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泡沫混凝土的台后回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68949发布日期:2022-01-19 17:50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泡沫混凝土的台后回填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道路领域,涉及一种桥梁与道路衔接处的桥台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泡沫混凝土的台后回填结构。


背景技术:

2.在桥梁与道路的衔接过渡段,需要在桥梁施工完成后进行台后回填,由于道路与桥梁结构基础的差异,两者的沉降量通常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在长期运行后会产生明显高差,容易产生桥头跳车现象,对交通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尤其是当道路为软基基础时,这种沉降差异尤为明显。上述沉降差异跟道路回填材料的自重载荷有较大的关系,因此现在有工程采用泡沫混凝土作为桥梁的台后回填材料,利用泡沫混凝土比重轻的特点,减少自重载荷,缓解桥台沉降。但泡沫混凝土材料的比重及承载能力跟其配比有较大关系,其比重与承载能力通常是同步增减的,而我们的实际目的在于尽可能降低其比重以减少自重载荷的前提下,又要确保其承载能力,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寻找最佳的平衡点,在此前提下,桥台回填结构的承载强度设计上限必然不会过高,这就需要泡沫混凝土回填结构应尽量避免载荷集中,同时需要防止泡沫混凝土结构开裂。现有设计中也有采用大量配筋来提高泡沫混凝土的结构强度的,这种结构使用大量配筋,与减少桥台自重载荷的初衷不符,而且施工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泡沫混凝土桥台回填结构既要减轻自重载荷、又要保证载荷强度的问题,提供一种泡沫混凝土的台后回填结构,设置分层的钢丝网放置开裂,同时配合搭板结构分散行车载荷,避免局部应力集中超过泡沫混凝土承载上限。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泡沫混凝土的台后回填结构,包括相互衔接的道路和桥梁,桥梁靠道路的一侧为桥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靠桥梁的一端贴靠桥台回填形成泡沫混凝土基础,泡沫混凝土上表面往下深度每隔25~35cm设置铺设一层钢丝网,所述钢丝网的网眼为4cm
×
4cm~6cm
×
6cm,钢丝直径3~5mm,泡沫混凝土上方铺设搭板,所述桥台朝向道路的侧壁设置支撑搭板一端的牛腿,搭板上方铺设路面。本结构中,采用多层设置的钢丝网提升混凝土基础的横向联系强度,减少开裂现象,减少配筋,充分发挥混凝土基础的轻量化特性,减少自重载荷,缓解桥台处道路沉降,降低桥台处的沉降高差,保障行车安全;桥台搭板形成统一承载面,将行车载荷分散,避免局部应力集中超过泡沫混凝土承载力上限。
5.作为优选,所述泡沫混凝土基础靠桥台的一侧竖直设置厚度为3~4cm的混凝土泡沫挡板。
6.作为优选,所述泡沫混凝土基础上表面为平面,混凝土基础的底面为朝桥台方向依次加深的三层台阶面,从道路向桥台方向依次为水平的第一台阶面、第二台阶面、第三台阶面,第一台阶面、第二台阶面、第三台阶面的泡沫混凝土回填深度为1:2:3,第一台阶面和
第二台阶面之间通过第一过渡坡面连接,第二台阶面和第三台阶面之间通过第二过渡坡面连接,第一过渡坡面和第二过渡坡面坡度均为1:1.5。越靠近桥台则混凝土基础的深度越大,越能减少自重载荷形成的沉降现象,使道路和桥梁过渡段平滑,减少桥台跳车。
7.作为优选,所述泡沫混凝土基础分段回填,第一台阶面处为第一回填段,第一过渡坡面和第二台阶面处为第二回填段,第二过渡坡面和第三台阶面处为第三回填段,第一回填段、第二回填段、第三回填段正向依次回填或反向依次回填,先回填段的钢丝网向后回填段延伸至少10cm搭接段。
8.作为优选,第一回填段、第二回填段、第三回填段的长度差异不超过10%。
9.作为优选,所述搭板远离桥台的一端跨过第二回填段和第三回填段,并覆盖至第一回填段的50%长度以上。
10.作为优选,所述钢丝网由多片拼装而成,相邻片钢丝网搭接距离不少于10cm。
11.本实用新型采用多层设置的钢丝网提高泡沫混凝土强度,减少开裂现象,并减少配筋,充分发挥混凝土基础的轻量化特性,降低自重载荷,缓解桥台处道路沉降,保障行车安全;泡沫混凝土上方采用搭板形成统一承载面,将行车载荷分散,避免局部应力集中超过泡沫混凝土承载力上限。
附图说明
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回填段结构示意图。
15.图中:1、桥台,2、搭板,3、道路,4、路面,5、第一回填段,6、第二回填段,7、第三回填段,8、第一台阶面,9、第一过渡坡面,10、第二台阶面,11、第二过渡坡面,12、第三台阶面,13、施工缝,14、钢丝网,15、搭接段,16、混凝土泡沫板。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7.实施例:一种泡沫混凝土的台后回填结构,如图1所示。本结构包括相互衔接的道路3和桥梁,桥梁靠道路的一侧为桥台1。所述道路靠桥梁的一端贴靠桥台回填形成泡沫混凝土基础,泡沫混凝土基础靠桥台的一侧竖直设置厚度为3~4cm的混凝土泡沫挡板16。泡沫混凝土上表面往下深度每隔30cm设置铺设一层钢丝网14,所述钢丝网的网眼为5cm
×
5cm,钢丝直径5mm,泡沫混凝土上方铺设搭板2,所述桥台1朝向道路的侧壁设置支撑搭板一端的牛腿,搭板上方铺设路面4。
18.泡沫混凝土基础上表面为平面,混凝土基础的底面为朝桥台方向依次加深的三层台阶面,从道路向桥台方向依次为水平的第一台阶面8、第二台阶面10、第三台阶面12,第一台阶面、第二台阶面、第三台阶面的泡沫混凝土回填深度分别为100cm、200cm、300cm,第一台阶面8和第二台阶面10之间通过第一过渡坡9面连接,第二台阶面10和第三台阶面12之间通过第二过渡坡面11连接,第一过渡坡面9和第二过渡坡面11坡度均为1:1.5。泡沫混凝土基础分段回填,第一台阶面8处为第一回填段5,第一过渡坡面9和第二台阶面10处为第二回填段6,第二过渡坡面11和第三台阶面12处为第三回填段7。第一回填段、第二回填段、第三
回填段的长度均为250cm。搭板3远离桥台1的一端跨过第二回填段6和第三回填段7,并覆盖至第一回填段5的50%长度以上。如图2所示,第一回填段5、第二回填段6、第三回填段7正向依次回填,先回填段的钢丝网14向后回填段延伸至少10cm搭接段15。由于单片钢丝网面积不足,每层钢丝网均采用多片搭接,搭接边的宽度不少于10cm。
19.多层设置的钢丝网在不同的回填深度处充分提升混凝土基础的横向联系强度,可以减少配筋保证强度,充分发挥混凝土基础的轻量化特性,减少自重载荷,缓解桥台处道路沉降,降低桥台处的沉降高差,保障行车安全;桥台搭板形成统一承载面,将行车载荷分散,避免局部应力集中超过泡沫混凝土承载力上限。


