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头组件、洒水系统及洒水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81592发布日期:2021-12-15 05:18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喷头组件、洒水系统及洒水车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洒水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喷头组件、洒水系统及洒水车。


背景技术:

2.现有一般需要采用对城市道路进行洒水降尘,但部分城市由于冬夏温度较大,因此在夏天时采用孔径较大的孔眼进行洒水。在冬季时,为了保证洒水后路面不会有大面积的结冰现象,因此需采用孔径较小的孔眼进行洒水。但由于洒水所用的地表水中含有砂石以及其他杂质,因此在冬季进行洒水时由于孔眼较小容易发生堵塞,堵塞后需进行人工清理,耗费大量的时间,降低了作业效率。
3.因此,需设计一种能够便于清理堵塞的喷头组件、洒水系统及洒水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喷头组件、洒水系统及洒水车,能够减少内部杂质的沉积以及能够快速地将内部沉积的杂质进行清理,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喷头组件,包括喷嘴和主体,所述喷嘴与所述主体的顶部连接,所述主体内设有第一腔体,所述主体的底部设有连通第一腔体的开口,所述主体底部设有用于关闭或开启所述开口的开关结构;
6.水流经所述第一腔体由下往上流至所述喷嘴并从所述喷嘴向外喷洒,杂质留存于所述第一腔体并通过开启所述开口释放。
7.优选地,所述喷嘴包括连接部和喷洒部,所述连接部一端与所述喷洒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连接部内设有流道,所述喷洒部内设有第二腔体,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8.优选地,所述流道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直径。
9.优选地,所述主体的顶部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10.优选地,所述安装部的内壁设有第一螺纹,所述连接部的外壁设有第二螺纹,所述安装部和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螺纹和所述第二螺纹配合连接。
11.优选地,所述开关结构为设置在所述开口的阀门。
12.优选地,所述开关结构包括丝扣堵头,所述主体的底部外壁设有第三螺纹,所述丝扣堵头的内壁设有第四螺纹,所述主体的底部与所述丝扣堵头通过所述第三螺纹和所述第四螺纹配合连接。
13.优选地,所述丝扣堵头底部设有环形把手。
14.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洒水系统,包括供水管路和至少一个上述的喷头组件,所述供水管路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15.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洒水车,包括上述的洒水系统。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喷嘴设置在主体的顶
部,使得在喷洒过程中水流从下往上从喷嘴洒出,使得水流中的杂质不易沉积在喷嘴中造成堵塞,且杂质在第一腔体内积累后,只需通过将主体底部的开关结构开启即可快速方便地将沉积在第一腔体内的杂质清除,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17.参见附图,本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一个实施例中喷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另一实施例中喷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一个实施例中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图3俯视图。
22.附图标记对照表:
23.主体1:第一腔体100、进水口101、安装部11;
24.喷嘴2:喷洒部21、第二腔体210、连接部22、流道220、孔眼23;
25.开关结构3:阀门31、丝扣堵头32、环形把手33;
26.供水管路4:主管路41、支管路42。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28.容易理解,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技术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技术的全部或视为对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29.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属于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1.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喷头组件,如图1所示,其包括喷嘴2和主体1,喷嘴2与主体1的顶部连接,主体1内设有第一腔体100,主体1的底部设有连通第一腔体100的开口,主体1底部设有用于关闭或开启开口的开关结构3;
