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合龙装置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134171发布日期:2022-08-13 09:2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桥梁合龙装置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用于桥梁合龙装置的施工方法,属于桥梁施工领域。


背景技术:

2.自1950年前联邦德国迪维达克公司开发、设计了世界首座悬臂浇筑施工预应力混凝土梁桥以来,悬臂浇筑施工法不断改进、完善和推广应用,得到了世界各地工程界的广泛认可,成为修建大中跨径桥梁的主要施工方法之一。
3.挂篮施工主要优点是受地形条件影响不大,对桥下交通影响小,广泛应用于公路桥梁建设中,特别是跨山谷、既有道路、江河和海域的大桥,适用于大中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悬臂桥梁、连续梁桥、t形钢构桥、连续刚构桥、拱桥及斜拉桥等结构施工。悬臂浇筑法施工的主要特点是施工设备及周转材料用量少,除墩顶现浇段与边跨现浇段外,无需搭设落地支架,无需大型起重与运输机具,主要设备是一对能行走的挂篮,有效的减少了周转材料投入,可实现周转循环作业。
4.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公路桥梁设计过程中,跨越高山、河流或既有线路时,一般跨径大的,经济实用的首选为连续钢构桥,因此近些年来悬臂浇筑法施工大大增加,但是随之带来的就是事故的频发,挂篮由于设计刚度、稳定性等原因导致挂篮倾覆事故在连续刚构桥事故中占有极大比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施工桥梁合龙段时,减小合龙装置倾覆的风险的桥梁合龙装置的施工方法。
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桥梁合龙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s10,在将要合龙的两个桥跨结构上分别设置垫梁,将承重梁的一端设置在其中一个桥跨结构上的垫梁上,将承重梁的另一端设置在另一个桥跨结构上的垫梁上,承重梁至少设置有两根,且承重梁沿第一方向隔开设置;
8.s20,在每个桥跨结构的顶部上分别固定设置至少两根上模纵梁,且使上模纵梁远离与其连接的桥跨结构的一端朝另一个桥跨结构延伸,每个桥跨结构上的上模纵梁均沿第一方向隔开设置,上模纵梁远离与其连接的桥跨结构的一端为第一端,分别使用第二吊具将每根上模纵梁的第一端固定连接至与上模纵梁相对应的承重梁上;
9.s30,在每个桥跨结构上分别固定设置至少两根下模纵梁,使每根下模纵梁位于与其相对应的桥跨结构的下方,且使下模纵梁远离与其连接的桥跨结构的一端朝另一个桥跨结构延伸,下模纵梁沿第一方向隔开设置,下模纵梁远离与其连接的桥跨结构的一端为第二端,分别使用第一吊具将每根下模纵梁的第二端固定连接至与下模纵梁相对应的承重梁上;
10.第一方向为桥跨结构的宽度方向。
11.进一步的,第二吊具为第一吊杆,将第一吊杆的一端固定连接至承重梁上,在第一吊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环形的第一固定件,将第一固定件套设在上模纵梁外周上。
12.进一步的,在步骤s20中,上模纵梁的一端通过第二吊杆固定连接在桥跨结构上。
13.进一步的,在步骤s30中,下模纵梁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支撑装置上,下模纵梁远离与其连接的桥跨结构一端设置在第二支撑装置上;
14.第一支撑装置包括与其相对应的桥跨结构固定连接的至少两个第二固定件,第二固定件沿第一方向隔开设置,还包括第二下横梁,第二下横梁的一端固定连接至其中一个第二固定件上,第二下横梁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另一个第二固定件上;
15.第二支撑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第三固定件,第三固定件沿第一方向隔开设置,每个第三固定件分别通过第一吊具与其相对应的承重梁固定连接,还包括第一下横梁,第一下横梁的一端固定连接至其中一个第三固定件上,第一下横梁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另一个第三固定件上;
16.下模纵梁的一端设置在第二下横梁上,下模纵梁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一下横梁上。
17.进一步的,第二固定件通过第三吊杆固定连接至桥跨结构上。
18.进一步的,第一吊具为钢吊带,将钢吊带的一端通过固定装置固定连接至承重梁上,固定装置包括固定销及间隔的设置在承重梁上的两个支撑件,两个支撑件之间固定的设置有固定销,钢吊带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固定销穿过第一通孔。
19.进一步的,每个支撑件上均设置有第三通孔,固定销插入至两个支撑件上的第三通孔中,且固定销与支撑件可拆卸连接,第一通孔沿钢吊带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
20.进一步的,固定装置固定设置在第一上横梁上,第一上横梁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上横梁固定的设置在多个承重梁的顶面上。
21.进一步的,每根上模纵梁远离桥跨结构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二吊具固定连接至第二上横梁上,第二上横梁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二上横梁固定的设置在多个承重梁的顶面上。
