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13364发布日期:2022-07-20 00:12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海绵城市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道路。


背景技术:

2.目前,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方式,它能够像海绵一样,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渗水、蓄水、排水等工作,其中,海绵城市道路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绵城市道路能够有效地将道路上的积水排至排水管道内。
3.相关技术中,城市道路包括道路主体、设置在道路主体内部的蓄水池、设置在道路主体内部的排水管道以及进水通道,排水管道和蓄水池通过管道相互连通,进水通道的一端与蓄水池相连通,进水通道远离排水管道的另一端为与道路主体的顶面相贯通的进水口。
4.下雨时,雨水通过进水口进入进水通道内,进而流出蓄水池内,然后通过管道进入排水管道内,从而输出雨水以使道路主体上不易出现积水。
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施工误差因素或者车辆挤压等其他因素,使道路主体的顶面出现低洼区,当雨水进入低洼区内时,雨水不易通过进水口进入进水通道内,从而使道路主体的顶面出现积水,影响行人出行。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使道路主体的顶部不易出现积水,本技术提供一种海绵城市道路。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海绵城市道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海绵城市道路,包括道路主体、设置于所述道路主体内的蓄水腔以及排水管道;所述蓄水腔内设置有用于将蓄水腔内的水引出的第一引水组件;所述道路主体内部设置有用于连接蓄水腔和所述排水管道的连接管道;
9.所述道路主体包括基层、位于所述基层上方的渗水层以及设置于所述渗水层和基层之间的隔层,所述蓄水腔具有用于承接所述隔层上的水的蓄水入口。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道路主体的顶部出现低洼区时,低洼区内的水通过渗水层渗入隔层内,然后在隔层上流动,通过蓄水入口进入蓄水腔内,最后进入排水管道内。通过设置渗水层和隔层,能够将道路主体顶部的各个位置的水分排出,减小道路主体上的积水。同时,通过第一引水组件将蓄水腔内的水引出以用于道路的基础用水。
11.可选的,所述渗水层包括第一渗水部,所述隔层靠近所述第一渗水部的一侧为倾斜面,所述蓄水入口与所述倾斜面相对应以接收流过倾斜面的水,所述倾斜面从远离所述蓄水入口的一侧到靠近蓄水入口的一侧倾斜向下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倾斜面从远离蓄水入口的一侧到靠近蓄水入口的一侧倾斜向下设置,增加了水流进入蓄水腔的速度,从而将渗水层顶部的积水及时排出,方便行人出行。
13.可选的,所述渗水层开设有多个穿水孔,所述穿水孔的一端与所述渗水层的下方
相贯通。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渗入渗水层内后,部分水流进入穿水孔内,进而流至隔层,通过设置穿水孔,减下了水分在渗水层内的渗透距离,并且增加了水分的渗出面积,从而增加了渗水层内的水分的渗出速度和单位时间内水分的渗出量。
15.可选的,所述第一渗水部靠近所述隔层的一侧开设有若干滑水槽,所述滑水槽的一端与所述蓄水入口相连通。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滑水槽,从渗水层渗出的部分水分进入滑水槽内,并沿滑水槽进入蓄水腔内,从而增加水分进入蓄水槽内的速度,进入及时地将渗水层顶部的积水及时排出。
17.可选的,所述渗水层开设有多个穿水孔,所述第一渗水部靠近所述隔层的一侧开设有若干滑水槽,所述滑水槽的一端与所述蓄水入口相连通,所述滑水槽与至少一个所述穿水孔相连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滑水槽与穿水孔相连通,使部分水分能够通过穿水孔进入滑水槽内,从而增加水份在渗水层内的流动速度,及时将渗水层表面的水分排出。
19.可选的,所述渗水层还包括第二渗水部,所述第二渗水部位于所述蓄水腔的顶部。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蓄水腔设置在第二渗水部的底下方,渗入第二渗水部的水分通过第二渗水部的底部直接进入蓄水腔的顶部,从而增加水分进入蓄水腔内的速度。
