞所在位置存在积水时将车辆行驶到支撑板410上,位于洞口处的支撑板410朝向桥隧涵洞外部的一端均设置有铰接板413。铰接板413的一端与支撑板410朝向桥隧涵洞的一端铰接,铰接板413的另一端与路面抵触。支撑板410在动力结构420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时,支撑板410带动铰接板413运动,铰接板413与支撑板410发生相对转动,铰接板413与路面发生相对滑动,此时车辆想要通过桥隧涵洞时,可以行驶至铰接板413上,然后再经铰接板413行驶至支撑板410上,进而达到便于车辆行驶至支撑板410上的效果。
40.参照图2和图3,在对支撑板410进行预制时,需要使得多块支撑板410的总长度小于桥隧涵洞的总长度,对支撑板410进行安装时,为了尽可能的保证单块支撑板410的正常运动,相邻两块支撑板410需要预留间隙,继而使得车辆行驶至相邻两块支撑板410的连接位置时,相邻两块支撑板410之间间隙会对车辆的轮胎产生冲击,从而使得车辆行驶至相邻两块支撑板410之间的间隙处时容易爆胎,进而对车辆的行驶造成危险。
41.为了增加车辆穿过桥隧涵洞时的安全性,相邻两块支撑板410之间设置有衔接板414,衔接板414的一端与一块支撑板410铰接,衔接板414的另一端与另一块支撑板410的顶部抵触。支撑板410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时,支撑板410带动衔接板414运动,继而使得衔接板414与支撑板410发生相对运动,从而减少车辆经过两块支撑板410之间的间隙时,相邻两块支撑板410的间隙对轮胎的冲击,减少车辆在桥隧涵洞中行驶时容易爆胎的情况发生,进而增加车辆穿过桥隧涵洞时的安全性。
42.为了增加车辆穿过桥隧涵洞时的平稳性,衔接板414的两端均铰接有导向板415,每块导向板415远离衔接板414的一端均为倾斜设置,继而使得导向板415对车辆的行驶进行导向。一块导向板415与一块支撑板410的顶部抵触,另一块导向板415与另一块支撑板410的顶部抵触。支撑板410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时,衔接板414与支撑板410发生相对运动,导
向板415与衔接板414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导向板415与支撑板410的顶部保持抵触,一方面减少衔接板414的一端翘起影响车联通行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减少车辆经过衔接板414时在竖直方向上的晃动,进而增加车辆穿过桥隧涵洞的平稳性。
43.参照图1和图2,为了方便工厂对涵洞底座200进行预制,涵洞底座200包括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均呈l型,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在工厂进行预制的过程中内部均预埋钢筋,并在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的每个端部均预制孔。在对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进行连接时,将第一半座210靠近第二半座220端部的钢筋插入第二半座220上对应的预制孔中,第二半座220靠近第一半座210端部的钢筋插入第一半座210上对应的预制孔中,然后向预制孔中灌注混凝土,使得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连接在一起。在工厂对涵洞底座200进行预制时,对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进行分开预制,一方面降低工厂对涵洞底座200进行预制时的难度,方便工厂对涵洞底座200进行预制,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工厂对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进行搬运。
44.为了方便工厂对涵洞顶罩100进行预制,涵洞顶罩100包括第一半罩110和第二半罩120,第一半罩110和第二半罩120均呈l型,第一半罩110和第二半罩120在工厂进行预制的过程中内部均预埋钢筋,并在第一半罩110和第二半罩120的每个端部均预制孔。在工厂对涵洞顶罩100进行预制时,对第一半罩110和第二半罩120进行分开预制,一方面降低工厂对涵洞顶罩100进行预制时的难度,方便工厂对涵洞顶罩100进行预制,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工厂对第一半罩110和第二半罩120进行搬运。
45.在对第一半罩110和第二半罩120进行连接时,将第一半罩110靠近第二半罩120端部的钢筋插入第二半罩120上的预制孔中,第二半罩120靠近第一半罩110端部的钢筋插入第一半罩110上的预制孔中,然后向预制孔中灌注混凝土,使得第一半罩110和第二半罩120连接在一起。然后将第一半罩110靠近第一半座210端部的钢筋插入第一半座210上的预制孔中,第一半座210靠近第一半罩110端部的钢筋插入第一半罩110上的预制孔中;第二半罩120靠近第二半座220端部的钢筋插入第二半座220上的预制孔中,第二半座220靠近第二半罩120端部的钢筋插入第二半罩120上的预制孔中,然后向预制孔中灌注混凝土,使得第一半罩110和第二半罩120连接在一起,第一半罩110和第一半座210连接在一起,第二半罩120和第二半座220连接在一起。
46.为了增加涵洞顶罩100的稳定性,通行空间300中竖直设置有支撑墙500,支撑墙500为中空设置,在对支撑墙500进行预制时,支撑墙500中预埋钢筋。支撑墙500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半罩110和第二半罩120的连接位置处,支撑墙500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的连接位置处。位于支撑墙500一端的钢筋与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中的钢筋固定连接在一起,位于支撑墙500另一端的钢筋与第一半罩110和第二半罩120中的钢筋固定连接。在涵洞顶罩100受力时,支撑墙500对第一半罩110和第二半罩120进行支撑,同时支撑墙500可以起到对第一半罩110和第二半罩120的连接作用,起到对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的连接作用,进而达到增加涵洞顶罩100的稳定性。
