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结构和车辆维保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55830发布日期:2022-07-06 00:53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结构和车辆维保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结构和车辆维保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各种轨道交通方式均有所应用,例如,空轨这一轨道交通方式就出现在了部分城市。对于空轨,由于轨道车辆是悬挂于轨道结构中运行的,轨道车辆的下端面通常是悬空的。不过在对轨道车辆进行质量检测、维修保养等过程中,需要获知其重量信息,目前只能将车辆从轨道结构中取下才能称取,此时车辆无法靠自身动力运动,需要对其耗费较大人力物力,且工作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结构和车辆维保设备。
4.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轨道结构,所述轨道结构包括呈相对设置的两条轨道梁以及安装在两条所述轨道梁上的门式框架;每条所述轨道梁包括称重传感器、走行轨道以及连接在所述走行轨道和所述门式框架之间的侧梁,所述称重传感器安装在所述走行轨道内并位于所述侧梁一侧;在相互间隔的两条所述轨道梁中,多个所述称重传感器适于对沿着两条所述走行轨道行走的车辆进行称重。
5.可选地,多个所述称重传感器分布在同一平面上并与所述门式框架呈同一预设高度设置。
6.可选地,在每条所述轨道梁中,所述走行轨道包括支承座和沿横向连接在所述支承座和所述侧梁之间的走行板,所述称重传感器安装在所述走行板内。
7.可选地,所述支承座包括承重板、第一筋板和第二筋板,所述承重板沿横向安装在所述第一筋板和所述第二筋板上,所述第一筋板安装在所述第二筋板一侧,所述走行板安装在所述第一筋板和所述承重板上。
8.可选地,所述第一筋板呈弯曲状并与所述走行板之间形成有卡槽结构,所述承重板部分固定在所述卡槽结构中。
9.可选地,所述第一筋板的弯折角度为锐角或直角。
10.可选地,所述走行板上设置有位于所述侧梁同侧的盖板和凹槽,所述称重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凹槽上。
11.可选地,所述走行轨道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走行板上的第三筋板,所述第三筋板抵触在所述侧梁远离所述称重传感器的一侧。
12.可选地,多个所述门式框架呈队列设置,任意两个所述门式框架相互间隔。
13.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维保设备,包括呈二维阵列设置的多个l型支架以及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轨道结构,所述轨道结构安装在多个所述l型支架之间。
14.上述轨道结构和车辆维保设备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门式框架对两条轨道梁进行限位,保证了轨道结构的稳定性,通过两条轨道梁限定行车轨迹并分别内置有称重传感器,
有助于提升每条轨道梁的利用率,轨道结构支持车辆沿着两条轨道梁稳定地行走,有助于防止车辆在沿着两条轨道梁行走过程中因称重传感器出现颠簸,从而,通过多个称重传感器对车辆进行称重,有助于轨道结构在保证车辆正常行走的基础上提升为车辆称重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轨道结构的正视图;
16.图2为图1中的a处的局部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车辆维保设备的正视图;
18.图4为图3中的车辆维保设备的俯视图。
19.附图标记说明:
20.1-轨道梁,2-门式框架,3-l型支架,11-称重传感器,12-走行轨道,13-侧梁,21-竖梁,22-横梁,121-支承座,122-走行板,123-第三筋板,1211-承重板,1212-第一筋板,1213-第二筋板,1221-盖板,1222-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22.参见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轨道结构包括呈相对设置的两条轨道梁1以及安装在两条轨道梁1上的门式框架2。
23.每条轨道梁1包括称重传感器11、走行轨道12以及连接在走行轨道12和门式框架2之间的侧梁13,称重传感器11安装在走行轨道12内并位于侧梁13一侧。
24.在相互间隔的两条轨道梁1中,多个称重传感器11适于对沿着两条走行轨道12行走的车辆进行称重。
25.示例性地,两条走行轨道12之间设置有第一水平距离d1,两条侧梁13之间设置有第二水平距离d2,第二水平距离d2大于第一水平距离d1,以保证在两条轨道梁1之间提供足够的行车空间,例如,第一水平距离d1为0.5米且第二水平距离d2为1.5米,第二水平距离d2和第一水平距离d1根据车辆尺寸预置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26.通过门式框架2对两条轨道梁1进行限位,保证了轨道结构的稳定性,通过两条轨道梁1限定行车轨迹并分别内置有称重传感器11,有助于提升每条轨道梁1的利用率,轨道结构支持车辆沿着两条轨道梁1稳定地行走,有助于防止车辆在沿着两条轨道梁1行走过程中因称重传感器11出现颠簸,从而,通过多个称重传感器11对车辆进行称重,有助于轨道结构在保证车辆正常行走的基础上提升为车辆称重的稳定性。