22.进一步的,承重梁为贝雷梁。
2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4.本技术的承重梁的两端均设置在相应的桥跨结构上,即本技术的承重梁为简支梁结构,该结构的强度高、且抗倾覆性能好,且上模纵梁的一端通过第二吊具固定至承重梁上,下模纵梁的一端通过第一吊具固定至承重梁上,因此使用由本方法施工而成的装置进行合龙施工可减小合龙装置倾覆的风险;
25.且由于承重梁采用简支梁结构,因此由本方法施工而成的装置可适用于大跨径的合龙段施工,挂篮施工最大仅能适应2米左右的合龙段施工,而本技术最大可适应18米左右的合龙段施工,因此采用由本方法施工而成的装置施工合龙段可提高施工效率、节省施工时间。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发明的正视图;
27.图2为本发明d处的放大示意图;
28.图3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29.图4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30.图5为本发明a处的放大示意图;
31.图6为本发明b处的放大示意图;
32.图7为本发明c处的放大示意图;
33.图8为本发明第二固定件的正视图;
34.图9为本发明第二固定件的侧视图;
35.图10为本发明第二固定件的俯视图。
36.图中标记为:1是桥跨结构,21是垫梁,22是承重梁,23是第一上横梁,24是支撑件,25是固定销,26是第一吊具,262是第一通孔,27是第二吊具,28是第一固定件,29是第三吊杆,32是上模纵梁,34是第一下横梁,36是下模纵梁,38是第二下横梁,4是第二固定件,42是对接部,422是第二通孔,44是放置件,46是连接件,5是平台,6是第三固定件,7是第二上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8.因此,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9.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发明的桥梁合龙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0.s10,在将要合龙的两个桥跨结构1上分别设置垫梁21,将承重梁22的一端设置在其中一个桥跨结构1上的垫梁21上,将承重梁22的另一端设置在另一个桥跨结构1上的垫梁21上,承重梁22至少设置有两根,且承重梁22沿第一方向隔开设置;
41.s20,在每个桥跨结构1的顶部上分别固定设置至少两根上模纵梁32,且使上模纵梁32远离与其连接的桥跨结构1的一端朝另一个桥跨结构1延伸,每个桥跨结构1上的上模纵梁32均沿第一方向隔开设置,上模纵梁32远离与其连接的桥跨结构1的一端为第一端,分别使用第二吊具27将每根上模纵梁3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至与上模纵梁32相对应的承重梁22上;
42.s30,在每个桥跨结构1上分别固定设置至少两根下模纵梁36,使每根下模纵梁36位于与其相对应的桥跨结构1的下方,且使下模纵梁36远离与其连接的桥跨结构1的一端朝另一个桥跨结构1延伸,下模纵梁36沿第一方向隔开设置,下模纵梁36远离与其连接的桥跨结构1的一端为第二端,分别使用第一吊具26将每根下模纵梁36的第二端固定连接至与下模纵梁36相对应的承重梁22上;
43.第一方向为桥跨结构1的宽度方向。
44.本装置尤其适用连续钢构桥及连续梁桥。
45.具体的,上模纵梁32的顶面及下模纵梁36的顶面用于放置混凝土模板,支好混凝土模板后即可进行钢筋绑扎;每个桥跨结构1上设置有多个垫梁21,且垫梁21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本技术的承重梁22的两端均设置在相应的桥跨结构1上,即本技术的承重梁
22为简支梁结构,该结构的强度高、且抗倾覆性能好,且上模纵梁32的一端通过第二吊具27固定至承重梁22上,下模纵梁36的一端通过第一吊具26固定至承重梁22上,因此使用由本方法施工而成的装置进行合龙施工可减小合龙装置倾覆的风险;且由于承重梁22采用简支梁结构,因此由本方法施工而成的装置可适用于大跨径的合龙段施工,挂篮施工最大仅能适应2米左右的合龙段施工,而本技术最大可适应18米左右的合龙段施工,因此采用由本方法施工而成的装置施工合龙段可提高施工效率、节省施工时间。
46.另外,采用本技术的结构施工的合龙段的线形质量好,承重梁22整体刚度及挠度可通过计算进行调整,因此本技术的结构能够提前预测变形量,提前进行调整,达到整体线形满足设计图纸及规范规定;若采用挂篮施工,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模板易变形,双支撑的结构强度大,在混凝土浇筑时模板不易变形,因此采用本技术的结构可保证合龙段拥有良好的线形,线形就是合龙段的桥跨结构1的顶面及底面的形状。
47.优选的,第二吊具27为第一吊杆,将第一吊杆的一端固定连接至承重梁22上,在第一吊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环形的第一固定件28,将第一固定件28套设在上模纵梁32外周上。具体的,采用环形的第一固定件28固定上模纵梁32时可方便调整上模纵梁32的受力点,且第一吊杆可对上模纵梁32的一端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
48.优选的,在步骤s20中,上模纵梁32的一端通过第二吊杆固定连接在桥跨结构1上。
49.如图7至10所示,优选的,在步骤s30中,下模纵梁36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支撑装置上,下模纵梁36远离与其连接的桥跨结构1一端设置在第二支撑装置上;
