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40628发布日期:2022-05-21 08:43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振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轨交领域的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轨交车载设备一般采用刚性连接和固定的方式,不采用减振措施,这种设备一般会有轨交车载环境中安装的试验合格证明,在设计和制造时就具备轨交车载安装的抗振性能,或者自身具备抗振方面的设计和考虑。设备刚性安装时,一般采用的紧固件包括螺栓、弹簧垫圈、平垫圈和螺母,并根据螺栓规格施加对应的扭矩和紧固方式。
3.但是,并不是所有列车的振动情况都符合试验标准的理想情况,根据道床类型、减振扣件形式和车辆本身的条件,轨交车载安装环境的振动情况也各不相同,选用适当的减振设备,将帮助轨交车载设备更加可靠地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4.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该简化形式的概念均为本领域现有技术简化,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轨交车载设备和轨交转向架支架(或者轨交车体支架)之间的减振装置。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装置,包括:
7.两个减振件,其中心形成有第一通孔;
8.支撑限位结构,其形成在所述第一通孔中,对刚性支撑件形成径向限位,对减振件形成轴向支撑;
9.刚性支撑件,其中心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的第二通孔,其两端分别插入两个减振件的第一通孔;
10.两个防护件,其中心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的第三通孔,其分别位于减振件与刚性支撑件接触面的对侧;
11.锁固件,其穿过减振件的第一通孔、刚性支撑件的第二通孔和防护件上的第三通孔将减振装置与被减振结构的支撑部固定连接。
12.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减振装置,所述减振件是第一预设厚度的橡胶垫圈,所述第一预设厚度的范围是1cm-20cm。
13.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减振装置,所述刚性支撑件是支撑钢管。
14.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减振装置,所述防护件是钢制垫片。
15.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减振装置,所述锁固件是螺栓和螺母。
16.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减振装置,还包括:
17.外延部,其形成在所述减振件与刚性支撑件接触面的第一通孔周围,其外侧壁和
其周围的减振件端面上形成有加固件。
18.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减振装置,所述加固件是金属嵌件。
19.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减振装置,还包括:
20.至少一个高度调节件,其设置在防护件和被减振结构的支撑部之间,其用于调节减振件与被减振结构的支撑部之间距离。
21.可选择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减振装置,所述高度调节件是第二预设厚度的垫片,所述第二预设厚度的范围是1cm-20cm。
22.本实用新型轨交车载设备和轨交转向架支架(或者轨交车体支架)增加了具有失效防护的减振装置,起到减振作用的同时,并在减振设施失效时具有设备防护功能。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两种安装方式:
23.1、吊装设备的减振;
24.为改善垂直悬挂安装设备的振动问题,根据车载设备的结构情况,采用4组(或6 组)本实用新型的减振装置,通过六角头螺栓、平垫圈、弹簧垫圈和螺母将车载设备固定在转向架/车体支架上。对于吊装的车载设备,安装方式见附图1所示,通过改变高度调节件的数量(转向架/车体支架位于减震装置上方)使本实用新型的两个减振件将车载设备夹持,并使本实用新型处于适于安装的位置。
25.2、支撑安装设备的减振;
26.为改善支撑安装设备的振动问题,根据车载设备的结构情况,采用4组(或6组)本实用新型的减振装置,通过六角头螺栓、平垫圈、弹簧垫圈和螺母将车载设备固定在转向架/车体支架上。对于支撑安装的车载设备,安装方式见附图2所示,通过改变高度调节件的数量(转向架/车体支架位于减震装置下方)使本实用新型的两个减振件将车载设备夹持,并使本实用新型处于适于安装的位置。
27.本实用新型减振件(橡胶垫圈)形成有加固件(金属嵌件),能增加连接的减振件的强度。工作时,减振件起到减振、限位刚性支撑件和均匀分布载荷的作用。刚性支撑件和防护件在锁固件拉力作用下与被减振结构保持接触,在减振件损坏、脱落时仍旧可以将车载设备拴住,从而具备失效防护的功能。
28.经过在地铁列车转向架上的信标天线安装的实际使用和跟踪调查,信标天线读取信标的成功率明显提高,达到可用状态,减少了对正常运营的干扰,减少了维护工程师作业的次数,运营可靠性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因此,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减少振动和冲击对设备的损伤,提高的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从而提高轨道交通运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29.本实用新型附图旨在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方法、结构和/或材料的一般特性,对说明书中的描述进行补充。然而,本实用新型附图是未按比例绘制的示意图,因而可能未能够准确反映任何所给出的实施例的精确结构或性能特点,本实用新型附图不应当被解释为限定或限制由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所涵盖的数值或属性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0.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吊装设备的安装示意图。
31.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支撑安装设备的安装示意图。