47.参照图1和图4,对桥隧涵洞施工完成后,位于桥隧涵洞两侧的构造物使得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具有朝向相互靠近方向转动的趋势,继而使得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不稳定,最终可能造成桥隧涵洞的倒塌。
48.为了减少桥隧涵洞的倒塌,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相互背离的一侧均固定连
接有延伸板211,延伸板211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拉力板212,第一拉力板212与第一半座210或第二半座220固定连接,第一拉力板212背离第一半座210或第二半座220的一侧为倾斜设置。第一半罩110和第二半罩120相互背离一侧的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拉力板111,第二拉力板111背离第一半罩110或第二半罩120的一侧均为倾斜设置,并且倾斜角度与第一拉力板212的倾斜角度一致。
49.桥隧涵洞正常使用时,桥隧涵洞两侧的构造物压在延伸板211上并对延伸板211施加压力,第一拉力板212对第一半座210或第二半座220施加拉力,第二拉力板111对第一半罩110或第二半罩120施加拉力,即减少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朝向相互靠近方向转动的趋势,进而增加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的稳定性,减少桥隧涵洞容易倒塌的情况发生。
50.参照图1和图2,为了减少桥隧涵洞所在位置容易产生积水的情况发生,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上均预留有排水孔221,排水孔221与城市的地下排水管道连通。浮力箱42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密封塞423,密封塞423与排水孔221的孔壁抵触。桥隧涵洞所在位置产生积水时,浮力箱421向上运动,继而使得密封塞423与排水孔221分离,桥隧涵洞所在位置的积水经排水孔221进入城市排水管道中。随着进入城市排水管中的积水越来越多,桥隧涵洞所在位置的积水越来越少,浮力箱421向下运动,最终使得密封塞423将排水孔221堵住,减少城市排水管道中的雨水的反窜。
5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的实施原理为:桥隧涵洞所在位置存在积水时,浮力箱421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浮力箱421对支撑板410进行驱动,支撑板410向上运动,继而使得支撑板410高于积水液面。支撑板410向上运动时带动铰接板413运动,铰接板413与路面发生相对滑动。然后再启动卷扬机422,卷扬机422对钢丝绳进行收卷,然后使得钢丝绳处于笔直状态。车辆通过桥隧涵洞时,车辆先行驶至铰接板413上,然后再向支撑板410上行驶,最后再将桥隧涵洞另一侧的铰接板413行驶出桥隧涵洞。
52.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的施工工艺。
53.参照图5,一种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地基施工,在地基上开挖基坑,然后向基坑中预埋钢筋,然后向基坑中灌注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之后地基面上形成浇筑基底。
54.s2,组装涵洞底座200,将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放置到浇筑底座上,同时使得第一半座210靠近第二半座220端部的钢筋插入第二半座220上预制孔中,第二半座220靠近第一半座210端部的钢筋插入第一半座210上的预制孔中,然后将支撑墙500安装至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的连接位置,使得支撑墙500底部的钢筋与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上的钢筋固定连接在一起;然后向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相互靠近端部的预制孔中浇筑混凝土,同时使用混凝土将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均与浇筑基座固定连接在一起。
55.s3,安装浮力组件400,先将支撑板410安装到涵洞底座200上,再将滑槽体412和卷扬机422放置到支撑板410上,然后再将衔接板414和铰接板413安装至支撑板410上。
56.s4,安装涵洞顶罩100,将第一半罩110靠近第二半罩120端部的钢筋插入第二半罩120上的预制孔中,第二半罩120靠近第一半罩110端部的钢筋插入第一半罩110上的预制孔中;然后再第一半罩110靠近第一半座210端部的钢筋插入第一半座210中,第一半座210靠
近第一半罩110端部的钢筋插入第一半罩110上的预制孔中,第二半罩120靠近第二半座220端部的钢筋插入第二半座220上的预制孔中,第二半座220靠近第二半罩120端部的钢筋插入第二半罩120上的预制孔中;同时将支撑墙500顶部的钢筋与第一半罩110和第二半罩120上的钢筋固定连接在一起,再向预制孔中灌注混凝土,并向支撑墙500中灌注混凝土,进而使得支撑墙500、第一半座210和第二半座220三者连接在一起。最后再将滑槽体412固定连接在通行空间300中,卷扬机422固定连接在涵洞顶罩100上。
5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的施工工艺的实施原理为:在对桥隧涵洞预制构配件进行施工时,先对施工位置进行开挖基坑,然后向基坑中预埋钢筋并向基坑中灌注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为浇筑基座。然后对涵洞底座200进行组装,并将涵洞底座200与浇筑基座固定连接在一起。再对支撑墙500进行安装,再对浮力组件400进行安装,最后再对涵洞顶罩100进行安装,即完成桥隧涵洞的施工。通过浇筑形成浇筑基座,可以减少桥隧涵洞的沉降,进而增加桥隧涵洞的稳定性。
5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