21.可选的,所述第二渗水部内设置有进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的一端与所述蓄水腔的上方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渗水部的顶部相贯通。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进水通道,当降雨量较大或者渗水层的顶部积水较多时,大部分水分会通过进水通道进入渗水层,进而进入蓄水腔内,从而及时将道路主体顶部的积水及时排出。
23.可选的,还包括人行道和绿化带,所述人行道与所述第二渗水部远离第一渗水部的一侧相抵接,所述绿化带与所述第一渗水部远离所述第二渗水部的一侧相抵接。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人行道和绿化带对渗水层内水分的阻挡作用,使进入渗水层内的水分不易从渗水层的两侧漏出,从而使渗水层内的水分能够准确地进入蓄水腔内。
25.可选的,所述人行道包括人行道主体和位于人行道主体内部的下水通道,所述下水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排水管道相连通,另一端为下水入口,所述下水入口与所述人行道主体靠近渗水层的一侧相贯通且凸出于所述渗水层的顶部。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下水通道,当降雨量较大时,道路主体顶部的积水能够被及时排出。
27.可选的,所述绿化带包括绿化带主体和设置于所述绿化带主体内的蓄水室,所述蓄水室内设置有用于将蓄水室内的水引出的第二引水组件。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蓄水室对绿化带收集的雨水进行储蓄,然后通过第二引水组件将蓄水室内的水引出,以用于对绿化带内植被的浇灌。
29.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0.1.通过设置渗水层和隔层,使道路主体顶部各个位置的水分能够被及时地排出,
从而使道路上的积水不易影响人们的出行;
31.2.通过设置倾斜面,通过重力的作用,增加了水分进入蓄水腔内的速度;
32.3.通过设置穿水孔和滑水槽,进一步地增加了水分从渗水层进入蓄水腔内的速度。
附图说明
3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海绵城市道路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海绵城市道路的剖视图。
3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渗水层的局部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1、道路主体;11、基层;12、渗水层;121、第一渗水部;1211、滑水槽;122、第二渗水部;1221、进水通道;1222、固定遮盖;123、穿水孔;13、隔层;2、蓄水腔;21、第一引出水管;22、连接管道;23、蓄水入口;3、排水管道;4、人行道;41、人行道主体;42、下水通道;421、下水入口;5、绿化带;51、绿化带主体;52、蓄水室;521、第二引出水管;53、隔土板;54、出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海绵城市道路。
39.参照图1,海绵城市道路包括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道路主体1、位于两个道路主体1之间的绿化带5以及两个间隔设置的人行道4,人行道4位于道路主体1远离绿化带5的一侧,且两个人行道4关于绿化带5对称设置。
40.参照图2,海绵城市道路还包括设置于道路主体1内部并用于储蓄积水的蓄水腔2和排水管道3,排水管道3与蓄水腔2之间设置有若干连接管道22,通过连接管道22使蓄水腔2内的水进入排水管道3内,从而输出道路主体1上的雨水或者其他种类的积水。其中,连接管道22与蓄水腔2靠近人行道4一侧的上方相连通,从而使蓄水腔2内能够储蓄足够的水分。
41.参照图2,蓄水腔2内设置有第一引水组件,第一引水组件包括安装于蓄水腔2内的水泵以及第一引出水管21,第一引出水管21的一端与水泵连接,另一端穿过蓄水腔2并凸出于人行道4的顶部,第一引出水管21凸出于人行道4顶部的部分设置有控住阀,通过控制阀来控制第一引出水管21对人行道4上的植被进行浇灌。
42.参照图2,道路主体1包括渗水层12、基层11和设置于渗水层12与基层11之间的隔层13,蓄水腔2远离人行道4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承接隔层13上的蓄水入口23。其中,基层11为泥土层,渗水层12通过采用透水混凝土浇注而形成,隔层13采用不透水的材质制成,可以是钢筋混凝土,也可以是金属板,本实施例中,隔层13采用金属板。当下雨或者因为其他因素使道路主体1的顶部出现水时,水不断渗入渗水层12内,在隔层13的导流作用下使水通过蓄水入口23进入蓄水腔2内。