32.图3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33.图4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34.图5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三。
35.附图标记说明
36.a是转向架/车体支架
37.b是本实用新型的减振装置
38.c是车载设备
39.减振件 1
40.第一通孔 2
41.支撑限位结构 3
42.刚性支撑件 4
43.第二通孔 5
44.防护件 6
45.第三通孔 7
46.外延部 9
47.加固件 10
48.高度调节件 11。
具体实施方式
49.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加以应用,在没有背离实用新型总的设计思路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实用新型下述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具体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
50.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被称作“连接”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连接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不同的是,当元件被称作“直接连接”或“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时,不存在中间元件。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元件。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尽管在这里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不同的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是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和/ 或部分不应当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是用来将一个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来。因此,在不脱离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教导的情况下,以下所讨论的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也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
51.第一实施例;
52.如图3结合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振装置,包括:
53.两个减振件1,其中心形成有第一通孔2;
54.支撑限位结构3,其形成在第一通孔2中,对刚性支撑件4形成径向限位,对减振件1
形成轴向支撑;该支撑限位结构3是形成在第一通孔2的台阶结构;
55.刚性支撑件4,其中心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孔2同轴的第二通孔5,其两端分别插入减振件1的第一通孔2;
56.两个防护件6,其中心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孔2同轴的第三通孔7,其位于减振件1 与刚性支撑件4接触面的对侧;
57.锁固件(图3、图4中未显示),其穿过减振件1的第一通孔2、刚性支撑件4的第二通孔5和防护件6上的第三通孔7将减振装置与被减振结构的支撑部固定连接。
58.第二实施例;
59.如图3结合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振装置,包括:
60.两个减振件1,其中心形成有第一通孔2,所述减振件是第一预设厚度的橡胶垫圈,第一预设厚度范围是1cm-20cm;
61.支撑限位结构3,其形成在第一通孔2中,对刚性支撑件4形成径向限位,对减振件1形成轴向支撑;该支撑限位结构3是形成在第一通孔2的台阶结构;
62.刚性支撑件4是支撑钢管,其中心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孔2同轴的第二通孔5,其两端分别插入减振件1的第一通孔2;
63.两个防护件6是钢制垫片,其中心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孔2同轴的第三通孔7,其位于减振件1与刚性支撑件4接触面的对侧;
64.锁固件(图3、图4中未显示)是螺栓和螺母,其穿过减振件1的第一通孔2、刚性支撑件4的第二通孔5和防护件6上的第三通孔7将减振装置与被减振结构的支撑部固定连接。
65.第三实施例;
66.继续参考图3、图4结合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振装置,包括:
67.两个减振件1,其中心形成有第一通孔2,所述减振件是第一预设厚度的橡胶垫圈,第一预设厚度范围是1cm-20cm;
68.支撑限位结构3,其形成在第一通孔2中,对刚性支撑件4形成径向限位,对减振件1形成轴向支撑;该支撑限位结构3是形成在第一通孔2的台阶结构;
69.刚性支撑件4是支撑钢管,其中心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孔2同轴的第二通孔5,其两端分别插入减振件1的第一通孔2;
70.两个防护件6是钢制垫片,其中心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孔2同轴的第三通孔7,其位于减振件1与刚性支撑件4接触面的对侧;
71.锁固件(图3、图4中未显示)是螺栓和螺母,其穿过减振件1的第一通孔2、刚性支撑件4的第二通孔5和防护件6上的第三通孔7将减振装置与被减振结构的支撑部固定连接;
72.外延部9,其形成在所述减振件1与刚性支撑件4接触面的第一通孔2周围,其外侧壁和其周围的减振件端面上形成有加固件10,所述加固件10是金属嵌件;
73.至少一个高度调节件11(参考图1、图2),其设置在防护件6和被减振结构的支撑部之间,其用于调节减振件与被减振结构的支撑部之间距离,所述高度调节件11是第二预设厚度的垫片。
74.除非另有定义,否则这里所使用的全部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都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意思相同的意思。还将理解的是,除非这里明确定义,否则诸如在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这类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
领域语境中的意思相一致的意思,而不以理想的或过于正式的含义加以解释。
75.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