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模板拆除的吊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399640发布日期:2022-12-02 18:34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底模板拆除的吊架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桥梁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模板拆除的吊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桥梁施工中,在盖梁或中系梁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模板系统一般分为两阶段拆除,第一阶段待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时,拆除非承重模板-侧模板及端模,第二阶段在混凝土强度达到承重要求后,拆除承重底模板及支撑系统。
3.拆除承重底模板时,常规方法为汽车吊配合人工,由上到下逐件拆除底模板,支撑系统的各分配梁、主梁及抱箍系统等组成部件,整个拆除过程时间较长。
4.况且整个过程基本处于人员高处作业、汽车吊起重吊装作业状态,存在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倾覆等多种安全隐患,危险性极高,且长时间作业,人员、机械台班费用较大。
5.特别是位于山区的桥梁施工,受地势高低起伏限制,现场往往只有一条狭窄的施工便道,并兼作施工场地。如果拆模时吊机长时间占用便道,将不利于其它车辆通行,影响其它区域施工。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底模板拆除的吊架施工方法,本发明的吊架施工方法对受地形及空间限制的山区桥梁施工尤其适用、有利。
7.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8.一种底模板拆除的吊架施工方法,包括:
9.在桥梁施工支模工序将底模板、分配梁和下支撑主梁固定成一个整体;
10.拆除底模板之前将上支撑主梁固定于盖梁顶面,使用手拉葫芦连接上支撑主梁和下支撑主梁;
11.上支撑主梁对应下支撑主梁位置使用手拉葫芦拉紧于底模板的支撑主梁;
12.底模板处于手拉葫芦及上支撑主梁、下支撑主梁的悬吊状态;
13.两个作业人员分别收放手拉葫芦的导链,将底模板缓慢下落直至落地。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支撑主梁对应下支撑主梁位置使用手拉葫芦拉紧于底模板的支撑主梁之后,底模板处于手拉葫芦及上支撑主梁、下支撑主梁的悬吊状态之前,还包括:
15.紧固完成并且安装保险钢丝绳后拆除钢抱箍。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将底模板缓慢下落直至落地之后,还包括:
17.拆分底模板、支撑系统和吊架系统,进入下次周转。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吊架系统包括下支撑主梁、起重机械和上支撑主梁,所述上支撑主梁和所述下支撑主梁平行设置,所述起重机械固定于所述下支撑主梁和所述上支撑主梁之间;
19.所述上支撑主梁固定于盖梁或中系梁混凝土表面,所述起重机械固定于所述上支撑主梁露出盖梁或中系梁混凝土区域。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起重机械包括两组手拉葫芦,两组手拉葫芦位于盖梁或中系梁混凝土表面两侧;
21.手拉葫芦包括上吊钩、葫芦本体和下吊钩,上吊钩与所述上支撑主梁可拆卸连接,下吊钩与所述下支撑主梁可拆卸连接,葫芦本体位于上吊钩和下吊钩之间;
22.葫芦本体伸长以下放下支撑主梁和下模板总成。
23.本发明利用两组手拉葫芦下放下支撑主梁和下模板组件,通过两人分别收放葫芦导链,将底模及支撑系统整体同步缓缓下落,直至落地。具有下放方便的优点。
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保险组件,所述保险组件固定于所述上支撑主梁和所述下支撑主梁之间;
25.所述保险组件位于盖梁或中系梁混凝土旁侧,所述保险组件平行于所述起重机械设置。
2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支撑主梁的下表面和所述下支撑主梁的上表面均设有吊环,所述保险组件的顶端与所述上支撑主梁的吊环连接,所述保险组件的底端与所述下支撑主梁的吊环连接。
2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保险组件包括上u型卸扣、下u型卸扣和保险钢丝绳;
28.上u型卸扣与所述上支撑主梁的吊环固定连接,下u型卸扣与所述下支撑主梁的吊环固定连接;
29.保险钢丝绳的顶端固定于上u型卸扣,保险钢丝绳的底端固定于下u型卸扣。
3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支撑主梁的下表面和所述下支撑主梁的上表面均设有吊鼻,手拉葫芦的顶端与所述上支撑主梁的吊鼻可拆卸连接,手拉葫芦的底端与所述下支撑主梁的吊鼻可拆卸连接。