43.参照图2,渗水层12包括第一渗水部121以及与第一渗水部121一体连接的第二渗水部122,隔层13靠近第一渗水部121的一侧为倾斜面,倾斜面一侧的位置与蓄水入口23相对应,以使倾斜面上的水通过蓄水入口23进入蓄水腔2内,且倾斜面远离蓄水入口23的一侧到另一侧倾斜向下设置,以使倾斜面上的水受重力作用进入蓄水腔2内,从而加快水流进入
蓄水腔2的速度。
44.参照图2与图3,进一步,第一渗水部121和第二渗水部122的底部均设置有多个穿水孔123,通过穿水孔123增加水分流至倾斜面131的速度,其中,多个穿水孔123均竖直设置,且穿水孔123的上方不与渗水层12的顶部相贯通。
45.参照图3,进一步的,第一渗水部121靠近隔层13的一侧开设有若干倾斜设置的滑水槽1211,滑水槽1211的一端与蓄水入口23相连通,且滑水槽1211的倾斜方向与倾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同。其中,若干滑水槽1211沿道路主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一个滑水槽1211的槽底与至少一个穿水孔123相贯通。通过设置滑水槽1211,进一步增加了水流进入蓄水腔2的速度,使道路主体1的顶部不易出现积水。
46.参照图2,第二渗水部122位于蓄水腔2的顶部,位于第二渗水部122内的穿水孔123的底部与蓄水腔2内的顶部相连通,以使水流经过第二渗水部122和穿水孔123能够直接进入蓄水腔2内,减小水流在渗水层12内的流动距离,从而增加水流进入蓄水腔2内的速度。
47.参照图2,进一步的,第二渗水部122内设置有进水通道1221,进水通道1221的一端与蓄水腔2的顶部相连通,另一端为进水入口,进水入口与渗水层12的顶部相贯通。同时,进水入口上覆盖有固定遮盖1222,固定遮盖1222上开设有若干进水孔,以使雨水或者其他水可以通过进水孔进入进水通道1221内,进而进入蓄水腔2内。其中,进水通道1221靠近进水入口的一侧为阶梯通孔,从而方便固定遮盖1222安装在进水入口处。
48.参照图2,人行道4包括人行道主体41和位于人行道主体41内部的下水通道42,人行道主体41的顶部凸出于渗水层12的顶部,且人行道4远离道路主体1的一侧到靠近道路主体1的一侧倾斜向下设置,以使人行道4上的水受重力的影响进入渗水层12的顶部,减小了人行道4上的积水。
49.参照图2,排水管道3预埋在人行道主体41内部,且排水管道3的长度方向与人行道4的长度方向相同。下水通道42的一端与排水管道3的顶部相连通,下水通道42的另一端为下水入口421,下水入口421位于人行道主体41靠近渗水层12的一侧,且下水通道42凸出于渗水层12的顶部以使渗水层12上的水流能够通过下水入口421进入下水通道42内,进而进入排水管道3内。
50.参照图2,绿化带5包括绿化带主体51和设置于绿化带主体51内部的蓄水室52,蓄水室52的顶部覆盖有隔土板53,隔土板53上采用通水材料制成,本实施例采用透水混凝土制成隔土板53,以使绿化带主体51内的水流能够通过隔土板53进入蓄水室52内。其中,绿化带主体51的顶部凸出于渗水层12的顶部,当绿化带5内的积水较多,积水不能及时计入蓄水室52内时,绿化带5内的水会通过绿化带主体51的顶部进入道路主体1内,从而减小绿化带5内的水分。
51.参照图2,蓄水室52内设置有第二引水组件,第二引水组件包括安装于蓄水室52内的水泵以及与水泵连接的第二引出水管521,第二引出水管521远离水泵的一端穿过蓄水室52和绿化带主体51并凸出于绿化带主体51的顶部,其中,第二引出水管521凸出于绿化带主体51的部分设置控制阀。通过设置第二引水组件,方便将蓄水室52内的水取出,并对绿化带5内的植被进行灌溉。
52.参照图2,蓄水室52靠近道路主体1一侧的顶部连接有出水管道54,出水管道54远离蓄水室52的一端穿过道路主体1并与排水管道3相连通,当蓄水室52内的蓄水量充足时,
通过出水管道54及时将多余的水排至排水管道3内。
5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的实施原理为:道路主体1内的水分渗入渗水层12内后,部分水分通过穿水孔123和滑水槽1211进入蓄水腔2内,部分水分通过渗水层12的渗透作用和隔层13的导流作用进入蓄水腔2内,当蓄水腔2内的水分积累至足够量时,蓄水腔2内的水通过连接管道22进入排水管道3内。
54.人行道4内的水分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道路主体1内部,进而通过渗水层12和下水通道42进入排水管道3内;绿化带5内的水部分储存在蓄水室52内,多余的水分通过出水管道54进入排水管道3内。
5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