技术特征:
1.一种泡沫混凝土的台后回填结构,包括相互衔接的道路和桥梁,桥梁靠道路的一侧为桥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靠桥梁的一端贴靠桥台回填形成泡沫混凝土基础,泡沫混凝土上表面往下深度每隔25~35cm设置铺设一层钢丝网,所述钢丝网的网眼为4cm
×
4cm~6cm
×
6cm,钢丝直径3~5mm,泡沫混凝土上方铺设搭板,所述桥台朝向道路的侧壁设置支撑搭板一端的牛腿,搭板上方铺设路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泡沫混凝土的台后回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沫混凝土基础靠桥台的一侧竖直设置厚度为3~4cm的混凝土泡沫挡板。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泡沫混凝土的台后回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沫混凝土基础上表面为平面,混凝土基础的底面为朝桥台方向依次加深的三层台阶面,从道路向桥台方向依次为水平的第一台阶面、第二台阶面、第三台阶面,第一台阶面、第二台阶面、第三台阶面的泡沫混凝土回填深度为1:2:3,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之间通过第一过渡坡面连接,第二台阶面和第三台阶面之间通过第二过渡坡面连接,第一过渡坡面和第二过渡坡面坡度均为1:1.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泡沫混凝土的台后回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沫混凝土基础分段回填,第一台阶面处为第一回填段,第一过渡坡面和第二台阶面处为第二回填段,第二过渡坡面和第三台阶面处为第三回填段,第一回填段、第二回填段、第三回填段正向依次回填或反向依次回填,先回填段的钢丝网向后回填段延伸至少10cm搭接段。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泡沫混凝土的台后回填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回填段、第二回填段、第三回填段的长度差异不超过10%。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泡沫混凝土的台后回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板远离桥台的一端跨过第二回填段和第三回填段,并覆盖至第一回填段的50%长度以上。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泡沫混凝土的台后回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网由多片拼装而成,相邻片钢丝网搭接距离不少于10c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泡沫混凝土的台后回填结构,解决现有泡沫混凝土桥台回填结构既要减轻自重载荷、又要保证载荷强度的问题。本结构包括相互衔接的道路和桥梁,桥梁靠道路的一侧为桥台,所述道路靠桥梁的一端贴靠桥台回填形成泡沫混凝土基础,泡沫混凝土上表面往下深度每隔25~35cm设置铺设一层钢丝网,所述钢丝网的网眼为4cm


技术研发人员:朱剑 董士凯 陈韬 黄贸辉 石俊杰 黄锦 李剑 马海东 吴吉 徐旭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设科欣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16
技术公布日:2022/1/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