3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吊鼻与所述上支撑主梁通过加固筋固定连接,加固筋沿所述上支撑主梁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上支撑主梁,加固筋与所述上支撑主梁固定连接。
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33.本发明的吊架施工方法对受地形及空间限制的山区桥梁施工尤其适用、有利。
附图说明
34.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底模板拆除的吊架施工方法流程图;
35.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底模板拆除前的吊架系统正面示意图;
36.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底模板拆除前的吊架系统侧面示意图;
37.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底模板拆除过程中的吊架系统侧面示意图;
38.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吊架系统示意图;
39.图6为保险组件安装正立面图;
40.图7为保险组件安装侧立面图;
41.图8为上支撑主梁正立面图;
42.图9为上支撑主梁侧立面图;
43.图中,1-下支撑主梁;2-上支撑主梁;21-吊鼻;22-吊环件;23-加强筋;24-加固筋;3-盖梁或中系梁混凝土;4-手拉葫芦;41-上吊钩;42-葫芦本体;43-下吊钩;5-吊环;6-保险组件;61-上u型卸扣;62-下u型卸扣;63-保险钢丝绳;7-钢抱箍;8-墩柱;9-底模板;10-分配梁;11-主梁。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45.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
4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7.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4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底模板拆除的吊架施工方法,请参阅图1,包括:在桥梁施工支模工序将底模板、分配梁和下支撑主梁固定成一个整体;拆除底模板之前将上支撑主梁固定于盖梁顶面,使用手拉葫芦连接上支撑主梁和下支撑主梁;上支撑主梁对应下支撑主梁位置使用手拉葫芦拉紧于底模板的支撑主梁;底模板处于手拉葫芦及上支撑主梁、下支撑主梁的悬吊状态;两个作业人员分别收放手拉葫芦的导链,将底模板缓慢下落直至落地。
49.本发明实施例的吊架施工方法使用吊架系统,吊架系统主要由上、下钢横梁,手拉葫芦、保险钢丝绳组成。上支撑主梁2根、下支撑主梁2根,均为双拼[型钢焊设型钢吊鼻,上、下支撑主梁间通过手拉葫芦连接。模板支撑体系及底模安装时,事先将支撑主梁、分配梁及底模板临时点焊或其它方式连接为整体,以方便整体拆除。底模拆除时,先将上支撑主梁置于盖(系)梁顶面,使用手拉葫芦连接下支撑主梁,下支撑主梁对应上支撑主梁位置,使用葫芦拉紧于盖(系)梁底模支撑主梁下。紧固完成,安装保险钢丝绳后,拆除钢抱箍,使底模处于手拉葫芦及上、下支撑主梁的悬吊状态。然后通过两人分别收放葫芦导链,将底模及支撑系统整体同步缓缓下落,直至落地,随后模板、支撑系统、吊架系统拆分,进入下次周转。
[0050]
优选上支撑主梁对应下支撑主梁位置使用手拉葫芦拉紧于底模板的支撑主梁之后,底模板处于手拉葫芦及上支撑主梁、下支撑主梁的悬吊状态之前,还包括:紧固完成并且安装保险钢丝绳后拆除钢抱箍。
[0051]
请参阅图2至图9,本发明实施例的吊架系统包括上支撑主梁2、下支撑主梁1、手拉葫芦4及配套导链、保险钢丝绳63,上支撑主梁2由型钢及光圆钢筋焊接而成,主梁11采用双拼槽钢,吊鼻21采用工字钢端部开孔作为吊孔,以便悬挂葫芦。主梁11两端焊接吊环5,用于安装保险钢丝绳63。主梁11与吊鼻21、吊孔周边采用热轧光圆钢筋帮焊加固。下支撑主梁1与上支撑主梁2结构相同,只是方向对称。本发明实施例的手拉葫芦4及配套导链从正规厂家购置,选择至少2倍保险系数,设防脱钩装置。每次使用后做好葫芦的保养工作,以提高葫芦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0052]
请参阅图2至图9,为防止钢抱箍7拆除或临时暂停下落保持悬吊状态时,葫芦失效,采用钢丝绳对上下支撑主梁1进行对拉连接,作为保险。钢丝绳与横梁吊环5间采用u型卸扣连接,方便拆装。
[0053]
请参阅图2至图9,优选将底模板9缓慢下落直至落地之后,还包括:拆分底模板9、支撑系统和吊架系统,进入下次周转。
[0054]
请参阅图2至图9,优选吊架系统包括下支撑主梁1、起重机械和上支撑主梁2,上支撑主梁2和下支撑主梁1平行设置,起重机械固定于下支撑主梁1和上支撑主梁2之间;上支撑主梁2固定于盖梁或中系梁混凝土3表面,起重机械固定于上支撑主梁2露出盖梁或中系梁混凝土3区域。
[0055]