32.水流经第一腔体100由下往上流至喷嘴2并从喷嘴2向外喷洒,杂质留存于第一腔体100并通过开启开口释放。
33.在本装置中,在喷嘴2中设置有多个孔眼23用于将水向外洒出,其中,水流在自身
的压力或流动作用下,从主体1向上流入至喷嘴2中,并从喷嘴2上的孔眼23向外洒出,水中的杂质在自身重力下留在第一腔体100内,或在停止喷洒后,由于自身重力作用从喷嘴2中掉落回第一腔体100内,从而能够避免杂质堵塞喷嘴2。另外,当第一腔体100内的杂质沉积到一定量的时候,可开启设置在主体1底部的开关结构3,从而方便地将沉积在第一腔体100内的杂质清除,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3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喷嘴2包括连接部22和喷洒部21,连接部22一端与喷洒部21连接,另一端与主体1连接,连接部22内设有流道220,喷洒部21内设有第二腔体210,流道220连通第一腔体100和第二腔体210。水流从第一腔体100经过流道220流入至第二腔体210内,喷嘴2上孔眼23与第二腔体210连通,水流在自身压力作用下从孔眼23向外洒出。
3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流道220的直径小于第一腔体100和第二腔体210的直径。当水流流经流道220的时候,由于流道220直径较小,因此能够增大水流进入至第二腔体210的流速和压力,从而提高喷洒压力。另外,由于流道220直径小于第一腔体100直径,因此当水流从第一腔体100进入至第二腔体210的时候,部分的杂质能够被第一腔体100的上壁阻挡留存于第一腔体100内,从而减少进入至第二腔体210内的杂质,避免堵塞孔眼23。
3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的顶部设有安装部11,安装部11与连接部22可拆卸连接。安装部11和连接部22可拆卸连接可以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更换不同孔眼23直径的喷嘴2以及方便工作人员对喷嘴2进行维护清理。
3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部11的内壁设有第一螺纹,连接部22的外壁设有第二螺纹,安装部11和连接部22通过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配合连接。通过将喷嘴2旋紧至安装部11上即可完成喷嘴2的安装,该种连接方式安装拆卸简单,且喷嘴2和主体1连接牢固,不易由于水流冲击力而导致喷嘴2脱落。
3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开关结构3为设置在开口的阀门31。在需要清理第一腔体100的时候,打开阀门31,使得主体1底部的开口敞开即可方便对第一腔体100内部进行清理。在使用过程中,阀门31关闭,开口闭合。
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开关结构3包括丝扣堵头32,主体1的底部外壁设有第三螺纹,丝扣堵头32的内壁设有第四螺纹,主体1的底部与丝扣堵头32通过第三螺纹和第四螺纹配合连接。当需要开启开口的时候,将丝扣堵头32旋出即可。其中,在丝扣堵头32和主体1底部之间可加装密封垫以提高丝扣堵头32和主体1底部之间的密闭性,防止漏水。
4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丝扣堵头32底部设有环形把手33。通过环形把手33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对丝扣堵头32进行握持操作,还能够方便使用撬棍插入环形把手33中协助打开丝扣堵头32。
41.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洒水系统,如图3所示,包括供水管路4和至少一个上述的喷头组件,供水管路4与第一腔体100连通。多个喷头组件并联设置,供水管路4输入水流至第一腔体100内,并在水流的压力下水流流动至喷嘴2向外喷洒。
42.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洒水车,包括上述的洒水系统。
43.实施例1:
44.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喷头组件,如图1所示,其包括喷嘴2和主体1,喷嘴2连接在主体
1的顶部,在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开口,开口设置有开关结构3用于控制开口的闭合。
45.具体地,在主体1内设置有第一腔体100,主体1的顶部设置有安装部11,开口连通第一腔体100,安装部11为筒状结构,在安装部11的内壁设置有第一螺纹。喷嘴2包括连接部22和喷洒部21,喷洒部21内具有第二腔体210,连接部22内设有流道220,喷洒部21的壁面设置有多个孔眼23,孔眼23连通第二腔体210,使得第二腔体210内的水流能够从孔眼23向外洒出。其中在连接部22的外壁设有第二螺纹,安装部11和连接部22通过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配合连接在一起,使得第一腔体100、流道220和第二腔体210连通,水进入至第一腔体100后流经流道220后进入至第二腔体210,并最后从孔眼23向外洒出。另外,为了提高喷嘴2和主体1之间的水密性,避免水从安装部11和连接部22之间的连接间隙中漏出,在装入喷嘴2时,在连接部22的外壁包裹生料带,再通过将旋转喷嘴2使得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配合连接,生料带填充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之间的间隙,从而提高水密性。
