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座式单轨指形板系统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834213发布日期:2022-10-18 20:29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跨座式单轨指形板系统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跨座式单轨交通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跨座式单轨指形板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跨座式单轨线路全部由轨道梁组成,轨道梁之间存在大量接缝。国内外单轨一般采用在梁端安装指形板的方法保障车辆的平稳通过。指形板是形状如同手指的钢板,安装在梁端顶面、两侧面与走行轮、稳定轮、导向轮对应的位置,通过板座与梁体连接,相邻两片梁体的板和板之间手指相扣进行搭接,以满足车辆平稳通过梁缝的要求。目标,国内外跨座式单轨指形板板座多采用锚栓与螺栓正对布置,施工时先将锚栓拧入套筒,浇筑混凝土后再进行螺栓安装,易导致锚栓拧入深度超标而螺栓拧入深度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系数。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座式单轨指形板系统及其施工方法,以改善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跨座式单轨指形板系统,包括指形板和锚固系统,所述锚固系统包括板座、套筒和剪力钉组,所述板座一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指形板配合的沉面,另一端面与所述剪力钉组固定连接,所述剪力钉组垂直于所述板座的沉面,所述沉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套筒配合的通孔,所述套筒与所述板座固定连接,所述套筒中心开设有螺纹孔,所述锚固系统与所述指形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5.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剪力钉组包括第一剪力钉和第二剪力钉,所述第一剪力钉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剪力钉的长度,所述第一剪力钉设置在板座上远离轨道梁端梁处,所述第二剪力钉设置在所述第一剪力钉和所述轨道梁端梁之间。
6.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套筒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连接部和凸出部,所述连接部截面为圆形,所述板座的沉面上开设有与所述连接部间隙配合的通孔,所述凸出部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
7.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凸出部外表面上设置有防滑纹理。
8.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板座焊接。
9.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板座为钢板制成。
10.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跨座式单轨指形板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将剪力钉组和套筒分别焊接在板座的预设位置上构成锚固系统;在梁体的端部预埋所述锚固系统,并校正所述锚固系统位置;在所述梁体的端部浇筑混凝土完成所述锚固系统的安装;在所述梁体上架设轨道梁;通过螺栓将指形板安装在所述锚固系统上。
11.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剪力钉组和套筒分别焊接在板座的预设位置上构成锚固系统,包括:将所述套筒上的连接部与所述板座进行固定连接,所
述连接部与所述板座上的通孔上的通孔间隙配合,并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板座的连接处进行焊接;将所述剪力钉组设置在所述板座上预留的位置处进行焊接连接。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3.本发明通过将剪力钉组作为锚栓,解决锚栓拧入深度超标导致螺栓拧入深度不足的问题,使锚固效果更牢靠。