请参阅图2至图9,优选起重机械包括两组手拉葫芦4,两组手拉葫芦4位于盖梁或中系梁混凝土3表面两侧;手拉葫芦4包括上吊钩41、葫芦本体42和下吊钩43,上吊钩41与上支撑主梁2可拆卸连接,下吊钩43与下支撑主梁1可拆卸连接,葫芦本体42位于上吊钩41和下吊钩之间;葫芦本体42伸长以下放下支撑主梁1和下模板总成。
[0056]
请参阅图2至图9,本发明利用两组手拉葫芦4下放下支撑主梁1和下模板组件,通过两人分别收放葫芦导链,将底模及支撑系统整体同步缓缓下落,直至落地。具有下放方便的优点。
[0057]
请参阅图2至图9,优选还包括保险组件6,保险组件6固定于上支撑主梁2和下支撑主梁1之间;保险组件6位于盖梁或中系梁混凝土3旁侧,保险组件6平行于起重机械设置。
[0058]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卸落工具除采用手拉葫芦4外,可采用电动葫芦,亦可无线遥控或类似原理工具,提高安全性。安全钢丝绳只是提供安全储备的一种形式,也可采用防坠器或类似原理工具,提高安全储备。
[0059]
请参阅图2至图9,优选上支撑主梁2的下表面和下支撑主梁1的上表面均设有吊环5,保险组件6的顶端与上支撑主梁2的吊环5连接,保险组件6的底端与下支撑主梁1的吊环5连接。
[0060]
请参阅图2至图9,优选保险组件6包括上u型卸扣61、下u型卸扣62和保险钢丝绳63;上u型卸扣61与上支撑主梁2的吊环5固定连接,下u型卸扣62与下支撑主梁1的吊环5固定连接;保险钢丝绳63的顶端固定于上u型卸扣61,保险钢丝绳63的底端固定于下u型卸扣62。
[0061]
请参阅图2至图9,优选上支撑主梁2的下表面和下支撑主梁1的上表面均设有吊鼻21,手拉葫芦4的顶端与上支撑主梁2的吊鼻21可拆卸连接,手拉葫芦4的底端与下支撑主梁1的吊鼻21可拆卸连接。
[0062]
请参阅图2至图9,优选吊鼻21与上支撑主梁2通过加固筋24固定连接,加固筋24沿
上支撑主梁2的厚度方向贯穿上支撑主梁2,加固筋24与上支撑主梁2固定连接。
[0063]
请参阅图2至图9,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吊架系统结构简单,加工、操作方便,适用性强,周转率高;吊架系统横梁由施工现场常用型钢及钢筋构成,结构简单,可现场自行加工焊接。手拉葫芦4、钢丝绳、u型卸扣均为常规工具,成品可在市场容易采购。吊架系统的横梁、葫芦、钢丝绳均为独立单元,通过预留吊孔、吊环5、吊钩、u型卸扣可以轻松组装连接,操作方便。吊架系统及施工方法可适用于常见所有类型盖梁及中系梁底模板9的拆除施工,适用性强,且可以一直周转使用,周转率高。
[0064]
请参阅图2至图9,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吊架系统对场地条件要求低,提高了便道的使用效率;汽车吊配合人工的常规拆除方法,起重设备操作场地必须平整坚实,在山区受地形及狭窄空间限制,场地修整工程量大,或者场地根本无法提供,只能占用施工便道。设备占用便道长,不利于其它车辆通行,直接影响其它区域施工。该方法对场地没有太高要求,只需盖梁以下地面简单整平即可。施工过程中,仅吊架系统安装、底模落架后拆分时,因短暂使用起重设备而占用便道,从而减少了占用施工便道,提高了便道的使用效率。
[0065]
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吊架系统极大的减少了安全隐患,安全性更高;汽车吊配合人工的常规拆除方法,由上到下逐件拆除各组成部件,拆除时间较长,整个过程基本处于人员高处作业、汽车吊起重吊装作业状态,存在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倾覆等多种安全隐患,危险性极高。该方法极大减少了起重、人员高处作业时间,且为防止钢抱箍7拆除或临时暂停下落保持悬吊状态时,葫芦失效,特采用保险钢丝绳63对上下支撑主梁进行对拉连接,提高了安全储备。并要求操作人员站在支撑系统投影以外的梁侧面操作,经常检查葫芦状态。通过以上措施,极大的减少了安全隐患,使安全性更高。
[0066]
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吊架系统成本低;吊架系统的构成材料及工具常规,用料少,且加工简单,加工成本低,且可周转使用,进一步摊销成本。拆除过程大大缩短了起重设备的使用时间,从而减少大量的设备台班费用。
[0067]
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吊架系统利于成品保护,质量更有保障。汽车吊配合人工的常规拆除方法,模板及支撑系统各组件的幅度不易控制,容易刮碰盖梁、立柱,造成成品损伤。而该方法,底模及支撑系统整体落架拆除,人工控制缓缓下落,下落幅度小,可有效避免模板对成品混凝土产生损伤,利于成品保护,质量更有保障。
[0068]
本发明实施例的吊架系统结构简单,加工、操作方便,适用性强,周转率高;本发明实施例的吊架施工方法对场地条件要求低,提高了便道的使用效率;本发明实施例的吊架施工方法极大的减少了安全隐患,安全性更高;本发明实施例的吊架系统成本低;利于成品保护,质量更有保障。
[0069]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70]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71]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