46.可选地,连接部22和安装部11之间还能够通过法兰进行连接,具体地,在安装部11上设有第一法兰,在连接部22上设有第二法兰,连接部22和安装部11的端面拼合连接在一起且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通过螺栓固定,从而实现连接部22和安装部11的可拆卸连接。
47.可选地,连接部22和安装部11还能够通过喉箍进行连接,连接部22和安装部11的端面拼合在一起,喉箍套设覆盖连接部22和安装部11的拼合间隙,同时锁紧固定连接部22和安装部11,从而实现连接部22和安装部11的可拆卸连接。
48.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连接部22和安装部1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因此为适应不同季节时需更换不同孔眼23大小的喷嘴2,即可方便地将喷嘴2拆卸下来进行更换或检修。以连接部22和安装部11通过螺纹连接为例进行说明,在安装喷嘴2的时候,只需握持喷嘴2正向旋入安装部11即可,在拆卸喷嘴2的时候,反向将喷嘴2旋出安装部11即可。该种连接方式安装拆卸简单,且喷嘴2和主体1连接牢固,不易由于水流冲击力而导致喷嘴2脱落。
49.在本实施例中,喷洒部21为筒状结构,孔眼23均匀分布在喷洒部21的壁面上,从而使得能够多角度地进行洒水。一般地,孔眼23的孔轴平行于水平面设置,可选地,可根据需要调整孔眼23位置,使孔眼23的孔轴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倾角,从而调整洒水方向。另外,还能根据需要调整孔眼23在喷洒部21壁面的分布位置和分布密度。
50.流道220的直径小于第一腔体100和第二腔体210的直径。当水流流经流道220的时候,由于流道220直径较小,因此能够增大水流进入至第二腔体210的流速和压力,从而提高喷洒压力。另外,由于流道220直径小于第一腔体100直径,因此当水流从第一腔体100进入至第二腔体210的时候,部分的杂质能够被第一腔体100的上壁阻挡留存于第一腔体100内,从而减少进入至第二腔体210内的杂质,避免堵塞孔眼23。
51.可选地,在流道220与第一腔体100之间设有滤网,滤网的孔径略小于孔眼23的孔径,通过滤网隔绝水流中的颗粒杂质进入至流道220以及第二腔体210,从而导致流道220或孔眼23堵塞。
5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开关结构3为设置在开口的阀门31,在需要清理第一腔体100的时候,打开阀门31,使得主体1底部的开口敞开即可方便对第一腔体100内部进行清理。在使用过程中,阀门31关闭,开口闭合,使得水流能够流向第二腔体210并从孔眼23向外洒出。其中,在清理第一腔体100的时候,可以在保持水流流动状况下打开阀门31,此时大部分的水流经由开口流出,即可实现第一腔体100内的清洗。
53.可选地,如图2所示,开关结构3还能够包括丝扣堵头32,主体1的底部外壁设有第三螺纹,丝扣堵头32的内壁设有第四螺纹,主体1的底部与丝扣堵头32通过第三螺纹和第四螺纹配合连接。当需要开启开口的时候,将丝扣堵头32旋出即可。其中,在丝扣堵头32和主体1底部之间可加装密封垫以提高丝扣堵头32和主体1底部之间的密闭性,防止漏水。
54.丝扣堵头32底部设有环形把手33。通过环形把手33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对丝扣堵头32进行握持操作,还能够方便使用撬棍插入环形把手33中协助打开丝扣堵头32。
55.可选地,开关结构3还能够是盖板,盖板的一端与主体1底部铰接,另一端设置卡扣结构用于与主体1连接,通过盖板覆盖开口并通过卡扣结构将盖板与主体1连接在一起。
56.在本装置中,外部的水流输入至主体1的第一腔体100内,此时开口处于关闭状态,水流在其流动作用以及压力下从经由流道220由下往上流入至第二腔体210内,由于流道220直径较小,因此流入至第二腔体210内的水流压力增大,位于第二腔体210内的水从孔眼23向外洒出。其中,由于水流是从下往上流动,水中的杂质由于自身重力或者受到了第一腔体100的上壁阻挡留在第一腔体100内,从而能够避免杂质堵塞喷嘴2。另外,当第一腔体100内的杂质沉积到一定量的时候,可开启设置在主体1底部的开关结构3,从而方便地将沉积在第一腔体100内的杂质清除,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57.实施例2:
58.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洒水系统,如图3所示,其包括供水管路4以及至少一个实施例1中的喷头组件,在本实施例中,喷头组件至少设置有两个,如图4所示,供水管路4包括主管路41和支管路42,多个支管路42分别与主管路41并联连接,且每个支管路42分别连接一个喷头组件。具体地,在主体1的侧壁设有进水口101,支管路42通过进水口101与第一腔体100连通,进水口101设置在第一腔体100的上部,从而使得水中的杂质能够沉积在第一腔体100的底部,不易随水流流向第二腔体210。
59.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多个喷头组件之间相互并联,因此可以保证进入至每个喷头组件内的水流压力一致,保证每个喷头组件能够有相近的喷洒性能。
60.实施例3:
6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洒水车,其包括实施例2中的洒水系统,具体地,多个喷头组件分布设置在洒水车的四周,从而使得洒水车能够同时对四周进行洒水作业。
62.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技术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