27.可选地,多个称重传感器11分布在同一平面上并与门式框架2呈同一预设高度h设置,有助于提升轨道结构为车辆称重的准确性。
28.示例性地,在每条走行轨道12内部设置一个称重传感器11,两条走行轨道12中的称重传感器11呈对称分布,当车辆上的车轮行驶至称重传感器11所在走行轨道12上的位置处时,称重传感器11通过检测车轮施加的压力来称重,例如,车辆可以为爬壁机器人或悬挂式列车等。
29.可选地,走行轨道12包括支承座121和沿横向连接在支承座121和侧梁13之间的走行板122,称重传感器11安装在走行板122内。
30.通过支承座121为走行板122加强承重性能,增强了走行轨道12在侧梁13上的稳定性,当车辆处在两条轨道梁1的两块走行板122上时,每个支承座121分担对应的走行板122施加的压力,有助于提升轨道结构为车辆称重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1.可选地,支承座121包括承重板1211、第一筋板1212和安装在第一筋板1212一侧的第二筋板1213,承重板1211沿横向安装在第一筋板1212和第二筋板1213上,走行板122安装在第一筋板1212和承重板1211上,有助于提升支承座121的承重性能。
32.示例性地,承重板1211、第二筋板1213和走行板122分别呈平板状,承重板1211与第二筋板1213垂直,第二筋板1213与走行板122平行。
33.可选地,第一筋板1212呈弯曲状并与走行板122之间形成有卡槽结构,承重板1211部分固定在卡槽结构中,有助于简化沿横向对承重板1211进行限位的结构,例如,卡槽结构呈u形。
34.可选地,第一筋板1212的弯折角度为锐角或直角,有助于提升第一筋板1212沿横向对承重板1211进行限位的可靠性。
35.可选地,在走行板122上设置有位于侧梁13一侧的盖板1221和凹槽1222,称重传感器11设置于凹槽1222内,盖板1221盖设于凹槽1222上,通过盖板1221在称重传感器11上对凹槽1222的槽口进行封盖,当车辆上的车轮处在凹槽1222所在的位置处时,防止车辆上的车轮陷入凹槽1222中,防止称重传感器11受到损伤。
36.示例性地,盖板1221呈平板状并镶嵌在凹槽1222的槽口中,盖板1221的顶面与走行板122的顶面齐平,在盖板1221的底部设置有尺寸与称重传感器11的顶部适配的凹槽,称重传感器11的顶部镶嵌在盖板1221的凹槽中,以增强称重传感器11在走行板122内的稳定性。
37.可选地,走行轨道12还包括安装在走行板122上的第三筋板123,第三筋板123抵触在侧梁13远离称重传感器11的一侧,有助于增强每条轨道梁1在结构上的稳定性,例如,第三筋板123为呈三棱柱的条状板。
38.可选地,多个门式框架2呈队列设置,任意两个门式框架2相互间隔,有助于增强轨道结构的稳定性。
39.示例性地,每个门式框架2包括呈相对设置的两根竖梁21以及分别与两根竖梁21的顶部连接的横梁22,两根竖梁21的底部分别与两根侧梁13的顶部连接,每根竖梁21与对应的走行板122平行,横梁22与对应的两根竖梁21垂直,有助于兼顾门式框架2在结构上的简易性和稳定性。
40.参见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车辆维保设备包括呈二维阵列设置的多个l型支架3以及上述的轨道结构,轨道结构安装在多个l型支架3之间,有助于保证轨道结构在空中的稳定性。
41.示例性地,七个门式框架2排成一列,14个l型支架3排成两列七行,任意两个l型支架3相互间隔;在每条走行轨道12中,四个称重传感器11排成一列;一条走行轨道12中的每个称重传感器11与另一个走行轨道12中的对应的称重传感器11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形成称重传感器对。
42.示例性地,每个l型支架3包括立柱和与立柱垂直的支杆,支杆的两端分别与立柱的顶部和对应的横梁22连接。
43.本说明书描述的“第一”和“第二”等术语,仅用于区分装置/组件/子组件/部件等,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表示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4.本说明书描述的“方面”、“可选地”和“示例性地”等术语,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实施方式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实施方式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5.本说明书附图中设置有xyz坐标系,其中,x轴代表结构的宽度方向,y轴代表结构的长度方向,z轴代表结构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并不构成对具体结构的限定,仅仅基于附图中的位置而言。
46.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