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生态道路路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52749发布日期:2022-05-17 15:29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绵城市生态道路路基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道路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绵城市生态道路路基结构。


背景技术:

2.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遇到下雨天气时能够对雨水蓄存并加以利用。
3.目前城市中的广场场地、道路等路面结构一般采用沥青混凝土进行铺设,沥青混凝土凝固成型后透水效果差,通常会在路面结构设置有排水管道以进行排水,排水管道末端一般直接连通到河流,当遇到降雨天气时雨水能够直接从排水管道排放到河流内,从而减少城市积水内涝灾害的发生。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方案,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
5.雨水作为一种可利用的水资源,直接通过排水管道排放到河流内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能够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再利用,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生态道路路基结构。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海绵城市生态道路路基结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海绵城市生态道路路基结构,包括路面基层以及设置于路面基层外侧的绿化带,所述路面基层的表面设有集水沟,所述集水沟的上方安装有透水砖,所述透水砖设有供雨水流入集水沟的透水孔;所述集水沟的侧壁安装有用于排水的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位于集水沟的上部,所述集水沟位于排水管道下方的区域形成用于蓄存雨水的蓄水区域;所述路面基层的表面安装有用于抽取蓄水区域内的雨水并用于喷淋绿化带的喷淋机构。
9.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遇到下雨天气时,雨水通过透水砖的透水孔流入集水沟内部后能够蓄存于蓄水区域内,后续放晴时可以使用喷淋机构将蓄水区域内的雨水抽离并对绿化带进行喷淋浇灌,以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减少雨水资源的浪费。另外,在遇到强降雨天气时,雨水不断蓄存于蓄水区域并逐渐漫过排水管道,此时雨水通过排水管道能够快速排放至河流或海水中,从而降低城市内出现积水内涝的可能性。
10.可选的,所述透水砖的表面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防滑凸起,每一所述防滑凸起均覆盖于一个透水孔的上方,所述防滑凸起的外侧设有连通于透水孔的导水槽。
11.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遇到降雨天气时,防滑凸起的设置能够减少人们行走时滑倒的可能性;另外,于防滑凸起的外侧设置有导水槽,透水砖表面的积水能够快速地通过导水槽并流入透水孔和蓄水沟内,极大降低了路面积水的可能性。
12.可选的,所述透水砖的底部固定有用于阻挡泥沙的土工布。
13.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土工布的设置用于阻挡雨水带起的泥沙,减少泥沙流入集水沟并堆积于集水沟内、难以清理的情况。
14.可选的,所述集水沟内设置有用于支撑透水砖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固定于蓄水区域内部的支撑柱以及设置于蓄水区域上方的支撑带,所述支撑带与支撑柱之间安装有隔网。
15.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支撑柱用于支撑隔网并使隔网将支撑带与蓄水区域隔开,使蓄水区域能够正常蓄存雨水;位于蓄水区域上方的支撑带均匀抵靠在透水砖的底面并且能够稳固支撑透水砖,有效地提高了透水砖的支撑力,减少人们踩踏于透水砖时透水砖局部下凹、出现断裂的可能性。
16.可选的,所述支撑带包括相互叠置的鹅卵石以及填充于相邻鹅卵石之间间隙的砾石。
17.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鹅卵石安装于隔网的上方并均匀抵靠于透水砖的底面,从而稳固支撑透水砖;另外,于相邻鹅卵石之间间隙填充有砾石,能够提高支撑带的支撑强度,而且能够提高鹅卵石铺设的便利性;当雨水从透水孔流入透水砖下方时,雨水能够通过砾石与相邻鹅卵石之间的间隙向下流动并蓄存于蓄水区域内。
18.可选的,所述排水管道靠近集水沟的一端安装有栅格网。
19.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栅格网的设置能够在鹅卵石和砾石的铺设过程中起到阻挡的作用,降低鹅卵石或砾石掉入排水管道内部并造成排水管道堵塞的可能性。
20.可选的,所述支撑柱的外侧包覆有硅藻土层。
21.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雨水蓄存于蓄水区域后,硅藻土层能够吸收和分解雨水中所含的有害化学物质,从而在后续雨水通过喷淋机构喷洒于绿化带时能够使绿化带的绿植健康成长;另外,硅藻土层与水接触后会变得粘稠,有利于提高支撑柱与集水沟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对透水砖的支撑效果。
22.可选的,所述喷淋机构包括设置于路面基层上方的洒水器以及连接于洒水器的输水管道,所述输水管道背离洒水器的一端连接于蓄水区域;所述输水管道安装有用于将雨水抽送至洒水器的抽水泵。
23.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需要对蓄存的雨水进行再利用时,可以启动抽水泵使抽水泵将蓄水区域内的雨水抽送至洒水器上,而洒水器能够将雨水喷洒到绿化带上,从而对绿化带进行喷洒浇灌。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雨水通过透水孔流入集水沟后能够蓄存于蓄水区域内,后续放晴时雨水可以通过喷淋机构喷洒于绿化带上,从而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减少雨水资源的浪费;