14.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实施例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6.图1为所述跨座式单轨指形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所述锚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所述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标记:1、指形板;2、锚固系统;21、板座;22、套筒;221、连接部;222、凸出部;23、剪力钉组;231、第一剪力钉;232、第二剪力钉。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2.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跨座式单轨指形板系统的结构,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跨座式单轨指形板系统,它包括了指形板1和锚固系统2,锚固系统2包括板座21、套筒22和剪力钉组23,板座21一端面上设置有与指形板1配合的沉面,另一端面与剪力钉组23固定连接,剪力钉组23垂直于板座21的沉面。沉面上开设有与套筒22配合的通孔,套筒22与板座21固定连接,套筒22中心开设有螺纹孔,锚固系统2与指形板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本技术采用剪力钉组23作为锚固件,剪力钉组23通过与板座21焊接连接,为整个指形板1系统提供更稳固的锚固力,同时剪力钉组23不与螺栓共用一个安装孔,可以使得螺栓的安装深度增加,提升了指形板1与板座21连接的强度;板座21采用钢板代替铸铁,钢板方便采购和加工,提升生
产效率。
23.本实施例中的跨座式单轨指形板系统用于安装在梁端顶面和两侧面等位置。板座21梁体连接,相邻两片指形板1相扣进行搭接,使得车辆能够平稳通过梁缝。本实施例中指形板1系统通过将剪力钉组23作为锚固件,以及螺栓通过套筒22与板座21连接,使得指形板1系统锚固效果更牢靠,提升现场的生产效率等优点。
24.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剪力钉组23包括第一剪力钉231和第二剪力钉232,第一剪力钉231的长度大于第二剪力钉232的长度,第一剪力钉231设置在板座21上远离轨道梁端梁处,第二剪力钉232设置在第一剪力钉231和轨道梁端梁之间。剪力钉组23焊接在板座21下表面,提升了指形板1系统的锚固效果,根据车辆在指形板1系统上行进时的作用力,远离轨道梁端梁处设置第一剪力钉231提升锚固力,在轨道梁端梁的近端由于受到的作用力更小,第二剪力钉232即可保证指形板1系统整体的稳固性。这样的设计通过受力分析选择适当长度的剪力钉焊接在板座21上的指定位置,在保证指形板系统整体的稳定性情况下节省材料,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25.如图3所示,图3示出了套筒22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套筒22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连接部221和凸出部222,连接部221截面为圆形,板座21的沉面上开设有与连接部221间隙配合的通孔,凸出部222直径大于通孔的直径。套筒22的连接部221与板座21上的通孔间隙配合,提升了套筒22的定位精度,提升了指形板1与板座21间连接螺孔的精度。凸出部222的设计让内部螺孔的深度加深,指形板1与板座21可以通过更长深度的螺栓进行连接,提升了指形板1和板座21连接的稳固性。
26.较佳的,在本实施例中,凸出部222外表面上设置有防滑纹理。在凸出部222外表面上沿直径方向延伸出至少两圈环状凸起作为套筒22的防滑纹理,这样的设计在操作人安装套筒22时能够方便握持,同时在浇筑入混凝土中能够为整个指形板1系统提供锚固力,提升指形板系统的锚固效果。
27.较佳的,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21与板座21焊接。
28.较佳的,在本实施例中,板座21为钢板制成。目前,国内外跨座式单轨指形板板座21均采用异形构造,需铸造后再机加工而成。由于铸造过程容易产生缺陷,影响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本技术采用钢板替代铸造板座21,生产制造更加环保,生产效率也得到提升。
29.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跨座式单轨指形板1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0.第一步,将剪力钉组23和套筒22分别焊接在板座21的预设位置上构成锚固系统2。在本步骤中,将板座21、剪力钉组23合套筒22提前在工厂装配好,减少现场工作量,有利于质量控制。
31.第二步,在梁体的端部预埋锚固系统2,并校正锚固系统2位置。梁体浇筑时,在端梁上预留锚固系统2位置,操作人员将锚固系统2安装在预留的位置上并根据安装要求进行校正。
32.第三步,在梁体的端部浇筑混凝土完成锚固系统2的安装。锚固系统2通过混凝土与梁体固定连接,埋入混凝土中的剪力钉组23为整个锚固系统2提供锚固力。
33.第四步,在梁体上架设轨道梁。
34.第五步,通过螺栓将指形板1安装在锚固系统2上。
35.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将剪力钉组23和套筒22分别焊接在板座21的预设位置上构成锚固系统2这一步骤还包括了:
36.将套筒22上的连接部221与板座21进行固定连接,连接部221与板座21上的通孔上的通孔间隙配合,并在连接部221与板座21的连接处进行焊接。套筒22嵌入板座21的开孔中,采用基孔制间隙配合,再将套筒22与钢板焊接,连接更加牢靠,锚固效果更好。
37.将剪力钉组23设置在板座21上预留的位置处进行焊接连接。根据锚固系统2的受力分析,通过将剪力钉分散布置,使得锚固系统2传力均匀,较传统指形板系统的锚栓连接方式锚固效果更牢靠。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