50.第一支撑装置包括与其相对应的桥跨结构1固定连接的至少两个第二固定件4,第二固定件4沿第一方向隔开设置,还包括第二下横梁38,第二下横梁38的一端固定连接至其中一个第二固定件4上,第二下横梁3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另一个第二固定件4上;
51.第二支撑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第三固定件6,第三固定件6沿第一方向隔开设置,每个第三固定件6分别通过第一吊具26与其相对应的承重梁22固定连接,还包括第一下横梁34,第一下横梁34的一端固定连接至其中一个第三固定件6上,第一下横梁3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另一个第三固定件6上;
52.下模纵梁36的一端设置在第二下横梁38上,下模纵梁36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一下横梁34上。
53.具体的,第二下横梁38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本方案后可设置多根下模纵梁36,从而节省第一吊具26的数量;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在第二固定件4上的平台5,该平台5用于作业人员施工。
54.优选的,第二固定件4通过第三吊杆29固定连接至桥跨结构1上。
55.具体的,第二固定件4包括放置件44,放置件44的长度方向与桥跨结构1的长度方向平行,且放置件44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对接部42,对接部42朝竖直方向延伸,对接部42上设置有第二通孔422,与第二固定件4连接的第三吊杆29的一端固定连接至桥跨结构1上,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接件,转接件上开设有第四通孔,第四通孔的轴线与第二通孔422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且转接件与对接部4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二下横梁38固定连接在在放置件44的顶面,优选的第二下横梁38的数量为两个,分别的固定在放置件44沿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顶面上。更进一步的,放置件44及对接部42组成一个放置单元,本技术的放置单元的数量为2个,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放置单元通过连接件46固定连接,设置两个放
置单元可使本技术的结构更稳定,减小第二下横梁38变形的风险。
56.第三固定件6的结构与第二固定件4的结构相同,本技术不再做赘述。
57.如图5至6所示,优选的,第一吊具26为钢吊带,将钢吊带的一端通过固定装置固定连接至承重梁22上,固定装置包括固定销25及间隔的设置在承重梁22上的两个支撑件24,两个支撑件24之间固定的设置有固定销25,钢吊带上设置有第一通孔262,固定销25穿过第一通孔262。具体的,固定销25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
58.优选的,每个支撑件24上均设置有第三通孔,固定销25插入至两个支撑件24上的第三通孔中,且固定销25与支撑件24可拆卸连接,第一通孔262沿钢吊带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具体的,固定销25可通过开口销与支撑件24固定连接,将固定销25插入至不同的第一通孔262内,可调整下模纵梁36远离桥跨结构1的一端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从而便于控制合龙段的线形。
59.优选的,固定装置固定设置在第一上横梁23上,第一上横梁23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上横梁23固定的设置在多个承重梁22的顶面上。具体的,本方案若不设置第一上横梁23,则要求第三固定件6的数量与承重梁22的数量相适配,如此较为浪费材料,增加施工时间,而设置了第一上横梁23后,可以在第一上横梁23上设置多个第三固定件6以支撑第一下横梁34,从而增加第一下横梁34的强度。
60.优选的,每根上模纵梁32远离桥跨结构1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二吊具27固定连接至第二上横梁7上,第二上横梁7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二上横梁7固定的设置在多个承重梁22的顶面上。
61.具体的,本方案若不设置第二上横梁7,则要求上模纵梁32的数量与承重梁22的数量相适配,如此较为浪费材料,增加施工时间,而设置了第二上横梁7后,可以在第二上横梁7上固定多个上模纵梁32,以增加整个合龙装置的强度。
62.优选的,承重梁22为贝雷梁。具体的,贝雷梁自身刚度大、跨度大、性能好,在合龙段施工前还有18m时,就能通过自身结构优势将两侧进行连接,进行整体线形控制。
6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类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文中,“平行”、“垂直”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
64.另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和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