26.2.通过设置土工布,能够阻挡雨水流动时带起的泥沙,减少泥沙流入集水沟并堆积于集水沟内、难以清理的情况;
27.3.通过设置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的支撑带均匀抵靠在透水砖的底面并稳固支撑透水砖,能够减少人们踩踏于透水砖时透水砖局部下凹、出现断裂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视图,主要体现透水砖的结构;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路基面层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
32.图5是图1中c处的放大图,主要体现喷淋机构的结构。
33.附图标记说明:1、路面基层;11、集水沟;111、蓄水区域;12、透水砖;121、透水孔;122、防滑凸起;123、导水槽;124、土工布;13、排水管道;131、栅格网;14、支撑结构;141、支撑柱;1411、硅藻土层;142、支撑带;1421、鹅卵石;1422、砾石;143、隔网;2、绿化带;3、喷淋机构;31、洒水器;32、输水管道;33、抽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生态道路路基结构。
36.参照图1、图2,一种海绵城市生态道路路基结构,包括路面基层1以及设置于路面基层1外侧的绿化带2;本实施例中的路面基层1设置为铺设于地面的混凝土层,路面基层1的表面开设有集水沟11,集水沟11的上方安装有透水砖12,透水砖12设有透水孔121。当遇到下雨天气时,雨水能够通过透水孔121流入集水沟11内。
37.参照图3,集水沟11的两个侧壁分别安装有排水管道13,排水管道13位于集水沟11的上部,此时集水沟11位于排水管道13的下方区域能够形成蓄水区域111,蓄水区域111用于蓄存雨水;排水管道13远离集水沟11的一端连通至河流或海域中,当蓄存于蓄水区域111的雨水逐渐漫过排水管道13时,雨水能够从排水管道13排出集水沟11并流入河海,从而减少路面基层1出现积水内涝的情况。
38.参照图2,本技术中设置于透水砖12的透水孔121数量为多个,相邻透水孔121之间间隔设置;透水砖12的表面一体成型设置有多个防滑凸起122,防滑凸起122的数量与透水孔121的数量相等,每一防滑凸起122均覆盖于对应透水孔121;每一防滑凸起122的槽侧面均开设有导水槽123,导水槽123为贯穿防滑凸起122宽度方向两侧的通槽,且导水槽123与透水孔121之间相互连通。
39.参照图2,当遇到下雨天气时,防滑凸起122能够降低人们滑倒的可能性,而透水砖12表面沉积的雨水能够通过导水槽123和透水孔121快速地流入集水沟11内。透水砖12的底部固定有土工布124,土工布124的形状与透水砖12的形状相适配,使得土工布124能够覆盖住各个透水孔121,从而将雨水流动带起的泥沙阻挡在土工布124上,减少泥沙堆积于集水沟11内难以清理的情况。
40.参照图3,集水沟11内安装有用于支撑透水砖12的支撑结构14,支撑结构14包括支撑带142和支撑柱141,其中支撑柱141位于蓄水区域111内,支撑柱141的一端固定于集水沟11的底壁,支撑柱141的另一端抵靠于支撑带142;本实施例中支撑柱141的数量设置有多组,每组支撑柱141沿集水沟11的延长方向间隔设置;每一组支撑柱141均包括多根支撑柱141,一组内的所有支撑柱141沿集水沟11的宽度方向等间距设置,能够对支撑带142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支撑带142的设置对蓄水区域111内的蓄水体积影响较小,有利于集水沟11保持良好的蓄水能力。
41.参照图3,支撑柱141的外侧设置有硅藻土层1411,硅藻土层1411周向包覆于支撑柱141;硅藻土层1411能够吸收雨水内的化学物质,从而对雨水进行净化;另外,硅藻土遇水时会变得粘稠,使得硅藻土层1411能够紧密粘接于支撑柱141和集水沟11的底壁,有利于提
高支撑柱141的支撑强度。
42.参照图4,支撑带142设置于蓄水区域111的上方,即排水管道13位于支撑带142的外侧;支撑带142包括相互叠置的鹅卵石1421以及填充于相邻鹅卵石1421之间间隙的砾石1422;鹅卵石1421和砾石1422形成的支撑带142能够均匀抵靠于透水砖12的底部,从而稳固支撑透水砖12,降低人们踩踏于透水砖12时透水砖12局部下凹、发生断裂的可能性;排水管道13靠近集水沟11的一端底部安装有栅格网131,用于防止鹅卵石1421、砾石1422等块状物掉入排水管道13内部。
43.参照图3、图4,由于鹅卵石1421和砾石1422都是块状结构,本技术于支撑带142和支撑柱141之间安装有隔网143,通过设置隔网143使得鹅卵石1421和砾石1422等块状物能够铺设在隔网143上方,从而形成对透水砖12起稳固支撑作用的支撑带142。在支撑带142的具体铺设过程中,先将隔网143固定于支撑柱141上,然后将鹅卵石1421逐层铺设于隔网143上方,并且在单层鹅卵石1421的铺设中将砾石1422放置于相邻鹅卵石1421之间的间隙内以减小间隙;当鹅卵石1421铺好后,位于最上方的鹅卵石1421高低不平,可以在鹅卵石1421的上方再铺设一层砾石1422,体积较小的砾石1422形成的支撑带142上表面较为平齐,能够使支撑带142均匀地抵靠于透水砖12底部,从而起到稳固支撑透水砖12的作用。
44.参照图5,路面基层1的表面安装有喷淋机构3,喷淋机构3位于集水沟11的外侧;喷淋机构3包括洒水器31和输水管道32,其中输水管道32的一端连接于连通于蓄水区域111,输水管道32的另一端向上延伸并外露于路面基层1;洒水器31固定于输水管道32外露于路面基层1的一端。输水管道32靠近洒水器31的一端还安装有抽水泵33,通过控制抽水泵33运作能够使抽水泵33将蓄水区域111内的雨水经由输水管道32抽送至洒水器31,从而能够对绿化带2进行喷淋浇灌。
4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海绵城市生态道路路基结构的实施原理为:
46.遇到下雨天气时,雨水落在路面基层1上方后能够通过导水槽123及透水孔121并逐渐流入集水沟11内,从而蓄存在集水沟11的蓄水区域111内;当天气放晴时,通过控制抽水泵33运作,抽水泵33能够将蓄水区域111内的雨水经由输水管道32抽送至洒水器31,洒水器31将雨水喷洒到绿化带2上,从而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有利于减少雨水资源的浪费。
47.以上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